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肖靜 姚靜 張紅霞
【摘 要】目的:結合臨床與文獻,觀察與研究呼吸功能鍛煉對慢阻肺病人自我護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病例時間: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對象:在上述時間段內選取50例慢阻肺患者,采取隨機數字方式將50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25例實施常規護理(常規組),25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呼吸功能鍛煉(研究組),比較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和生活質量。結果:研究組自我護理行為評分(74.11±3.58),高于常規組的(61.53±2.16),差異明顯,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83.78±3.23),高于常規組的(73.37±1.87),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慢阻肺患者實施呼吸功能鍛煉,能夠顯著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行為,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極高的應用效果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呼吸功能鍛煉;慢阻肺;自我護理行為;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2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引言
慢阻肺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氣流阻塞為本病的主要特征,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發生疾病以后患者會表現出咳嗽、咳痰、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如果控制不好可進一步發展為呼吸衰竭、肺心病等嚴重疾病,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本次研究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選取50例慢阻肺患者,分組后給予常規護理和呼吸功能鍛煉,比較對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時間: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對象:在上述時間段內選取50例慢阻肺患者,采取隨機數字方式將50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常規組(25例):男女患者性別比例為15:10,年齡分布區間在38~80歲之間,均齡(65.6±9.5)歲;病程值域范圍在2~9年之間,平均(6.3±2.1)年;研究組(25例):男女患者性別比例為16:9,年齡分布區間在37~79歲之間,均齡(66.3±9.8)歲;病程值域范圍在2~10年之間,平均(6.8±2.5)年;50例患者均為自愿參加研究且主動簽訂研究同意書,選取研究對象過程中剔除合并言語障礙、聽力障礙、以及精神障礙患者,經統計學對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計算后發現差異較小,P>0.05,研究結果可以有效對比。
1.1 方法
25例實施常規護理(常規組),護理項目:病情監測、用藥指導、飲食干預、有效咳嗽及扣背排痰等基礎護理。
25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呼吸功能鍛煉(研究組),護理項目:(1)縮唇呼吸,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口唇處于吹口哨形狀,吸氣時用鼻腔,呼氣時縮唇輕閉,緩慢輕輕呼出氣體,緩慢呼氣4-6秒,呼氣時間是吸氣時間的2-3倍,每次10-15min左右,每天進行2-3次;(2)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手腹部,先用鼻吸氣,盡力挺腹,胸部保持不動,再緩慢經口呼氣,呼氣時腹部內收,盡量將氣體呼盡,要求深吸緩呼,每次10-15min左右,每天2-3次;(3)呼吸操,①站立位,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吸氣,轉頭呼氣 ②一手搭同側肩,一手平伸,吸氣,旋轉上身,呼氣 ③雙手叉腰,交替單腿抬高,抬腿時吸氣,放下時呼氣 ,④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展臂吸氣,抱胸呼氣 ⑤雙手叉腰,雙腿交叉外展,外展時吸氣,收回時呼氣 ⑥雙手叉腰,隆腹吸氣,收腹呼氣并彎腰,每次10min左右,每天2-3次;(4)有氧運動,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疾病情況、身體狀況制定有氧運動計劃,包括慢跑、爬樓梯等,需要注意的是鍛煉需要遵從循序漸進原則,另外,護理人員要詳細告知患者呼吸功能鍛煉的好處和重要性,提高依從性[2]。
1.2 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自我護理行為,通過ESCA自我護理能力量表測定,評分越高說明自我護理行為越好[3]。(2)觀察兩組生活質量,采取SF-36生活質量量表測定,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4]。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4.0軟件統計數據,計數資料%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自我護理行為比較
常規組25例自我護理行為評分為(61.53±2.16),研究組自我護理行為評分為(74.11±3.58),t值=15.044 ,p值=0.000。
研究組25例自我護理行為評分(74.11±3.58),高于常規組的(61.53±2.16),差異明顯,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3.37±1.87),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3.78±3.23),t值=13.946 ,p值=0.000。
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83.78±3.23),高于常規組的(73.37±1.87),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近年來,慢阻肺發病率在不斷上升,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方向發展,對于該疾病的病因尚不是非常清楚,認為與空氣污染、粉塵吸入、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以綜合治療為主,目的在于緩解臨床癥狀,控制疾病發展,減少疾病發作次數[5]。研究發現,呼吸功能鍛煉可以幫助恢復受損的心肺功能,預防疾病急性發作,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自我護理行為評分(74.11±3.58),高于常規組的(61.53±2.16),差異明顯,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83.78±3.23),高于常規組的(73.37±1.87),差異明顯,P<0.05,說明呼吸功能鍛煉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和價值較好。
綜上,對慢阻肺患者實施呼吸功能鍛煉,能夠顯著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行為,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極高的應用效果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文秀芹,罕柯孜·圖爾蓀尼亞孜.飲食護理+呼吸功能鍛煉在慢阻肺病人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5):144.
李偉.呼吸功能鍛煉+飲食護理在慢阻肺病人中的應用價值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05):819-821.
鄭君鼐.實施呼吸功能鍛煉護理對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14):2192-2193.
張麗梅.呼吸操對慢阻肺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65):66.
周蔚,朱黎明,曾丹,等.呼吸肌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中國醫師雜志,2017,19(19):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