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艷
摘? ? 要:經過多次實訓與大量查閱資料得知,要想獲得理想的種植結果,關鍵在于熟練掌握其特征特性,并依據特征特性采取合理的栽培技術措施。對西葫蘆的特征特性進行了闡述,并結合實訓所得,總結了適應大田栽培技術的要點。
關鍵詞:西葫蘆;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4-0057-02? ? ? ?中圖分類號: S642.6? ? ? ?文獻標志碼: B
1? ?西葫蘆生物學特性
1.1? ?西葫蘆植物學特征
西葫蘆根系發達、入土深、生長迅速、易于老化,切割后再生能力弱,吸收養分和水分的能力高,并且相對不育,有一個攀爬莖或雙莖,中空且容易折斷,主蔓具有明顯的優勢,而側蔓越來越小。緩慢生長的植物品種枝節較短,蔓的長度一般在50 cm以下;半蔓生的植物通常長80 cm,隨后的物種通常達到數10 m,屬于攀緣類植物,但通常是匍匐性生長的。
葉子是大型單葉,葉片為掌形,葉子的表面粗糙且刺較多,葉柄很長并且是中空的,葉片顏色有深綠色、淺綠色,葉片的綠色是深淺不一的,靠近葉片脈絡處有銀白色的斑紋。
西葫蘆是一種雌雄同株植物,雌雄花單獨生長于葉腋處,花呈鮮黃色和橙黃色,雄花的冠狀花序和花瓣的底部形成黏膜,花粉又大又黏;雌花下的子房和雄蕊退化,并具有環狀的蜜腺,雌花開花后,花柱會產生大量的黏液;第一雌花著生的節位,不同的品種有所區別,矮生品種第一雌花著生于第4、第5節,半蔓生品種著生于第7、第8節,蔓生品種著生于第10節以上,是蟲媒花,只能靠人工輔助授粉和昆蟲授粉。
西葫蘆果實有各種形狀,包括圓柱形、橢圓形和長圓柱形,年輕的瓜和老的成熟瓜具有相同的膚色,但有些許不同。每個果實有300~400粒種子,一般是長卵形、白色的種子,或者黃色種子,種子表皮較光滑,千粒重為130~200 g,種子壽命通常為4~5年,生產和使用限制通常為2~3年[1]。
1.2? ?西葫蘆對生長環境的要求
(1)西葫蘆不僅具有很高的溫度適應性,而且還耐低溫,種子發芽的合適溫度為28~32 ℃,最低為13 ℃,最高為35 ℃,并且在11 ℃以下和40 ℃以上不會發芽。
(2)西葫蘆的根系較發達,吸水率高、抗旱性強,但是葉片油膩、高度蒸發且消耗大量水,因此需要更高的土壤濕度,但是需要相對低的空氣濕度,空氣相對濕度太高,會授粉不足,難以結實并且容易發生疾病。
(3)西葫蘆是短日照植物,其既喜歡強光,也喜歡弱光,但是如果有足夠的光線,尤其是在種植期間,可以預開第一批雌花,在豐碩的季節中需要更強的光照,而弱光和高溫更可能產生甜瓜。
(4)西葫蘆具有一定的不育能力,因此對土壤的需求不是很高,但建議選擇pH值為5.6~6.8、相對較深厚且肥沃的土壤。
(5)西葫蘆肥料需求特征:經研究表明,如果要生產1 000 kg商品瓜,需五氧化二磷2.2 kg和純氮約4.8 kg、氧化鉀4.8 kg。每667 m2可產生5 000 kg西葫蘆,需要純氮24 kg、五氧化二磷11 kg和氧化鉀24 kg。
西葫蘆施肥技術:每產5 000 kg西葫蘆,應使用優質、完全分解的有機肥料4 000~5 000 kg,45%高氮高鉀復合肥料80~120 kg。施肥方法為30%的復合肥料用于基肥,其余的用于追肥,結出瓜果的初期和后期應該每澆1次水然后施肥1次,大量結瓜的時期澆1次水再施肥1次,再次施肥的量控制在15~20 kg。
2? ?西葫蘆栽培技術
2.1? ?定植
(1)移植栽培的規格是50 cm×50 cm,種植密度是2 600株/667 m2。
(2)移植栽培的方式是地膜覆蓋,在壟中間依照株距進行開溝或者開挖洞穴操作,先把幼苗埋到土坑里,用少量的土固定幼苗的根部,然后再澆水,滲水后需覆蓋土壤并且將其壓實,栽植的深度不能太深。
(3)移植栽培要根據規格進行開溝,通常種植的行距是50~80 cm,水塘的深度在28~30 cm,撒入復合化肥作為底層肥料,總施入量為40 kg/667 m2,使用少量的稀土將水塘底部墊平后再進行播種,每個坑洞放入2顆西葫蘆種子,長出苗子后只保留其中1株西葫蘆,然后澆蓋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在距離水塘口5 cm處再澆水,噴灌50%多菌靈液,然后覆上地膜,在西葫蘆出苗后長出3~4片葉子時破膜放苗,用細土壓實薄膜破口處。
2.2? 田間管理
水肥管理的規則:查看西葫蘆苗的頂部,陰天不施肥,晴天施肥,多次澆水,但是澆水量要少,只要將土壤澆透就行。西葫蘆的耐水和耐肥能力較好,移植栽培成功后,在晴天追肥,使用清糞水作為化肥。初花期追施濃度稍大的清糞水,西葫蘆花盛放期,需要根據天氣情況和西葫蘆的生長情況澆水施肥,以保證每株西葫蘆都是正常生長的,追施尿素40 kg/667 m2,通常配合澆水分為兩次施肥。
重新施用基本肥料:要種植西葫蘆,需要重新施用基本肥料,如果以前的作物沒有土壤,在準備土壤之前要先澆水,對于適合耕作的土壤,每667 m2施用優質可分解有機肥5 000~7 000 kg、磷酸二銨30~40 kg、尿素30 kg、硫酸鉀或硝酸鉀20~30 kg,深翻30 cm。
巧妙追肥:當西葫蘆生長速度緩慢時,要在適當的時間給西葫蘆澆水,澆水時每667 m2可以沖施尿素10 kg,然后用水控制植物。在結出瓜果時,植物的生長和生殖是同時發生的,兩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得到調整。平衡施肥是關鍵,當西葫蘆果實開始膨大時,就需要進行第2次施肥和澆水,每667 m2追施磷酸二銨15~20 kg、氮磷鉀復合肥10~15 kg。在結果旺盛期,肥料和水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西葫蘆的采摘頻率是非常高的,每株可采摘7~9個西葫蘆果實。此時每15 d追施1次,每667 m2每次隨水沖施尿素20~30 kg、復合單磷鉀肥35 kg、液態肥料及完全分解的人糞尿稀釋劑400~500 kg。建議在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料之間交替使用,同時交替噴灑0.1%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和糖水100倍液和其他葉面肥料,目的是彌補西葫蘆營養不足的問題。結出果實的后期西葫蘆衰老,因此要適當地減少肥料施用量。
2.3? 主要病蟲害防治
2.3.1? ?根瘤病
主要病癥:這種病癥是由病蟲害造成的,當出現疾病時,側根和須根會受到損害,出現疾病后會有各種大小不同的根結,解剖根結點后,會發現受影響的組織都布滿了乳白色的線狀小蟲,重癥的西葫蘆生長情況不好,葉片逐漸枯萎變黃,根莖短小,嚴重的還會造成整片西葫蘆死亡。
防治方法:①水淹法:條件允許的,在離地面10 cm處進行灌水,連續澆灌,可以起到防治根結線蟲的作用;②藥劑防治:在種植西葫蘆前每667 m2噴4 kg米樂爾(一種異丙三唑硫磷類殺線蟲劑)。
2.3.2? ?黑星病
主要癥狀:主要為害葉片、根莖及果實。患病初期,幼苗葉片出現水浸狀的污點,然后逐漸擴大成黑色斑點和褐色斑點,并且容易穿孔,根莖上出現橢圓形和縱長形的凹陷斑,然后發育受到阻礙,呈現出畸形的果實,果實大多是帶有斑點的,有些果實出現孔洞,會分解出一般透明度的膠裝物質,之后轉變成塊狀。
防治辦法:①種子消毒:使用55 ℃溫水燙西葫蘆種子15 min,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將西葫蘆種子攪勻;②生態治療:提倡地膜覆蓋和膜下灌水技術;③藥物治療:運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混合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噴灑西葫蘆根莖及葉片,殺蟲效果良好。這種病癥需要檢查,一旦發現就要立刻治療,防止病菌擴散蔓延。
2.3.3? ?美洲斑潛蠅
主要癥狀:苜蓿南美白腹線蟲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其寄主物體多達100種,黃瓜和紫藤是主要寄主植物,這種害蟲的雌性在宿主的葉組織上產卵,幼蟲孵化時,會咬食葉表皮下的葉肉,形成不規則的蛇形彎曲路徑,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減慢其增長,致使葉片脫落,產量降低,此蟲一年內有兩個產卵高峰期,分別是6—7月、9—10月。
防治辦法:①清理田園:收獲瓜類、豆類蔬菜后,在田地上殘存的黃葉、莖蔓等要曬干燒掉,減少病蟲來源;②藥物管理:如果幼苗期的損害率達到10%~15%,并且大部分受損葉子出現2 cm以下的害蟲蛀道時,則應使用藥物。時間通常為9:00~11:00 AM,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如50%的蒼蠅清潔粉2 000倍液或18%雙重農藥水。要了解的是,不能隨便混合使用多種農藥或隨便增高用藥的濃度,要保證藥劑的效果,防止害蟲產生抗藥性。
2.4? ?采收留種
種植40~50 d后可收獲西葫蘆。采摘后的7~10 d成熟,使用不銹鋼刀切開西葫蘆,去除中間的種子,隨時掏種子隨時清洗,然后在地上鋪一層薄紗網,將西葫蘆種子放在上面晾干,之后擦掉表面的薄膜,精選收存,防止霉變。西葫蘆種植后20 d左右,根瓜就可以坐住,再過10 d左右,根瓜就可以長到15 cm左右,此時可采收。為了使西葫蘆正常生長,根瓜應該盡早收獲,待西葫蘆長到20 cm時就可以采摘,不能過晚采摘,否則瓜皮會出現老化的情況,莖蔓也會過早地衰敗。
采摘西葫蘆的方法:可使用剪刀從西葫蘆的瓜柄處將其剪斷,或者用左手握住西葫蘆瓜柄,右手將瓜扭下來。采收時要注意不能傷到莖葉和根頸,并且要在沒有露水的情況下收獲西葫蘆,采摘的西葫蘆在5~10 ℃的溫度下可保鮮冷藏10 d左右。
參考文獻:
[ 1 ] 樊志道.西葫蘆早熟豐產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1987(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