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摘 要】目的:對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的影像診斷以及介入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從本院近年收治的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影像診斷的10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其實施介入治療,對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患者血管造影、螺旋CT結果、介入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100例患者在診斷后檢查出有40例患者肝細胞癌周圍存在微小病灶,其中螺旋CT檢查出10例,血管造影檢查出9例,螺旋CT聯合血管造影檢查出21例。經過介入治療后,患者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有明顯的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肝癌患者病灶周圍的微小病灶普遍存在,在對肝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應加強患者術前診斷。在肝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之后,能夠有效治療肝細胞癌病灶周圍的微小病灶,對肝癌患者的肝臟功能有顯著治療效果【1】。
【關鍵詞】肝細胞癌;影像診斷;介入治療;微小病灶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肝癌患者近年逐漸增多,由于很多患者對肝癌的診斷較為遲緩,故多在肝癌晚期才發現,肝癌晚期以及不能夠進行手術治療,臨床上對肝癌晚期患者使用較為常見的方法是介入治療。據研究表明,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在肝癌患者中廣泛存在,且由于數目較多且難以在術中操作,故常在手術前對微小病灶的位置進行定位,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螺旋CT掃描、血管造影等[3]。螺旋CT具有無間斷體積掃描、速度快的特點;血管造影具有能準確、清晰的發現微小病灶的特點,本文對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的影像診斷以及介入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近年收治的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影像診斷的10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其實施介入治療,男58例,女42例,年齡在30~80歲,平均年齡(51.3±3.2)歲。
1.2 采用納入標準
(1)沒有其他嚴重心、肝、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兒(2)家長需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檢查前:護理人員用對肝癌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并使其以臥姿躺在床上。在對肝癌患者進行螺旋CT掃描之前,要先對儀器參數進行調整,掃描時,應以三期位于膈肌到恥骨聯合下方邊緣位置進行掃描。動脈造影檢查應于肝癌患者肘正中位置進行,以碘海醇為造影劑于靜脈輸入,使用高壓注射器以3毫升/秒的速度注射100ml造影劑。二十秒后,準直12毫米,在進行肝螺旋CT掃描動脈期、門脈期時患者應屏住呼吸,于動脈、門動脈、延遲期依次掃描。
介入治療:根據DSA圖像,對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患者使用微導管進行治療,常于肝段動脈處,注入1000mg5-氟尿嘧啶,12mg絲裂霉素,根據肝癌患者具體情況加入栓塞劑[2]。
1.4 觀察指標
螺旋CT掃描診斷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特征:肝癌患者動脈期鑄造周圍斑點呈強化現象。血管造影診斷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特征:腫瘤具有顯著顏色,且于門靜脈期密度低下。介入治療:對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患者在介入治療前后的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進行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檢驗。P>0.05表示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螺旋CT掃描診斷和血管造影診斷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結果進行比較:
100例患者在診斷后監察處有40例患者病灶周圍存在微小病灶,其中螺旋CT檢查出10例,血管造影檢查出9例,螺旋CT聯合血管造影檢查出21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
2.2 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患者在介入治療前后的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進行比較
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患者在介入治療后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比治療前有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二。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肝癌發病率逐漸升高,是發病率僅僅低于胃癌的一種惡心腫瘤疾病。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在肝癌患者中廣泛存在,且由于數目較多且難以在術中操作,故常在手術前對微小病灶的位置進行定位[4],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螺旋CT掃描、血管造影等。螺旋CT具有無間斷體積掃描、速度快的特點,能夠準確對血供病灶進行鑒別,提高診斷準確率,肝癌患者動脈期鑄造周圍斑點呈強化現象;血管造影具有能準確、清晰的發現微小病灶的特點,腫瘤具有顯著顏色,且于門靜脈期密度低下。本次螺旋CT掃描診斷和血管造影診斷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結果進行比較,發現100例患者在診斷后監察處有40例患者病灶周圍存在微小病灶,其中螺旋CT檢查出10例,血管造影檢查出9例,螺旋CT聯合血管造影檢查出21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螺旋CT掃描聯合血管造影具有較高診斷率。
通過對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患者在介入治療后發現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比治療前有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治療肝細胞癌病灶周圍的微小病灶,對肝癌患者的肝臟功能有顯著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陳亞婷,李紅英.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的影像診斷及介入治療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10):157-158,161.
劉要先.觀察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的影像診斷以及介入治療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5,(21):196-197.
戚躍勇,鄒利光,王細文, 等.肝細胞癌周圍微小病灶的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J].現代腫瘤醫學,2006,14(12):1571-1572.
肖澤民,歐陽天成,余瑞珍, 等.介入治療配合適形放療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研究[Z].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