摘 要:高等院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新人才培養理念,轉變人才培養方式,積極推進創新教育,努力探索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模式。
關鍵詞: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
一、何謂“新工科”?
“新工科”是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術新行業,也包括對傳統工科專業的改造和升級。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2017年教育部教高司函〔2017〕6號文件發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中指出“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創新[1]”。新工科概念并非是簡單地對過去工程教育概念的同義復述,也絕非官方“一時興起”的政策術語,而是針對當下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應用迅速擴展,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快速發展與新經濟時代的高速發展需要所采取的積極回應,是對傳統工程教育的革新與突破。
《新工科建設指南(“北京指南”)》中指出要“強化工程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完善工科人才創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是指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2]。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新工科建設的基礎。高等院校是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石。
二、對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的探索
1.教學理念的改革探索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使得教學沒能更好地啟發學生主動思考,也沒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新工科所要培養的是能夠適應、甚至引領未來工程發展需求的,具有工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因此,教學中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揮作為選擇和設計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熱情。使學生能主動地、創造性地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一門課程的授課學時是有限的,教師能講授的知識點是有限的,學生所能學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給新工科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高校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由傳授知識轉變為傳授獲取專業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能夠主動獲取知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互聯網的優勢,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科學有效地利用各種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如微課、慕課等,學生利用網絡自主學習教師布置的研究問題,利用在線教育資源自主解決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從“以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的轉變。通過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性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也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轉變為自主互助式的探究學習模式,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 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探索
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將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學內容中,向學生介紹學科研究新進展。授課內容上,教師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通過綜合性課程、問題導向課程、交叉學科研討課程的探索和開設,來提高課程興趣度。此外,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貼近企業的一線生產實際。按照“實踐發展新經驗,理論與實踐并重、知識與運用結合”的原則設計培養計劃和教學方案,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優化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加強實踐環節教學,主要通過行業分析,企業調研,實習驗收等方式,對學生應掌握的專業技術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進行分析,實現理論技能相配套。此外,校企合作是培養“新工科”應用技能型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在專業課程的安排上,邀請企業一線精英參與到課程教學內容的講授,能夠避免校內基礎授課內容與新技術、新知識聯系不足,企業一線生產實踐存在差距的問題。
3.考核評價機制的改革探索
(1)樹立科學的考核觀
堅持正確的教育價值導向,評價學生不能單一地以課堂考試成績來衡量,考核不僅是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的衡量,更主要的是要看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是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的目的是促進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協調發展,起到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作用,進而促進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2)注重學習過程考核方式
通過創新評價體系,規范評價行為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激情。考核方式以過程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階段性評價主要以學生的日常表現、專題討論、學習報告、論文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核,最終將階段性評價作為課程最終評價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荚囋囶}將減少客觀性試題比例,增加綜合性、開放性的主觀試題比例,突出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從而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實際能力為宗旨。
三、總結
緊密結合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發展形勢,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新工科”人才為宗旨,旨在通過課程的信息化建設,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微課、慕課等形式改變我們的教學模式,改進課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潛能。提升“工程教育”內涵的深度和廣度,滿足當前產業升級需要的工程技術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 [EB/OL]. [2018-04-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王占仁,劉志,劉海濱,等.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的現狀、問題與趨勢 [J]. 思想理論教育 ,2016(08):89-94+103.
[3] 阮儀,吳佳憶,曾柒龍.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數據結構教學改革與研究[J].高教學刊,2019(18):141-143.
作者簡介:
王健(1984-),男,安徽宿州人,現為吉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 通信教學。
基金項目:吉林師范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移動通信”課程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