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之慧,趙 剛,楊東紅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口腔正畸學”是口腔醫學專業課程之一,它在口腔各學科中是實踐性最強、內容最抽象的,其學科內容是研究牙齒和頜面部牙槽、骨骼畸形的發病因素、預防矯治、診斷分型和治療[1]。佳木斯大學口腔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仍沿襲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三段式”教育模式(普通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2]。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系統性較強,作為專業課教師在以往的教學中主要針對理論知識和相關專業操作的傳授和培養忽視思政教育,這一教學現狀影響專業課思政教育功能的發揮和價值觀的形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逐漸轉變,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信息時代新知識技術所帶來的巨大沖擊[3-4]。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是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必然趨勢[5-6]。
2020年春季學期,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都變得和以往不一樣。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為了同學們的健康,新學期開始了同學們并沒有返回校園,佳木斯大學遵照教育部和黑龍江省教育廳“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原則開展線上教學。“口腔正畸學”教研室以此為契機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方法,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在講授專業課知識確保課程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還進行了教學改革,將思政元素與醫學專業知識體系有機融合,建立了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可以為口腔醫學專業其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佳木斯大學口腔醫學院在接到2020年春季學期開展線上教學的通知后,根據實際情況第一時間制定線上教學預案,召開教學視頻會議,要求各教研室做好線上教學的準備工作,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質量。科教科安排專人就智慧教學軟件的學習進行管理協調,并建立專門微信群,組織各學科開學第一課的任課教師進行線上教學試講,并就線上教學及智慧教學軟件使用時遇到的問題、心得體會進行交流,并將之與本教研室各位教師傳達交流,力求線上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開學第一課之前將學生與本學期有授課任務的教師召集在一起建立微信群,方便各位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前溝通、課上實時反饋、課后答疑解惑,學院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教學各個環節進行的情況。
口腔醫學院正畸教研室本學期承擔2016級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口腔正畸學”教學任務,共有64學時。接到線上教學的通知后,教研室多次組織全體教師就智慧軟件的培訓、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調整、課程思政的深化引領等方面進行研討。制定了“智慧樹”為主要線上教學平臺、“騰訊課堂”為備用平臺同時在線,一名主講教師授課、一名備講教師預備,教學秘書跟隨教學的“雙平臺、雙教師、專人負責”的教學模式應對線上授課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與學生建立微信群、軟件平臺班級群,指導學生下載智慧教學軟件及使用,保證教師與學生的實時溝通;提前進行軟件測試,任課教師每節課前至少提前20分鐘登錄軟件平臺,提前開始與學生進行溝通、測試PPT課件、麥克風,確保線上教學順暢。
為了應對線上教學,正畸教研室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將原來的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更改為學生提前預習、教師重點講解,通過在線答疑等互動方式讓學生學起來、學進去、學有成效。通過“口腔正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了解“口腔正畸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初步掌握牙頜畸形的防治與早期矯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練掌握詢問病史、口腔檢查、輔助檢查、病歷書寫等各項基本技能;具備獨立承擔常見錯頜畸形的診斷治療工作的能力;了解一些較重要的現代理論和現代診療技術,為進入臨床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前任課教師提前一周在智慧教學平臺發布電子版教材、講義、講解視頻、鏈接、課前思考題等豐富的學習資料并布置課前思考題,科教科負責線上教學老師和任課教師會在教學平臺的班級群和微信群提醒同學提前預習,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安排時間進行學習,提前了解每一章節的主要知識點,同時也會通過“智慧樹”軟件教師版查看同學們課前預習情況,對于未按時完成預習任務的同學發布提醒進行督促。
課中利用簽到、投票、答疑等軟件平臺提供的功能,合理安排時間和使用頻率,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及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直播教學中,從而保證教學效果。口腔正畸學教研室教師的做法是在開課前10分鐘開始“簽到”,在開課20分鐘左右開始反復利用“投票”“搶答”功能讓學生回憶之前講過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前10~15分鐘開啟“課堂答疑”,收集學生對本節課有疑問的知識點并進行講解,在課堂即將結束的時候再次進行“簽到”。利用“講解-互動-講解-互動-講解”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一直集中精神在課堂中,進而保障直播教學的課堂效果。
線上教學對于師生來說還是一個新事物,授課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一個從適應到熟悉、再到熟練應用的過程,目前線上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智慧教學軟件有一些功能還未開發、開發后應用還有一定問題,例如語音交流互動、畫圖、在PPT課件中插入視頻動畫、鼠標指示箭頭等,授課教師有一些內容就不容易表達出來,學生理解就有一些困難。為了克服線上教學的劣勢,提高線上教學質量,口腔正畸學教研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課后管理:(1)授課教師課后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發布作業、階段性測試、進行批閱、檢查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2)通過平臺的統計分析功能查看學生課前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出勤情況、課堂參與情況、課后作業完成及成績等情況;(3)在教學平臺和微信群收集學生對線上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并開展輔導答疑,及時調整授課形式和內容,保證教學質量。
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將要承擔起救死扶傷、維護人類健康的神圣使命,這就注定了醫學生不只需要具備淵博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臨床技能,更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醫學人文精神。因此在口腔醫學專業課中開展“課程思政”以提高醫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是非常必要的[7-9]。
口腔正畸學教研室自2019年3月起組織全體教師參加了龍江高教大講堂系列講座、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思維專項培訓、醫學教育大講堂、杏林佳醫教學技能講座、金課建設與課堂革命等專題培訓,通過業務學習提高教師自身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并就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多次進行研討。在教學大綱和教案中加入課程思政目標,用“有意義的學習目標”進行課程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學習掌握口腔正畸學基礎知識,增強理解和學習能力,鍛煉臨床應用技能,學會用創造性的思維考慮問題,將醫學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融合,考慮其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培養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20年春季學期,教師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結合正畸學課程教學內容實際,科學整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口腔正畸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精心研究設計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教學方法和載體途徑,結合疫情時政講好醫學故事,進行生命教育,認識生命價值、強化醫德教育、提升使命意識,引導學生關心患者、心系社會,激勵醫學生勇挑重擔,為祖國醫療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口腔正畸學”期末成績采用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注重過程培養,其中形成性成績占30%,終結性成績占70%。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同階段、各種學習活動效果的評價,配合終結性評價,可相對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口腔正畸學”形成性評價在內容設計上注重形式多樣化,考核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包括計分作業、階段性測試、課堂評價和實踐操作能力,其中計分作業占10%、課堂評價占10%、階段測試占5%、實驗課操作成績占5%。記分作業總計10分,成績以上交作業完成情況統計。理論課每2學時布置記分作業一次,實驗課每個實驗布置記分作業一次。學生在課后根據所學內容及自己理解和見解完成作業,課后在平臺提交,由任課教師批閱作業同時留下評語。課堂評價理論課和實驗課總計10分,以學生考勤、課堂表現、愛國精神、醫學人文精神等計分。教師不定時抽取學生出勤情況,并相應記錄,對無故缺勤及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給予相應的扣分。階段性測試總計5分,以每月為一階段考查學生對上一階段授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授課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程度,及時調整授課進度和授課方式。實驗課操作成績總計5分,以實驗課學生操作能力記分。教師依據學生實際操作的熟練程度、愛傷意識、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等給予不同分數。30分的形成性評價成績既注重考核學生的理解、應用、綜合判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綜合分析使用、想象與創造等能力。此外,還將思政教育融入作業、論壇發言、階段性測試、課上表現、期末筆答的試卷中等多種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檢驗思政育人效果。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開展教學工作迎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推進教學改革、更新教學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佳木斯大學口腔正畸學教研室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各位任課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各個環節,在確保課程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實現思政元素與醫學專業知識體系的有機融合,把專業課程的隱性教育與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結合起來,將愛國精神、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救死扶傷等優秀品質與理論課同向同行,通過實踐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