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飛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隨著高職招生的多元化,現代學徒制、三二分段等自主招生形式的多樣化,高職生源變得多元化,同時,本科院校的擴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職生源質量的下降,加上手機等使用,學生的自覺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現降低趨勢,高職教育質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總體來看,高職教育質量的下降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問題上。隨著學生生源的多樣化,層次也明顯不同,原有的教學體制及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高職教學質量的需要。對此,有必要對高職教學模式進行轉變,提高職業教育的有效性,從而提升高職職業教育質量。
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知識傳遞的速度。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客觀環境中,知識總量在不斷遞增,然而學習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的要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職業教育應該從終身教育出發。以赫巴爾特代表的理論認為,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教育和學習中處于絕對權威、中心的地位,主要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現代學派的理論則認為教育與學習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園丁”主要起到引導學生學習、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習興趣的作用。然而在當今知識總量龐大、知識增長呈現幾何級數的態勢,教師的權威性不斷受到挑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也不斷遭到質疑。
有效學習理論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師、學生和環境的有機結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自主學習的方式,積極主動學習[1]。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明確學習目標,合理利用學習資源,結合有效的學習策略,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技能。有效學習理論在學習過程中,平等對待教與學,把教學看作是教授者與學習者相互促進的人生體驗,使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教學者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學習上的“低投高產”。TYLER認為,擁有積極的學習動機、靈活的學習方法、明確的學習目標、恰當的學習情景和學習時間安排、及時的信息反饋和鼓勵機制是有效學習的條件[2]。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高職院校畢業生是社會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來源。
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方式有很多,本文主要從有效學習理論角度來探討高職教育質量。有效學習理論潛要求高職教育必須遵循有效學習的基本條件[3]。
1.確保教師的高質量教學
要實現高職教育的有效性教學,首先必須有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學習進行引導。無論是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實訓內容的選擇,都需要教師具有合理知識背景和專業技能。課程內容的設計必須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對此,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并在上課過程中合理引導。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前提。
2.提升學生學習意愿
主動學習的效果永遠高于被動學習,因此,要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必須將課程內容、課程實踐等轉化為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愿意主動學習,并主動地開展教學活動,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對問題進行思考,提出改進措施等。
3.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好的學習氛圍能保障學生呈現積極的學習狀態,這不僅要求學校具備良好的學習、實踐環境與措施,還應該形成良好的積極向上學風。如在全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技能大賽,不僅在課堂當中有學習氛圍,課后還能形成積極的創新創業氛圍,實現一部分人帶動另一部分人的良好氛圍,進而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
有效學習理論視角下,要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必須在管理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實施等多方面進行改革。
隨著辦學形式的多樣化,許多高職院校在師資力量和師資結構上呈現出不足的特點,對此,有必要引入企業高工,優化現有師資結構,引導一批高水平工科學校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每年至少派職業院校教師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1個月,對職業院校教師進行5年一周期全員輪訓制度。打造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4],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
鑒于高職生源的多樣性特點,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有所不同,對此可以進行分層教學。與企業校企合作探索多種教學模式,如“訂單班”、學徒制。企業高度參與高職院校的教學教育,選派優秀員工到高職院校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學生實踐學習,制定工作崗位能力培養目標,設計培訓內容,積極參與課程研發,結合企業需求開展多方面能力培養的教學活動。此外,教師與企業聯合開發精品課程,專業授課由校內老師與企業兼職老師相配合,把學生學習興趣,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一體化全方位提高課程質量[5],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
近年來,“互聯網+教育”在高職院校中不斷被采用,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翻轉課堂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授者不再是教學中心,采用線下課堂和線上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翻轉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遞不再是單向傳遞,線上線下相結合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學習。課堂中,教授者設計任務或項目,以學生為中心,增加課堂的信息化與微觀設計[5]。
信息技術日趨成熟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翻轉課堂帶來許多靈活的教學方式。例如教授者在授課前把知識點或課程預習視頻放進課程教學云平臺,既方便了教授者發布學習任務,也方便學生提前了解課堂內容。在目前高職教師的翻轉課堂中,較為普遍的是使用課程教學App、課程云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的形式[6]。教授者在發布任務或項目前需要提前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特點,調動學習者學習興趣。在翻轉課堂教學中,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在發布任務中,以能吸引學習者的形式提出任務或項目,學習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興趣、獲得成就感,繼而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其次,教授者發布的任務或項目內容是學習者能力范圍內可以掌握領會的,或者有前期課程鋪墊,可以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經驗相結合,與教學內容、課程知識緊密結合,該項目或任務則達到了有效的學習效果[7]。最后,學習者在完成項目或任務的過程中,能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遇到瓶頸制約問題能與教授者及時溝通解決。翻轉課堂中,能在教授知識過程中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習者獲得成就感,獲得自主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能及時激勵與指導學生,制造出恰當的學習競爭環境。在高職教育教學中,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將會大大提升,達到有效學習、提升教育質量的效果。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引入“慕課”形式的教學比國外“慕課”課程教學內容更豐富、更開放,讓更大范圍的學習者參與到專業領域的“慕課”中學習。“慕課”教學操作相對簡便,學習者只需要在教育資源平臺中登錄,能從中選擇感興趣的專業課程,還能在平臺上與更多的學習者交流溝通,分享學習經驗和進度,在自主學習中能快速有效完成學習內容,掌握知識。作為網絡在線課程,“慕課”讓學習者隨時能觀看學習教學資源。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能傳達出教學重點難點,同時也不需要占用太多時間。“慕課”教學中,教授者定時上線解決學習者的疑難問題,與學習者互動交流。
此外,教授者還會布置課程測試,檢測學習者學習掌握程度,根據學習者的反饋和評價及時作出調整。“慕課”教學為學生設計了簡便明確的教學情景。在“慕課”課堂中,教授者以話題導入結合視頻播報吸引學生,利用課件、多媒體軟件等教學設備引導學習者進入主要課程內容學習,對于難點、重點知識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課程內容[8]。講授課程內容過程中,教授者結合課堂提問、案例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情境。在互聯網時代,“慕課”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課程內容,養成主動學習探索,有助推動高職教學質量的提升。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更注重的是專業技能,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更側重學生的技術能力培養。對此,可以加大與企業的合作力度,積極地把企業在產品、技術、服務與管理等多方面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入企業項目,根據企業具體工作,將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有效地融合到教學中,以確保課堂知識教學與社會職業能力需求不脫節。高職院校人才供給側能匹配社會人才需求側,保障教學開展能適應時代要求[9]。高職院校在開設專業前,應注重社會調研,明確人才需求側對專業的要求,合理調整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需要明確就業方向、崗位能力要求、專業技能設置培養路徑、專業課程,以確保培養的專業技能人才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能與企業需求相一致,同時在課程考核方面加入企業職業能力考核,以達到有效學習。
總而言之,高職教育中學習者在校學習時間普遍是三年,有效學習能讓學生通過短時間的學習,快速掌握職業技能。有效學習理論中,關注教師、學生與學習情景的有效結合能大大提升高職教育質量。本文在研究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策略中提出了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慕課、校企合作三種情景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教育”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創設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條件,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把企業實踐經驗融入課程教學中,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匹配,有效地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專業技能人才。通過線上與線下環節有機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有效教學情境,實現有效學習,達到異體同臺育人、異地同堂授課、理論實踐相結合,有效提高高職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