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航
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對于企業而言,“工匠精神”都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精神品質,更是學生職業素養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新時代,高職思政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承擔著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重要使命。“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具有很高的契合度,高職思政教育具有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義務。然而,目前高職思政教育的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作用甚微,整個教學模式亟待改革。基于“工匠精神”背景對高職思政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是一項積極而正確的舉措。
關于工匠的定義,傳統意義上指那些具有工藝專長的人。在現在這個時代,工匠的范圍已經擴大了,泛指所有的工人、從業工作者。“工匠精神”指的是工人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不斷完善,勇于創新,不斷學習的優秀精神。而且,“工匠精神”還包括細心、耐心、毅力等各種良好的品質,包括敬業精神。所以,“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很深刻的,職業不同,時代不同,“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但是,“工匠精神”是職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種優秀職業精神,對于個人以及企業的良好發展而言,“工匠精神”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質。
“工匠精神”主要表現為工人的敬業奉獻、精益求精、專業鉆研等等各種精神品質。敬業奉獻指的是工匠們以非常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斷鉆研,努力提升專業技術以及產品性能,從而不斷提升專業水平,促進行業的持續發展,為整個行業的發展作貢獻。精益求精指的是工匠在工藝技術方面不斷琢磨,實現技術的改良,從而提升產品的質量,使產品更加完美。在追求產品質量的道路上,工人們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專業鉆研指的是工人認真鉆研技術的核心內容,學好專業技術,在技術方面不斷深入,力求技藝精湛。對于不同的職業而言,“工匠精神”的表現內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本質是一致的。
工匠精神屬于我國重要的優秀精神遺產。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和時代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也具有高度一致性,尤其是在目標和內容上,都是高度契合的。
高職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有明顯區別的。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式上主要是側重于教育的職業性以及技術性,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在“工匠精神”中,“德藝兼修、以德為先”是其重要的精神內涵,這和高職思政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是如出一轍的,所以二者在目標方面是完全契合的。
從思政教育內容來看,高職教育強調教育的職業性,對職業道德素養有較高的要求,而“工匠精神”中包含的敬業奉獻、不斷進取、勇于奮斗的精神內容和高職思政教育的內容是完全吻合的。同時,“工匠精神”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部分;實踐性也是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思政教育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以及實踐過程中進行滲透,知行合一也是“工匠精神”追求的內容。所以,高職院校形式多樣的實習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將“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融合能夠明顯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
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不能光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要落到實處。而且,“工匠精神”的培養是需要長期努力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思政教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會獲得豐富的經驗;另外,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最佳載體。特別是現在推行“課程思政”策略,高職院校的所有專業課中都必須融入思政教育,這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力的支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匠精神”其實是一條“價值鎖鏈”,能將各學科、各專業中包含的具有多元化的碎片性價值理念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形成所有課程合力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局面。
如今,世界已經進入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時代。從經濟的發展角度而言,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綜合素質非常強的多元復合型人才,也就是說,人才除了要掌握專業的技能,更要具備多種職業能力,有非常強的適應性。社會要求人才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在工作過程中還要敬業奉獻,用精益求精的態度來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在“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職思政課程要大力進行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為核心,在教學目標、標準、教學方法以及課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在“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職思政教師應當根據工匠精神的內涵,對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調整,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以及職業精神。思政教育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同時要從社會的需求出發,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使“工匠精神”的內容完全融合在思政教育內容體系中,并做到時時貫徹,處處滲透,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落到實處。高職思政教師在設立課程目標的時候,應當納入工匠精神的主要內容,讓思政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陣地。這樣的思政課程目標體系對于學生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一旦學生具備了“工匠精神”和精湛的專業技能,便能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將來在社會上才會具有持續的競爭力;同時,“工匠精神”也是當代每個企業的訴求。所以,高職思政教師要特別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將其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
高職思政課程本身有非常嚴密的理論體系,也具有非常強的邏輯性。尤其是最近幾年來,思政課程積極進行改革創新,尤其在教學內容方面大力改革,在課程內容體系中引入企業的生產、營銷以及管理等諸多案例,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然而,這些實踐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案例學習只是理論學習的補充,以致于學生無法在案例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只是獲得一些表面上的認知。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職思政教師應當將現代企業的工匠成長歷練過程融入思政課堂,將其作為案例引導學生來了解工匠的成長歷程,使學生因此獲得深切的感受。就課程內容設計而言,高職思政教師要在學習模塊中融入“工匠精神”,并進行榜樣式教學,利用職業素養特別優秀的工匠為榜樣,讓學生對職業素養獲得清晰的了解,也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素養發展方向。由于專業不同,每個行業的“工匠精神”特質有一定的區別,所以高職思政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精心挑選不同的案例,使案例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從而對學生產生深刻的教育意義。所以,平時思政教師要對社會各個行業進行了解,了解時代“工匠精神”以及一些優秀的工匠,并將其作為思政課堂教學素材。
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深化高職思政教學改革,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以及情境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是新媒體時代,學生對于各種電子設備、電子游戲以及社交網絡已經非常熟悉,簡單的課堂情境教學會讓學生覺得乏味和無趣。為此,高職院校應當多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進行教育,提升教育的實效性。例如,高職院校可以開啟校企合作模式,帶領學生到企業親自實踐,或者安排企業中表現特別優秀的工匠為學生現身說法,讓學生經常參觀工廠和車間,去親身體會工作人員的敬業、專注、耐心以及認真的“工匠精神”,讓學生親自去看,去聽,去觀察,去了解,從而在內心對“工匠精神”形成深刻的體悟和理解。這種教學方式比課堂上的說教式教學以及模擬教學更有意義也更有力量。除此之外,高職思政教師也要為學生創造各種實踐機會,并請企業的優秀工匠進行指導,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各種技術,還能親自感受優秀的“工匠精神”,從優秀的工匠身上看到很多可貴的品質,從而不斷地提升自我。
在新時代,學生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非常容易受到各種負面思想的影響,被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利益至上這些思想毒害,這些和“工匠精神”都是相悖的。所以,這種時代背景下,高職思政教學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來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削弱負面思潮對學生的影響。然而,高職思政課堂教學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思政教育,并在其中融入“工匠精神”。例如,思政教師在周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關于“工匠精神”方面的電影或者紀錄片等等;教師還可向學生推薦一些關于“工匠精神”的書籍,讓學生閱讀,并讓學生寫讀后感。在新媒體時代,思政教師還可以利用公眾號以及微信群,建立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定期在這些平臺上分享一些關于“工匠精神”方面的文章,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時代的要求。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高職院校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鑒于“工匠精神”和高職思政教育的高契合度,高職思政教師應當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并以培養“工匠精神”為重要目標進行高職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最終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