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穎
【摘 要】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西醫主要采用的是免疫抑制劑與激素,其特點是見效快,但是缺點是復發性強。而中醫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有著良好的效果與安全性,并且也不易復發。在文中主要就對運用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進行探討。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提供借鑒。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59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類風濕關節炎(以下簡稱“RA”)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是對稱性關節炎,呈慢性、進行性發作。西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大多采用免疫抑制劑和激素,雖見效快,但復發性強。而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下面我們對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現狀來簡單探討。
1 病因病機
痹病的發生因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外感風、寒、濕、熱之邪,痹阻肌肉、筋骨、關節、經絡,使其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由于感邪偏盛之異,臨床表現亦多有不同。其風氣勝者,因風性善行而數變,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氣勝者,因寒氣凝澀,致氣血凝滯不通,故疼痛劇烈,而成痛痹;若感受風濕熱邪,或風寒濕邪郁而化熱,流注關節,致局部紅腫灼熱而成熱痹。濕氣勝者,因濕性粘滯重著,使肌膚,關節麻木、重著,疼痛而成著痹。
2 辨證論治
2.1 病情活動期
活動期機體初感風寒濕熱等外邪,氣血凝滯不行而發病,多以邪實為臨床主要特征。故治療以清熱除濕,活血通絡,或溫經散寒,祛濕通絡為主。
2.1.1 行痹
多見于發病初期,見肢節紅腫,屈伸不利,或惡風,或惡寒,治以祛風通絡,散寒除濕,可用防風湯加減。
方中防風、秦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麻黃、杏仁散寒宣肺,葛根解肌祛邪,茯苓淡滲利濕,當歸養血活血,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以黃芩為佐藥,防其辛溫過甚,化火傷血耗氣。
2.1.2 痛痹
肢體關節緊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熱痛減,治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多用烏頭湯加減。
方中烏頭、麻黃溫經散寒,除濕止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并能利血通痹。
2.1.3 熱痹
肢體關節紅腫灼熱劇痛,治以清熱通絡,祛風除濕,可用白虎桂枝湯加味。
方中白虎湯清熱除煩,養胃生津,桂枝疏通經絡,可加連翹、黃柏清熱解毒,生地、赤芍涼血散風。
2.1.4 著痹
肢體關節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治以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用薏苡仁湯加減。
方中薏苡仁、蒼術健脾除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除濕,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上方中如痛在頸背則用葛根、川芎、姜黃;疼痛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可選用羌活、桑枝、桂枝等祛風通絡止痛;疼痛以膝踝等下肢關節為主可選用獨活、防己、牛膝、萆薢等通經活絡,祛濕止痛;疼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可加杜仲、續斷、淫羊藿、巴戟天等壯腰強腎。出現關節屈伸不利用伸筋草、木瓜;痛在足跟加熟地黃、山茱萸;出現骨破壞則用補骨脂、骨碎補等。
2.2 病情緩解期
2.2.1 氣血兩虛 本證型多見于RA中后期,也可見于產。可見患者關節漫痛或酸痛無力,時輕時重,肢冷,面色少華,心悸氣短,易乏力,自汗。治以補益氣血,除濕通絡,方用當歸補血湯加減。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盛,配以當歸養血和營,再配以祛風除濕之藥物除濕通絡。
2.2.2 肝腎虧虛 久痹及腎,肝腎同源,肝腎皆虛,不能濡養筋骨而致筋攣骨痛。臨床表現為關節酸痛,屈伸不利,腰膝酸軟,頭暈眼花,五心煩熱,咽干,潮熱。治以滋補肝腎,強壯筋骨,方用獨活寄生湯等加減。方中獨活善治伏風,除久痹;防風、秦艽祛風濕,利關節;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補益肝腎;當歸、川芎、地黃、白芍養血和血;人參、茯苓健脾益氣。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患者對藥物的吸收情況,直接影響著藥物對病情的療效。“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在治療中需注意對脾胃的調理和防護。
3 外治法
3.1 針灸結合療法
徐曉英[1]等在臨床上對37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以辨證取穴和循經取穴作為治療的總原則,采用針刺拔罐起泡的方法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其總有效率為91.89%。
程柏鈞[2]也曾使用針灸結合凈骨療法體系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他認為針灸可以有效地促進患者受損關節對治療因子的吸收,同時提升患者的新陳代謝及微循環,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
3.2 藥物熏洗法
董軍[3]采用中草藥熏蒸的方法,臨床治療痹證50例患者,觀察其療效結果顯示:顯效為46%,治愈為30%,有效為24%,中草藥熏蒸常用的藥物有透骨草、川芎、草烏、秦艽、獨活、威靈仙、羌活、桂枝、杜仲、海風藤、白芍等。
3.3 膏藥療法
鄭青松[4]臨床上對220例痹證患者采用外貼痹靈膏,觀察其療效,其取穴時采用以辨證取穴為主,結果顯示:其總有效率為96.36%。
3.4 穴位注射
梁昊等[5]觀察 156 例活動期RA患者,對照組72例予來氟米特、白芍總苷、美洛昔康口服治療,治療組84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治療,2個月后,治療組關節腫痛改善情況、ESR、CRP、RF下降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及治療前。
4 小結
RA治療的主要目標是保護關節功能,防止關節破壞及畸形。近年來,應用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已經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對于病情急重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一方面西醫使用免疫抑制劑,激素療法,快速控制病情,待病情穩定后采用中藥治療為主,以中醫院整體辯證觀進行增效減毒療法,減輕患者痛苦,降低致殘率。
參考文獻
王永梅,徐曉英.針刺拔罐起泡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7例[J].河北中醫藥學報,2008,23(4):37-38
程柏鈞,馮金發,劉春勇.“凈骨療法體系”治療風濕病的臨床效果 研究[J].醫學信息,2013,8(26):557.
董軍.中草藥熏蒸法治療痹證50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水電醫學。2007(1):53.
鄭青松.“痹靈膏”治療痹證220例[J].中國醫藥學報,2004,19:42.
梁昊,鄭志永,汪洪波,等 .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療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療效觀察[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09, 30(9):945 -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