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莉
(貴州省威寧自治縣第三中學 貴州 畢節 5531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其對于學生的道德素養、法制觀念培養影響重大。但由于其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采取傳統理論教育模式并不能實現學科教育目標,為此教師必須要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那么如何創新?本文闡述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從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作用、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和落實德育課程實踐教學三方面入手,探討了這一學科教學的創新策略。
1.1 有利于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生普遍處于青春期階段,內心敏感,且不少存在叛逆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厭學現象較為普遍,且生活中不少學生存在逆反情緒,這些均影響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長。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相較于語文、數學等理論性學科,教學內容以及目的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其強調對學生內在的影響以及行為的約束,通過該門課程的教育,有利于彌補單純理論教學的不足,能夠讓學生在接收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社會道德規范,并培養其法律意識,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可促進中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對提高其精神境界有顯著價值。
1.2 符合依法治國的政策要求。依法治國是我國作為根本的國策之一,這對社會和諧化的建設以及現代化發展均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正是在教育層面上貫徹依法治國理念的重要體現。在初中課程中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光能夠進一步明確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與國家接班人的地位,也能夠增強學生對法律的了解,進而做到執法、懂法與守法,有利于培養其法制觀念,也是落實新課程改革標準的重要舉措。此外,該門課程也能夠讓學生認知到價值觀偏離以及違法行為對社會以及自身的危害,有利于在學生耳邊響起長鳴警鐘。
2.1 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作用。隨著國內教育事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多媒體設備在中小學中已經實現了全面的普及,也成為了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為此教師必須進一步挖掘多媒體在德育方面的應用價值,打破傳統填鴨式教學的束縛,以生動活潑的信息化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看,在新課導入以及拓展延伸方面,教師均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圖片等,并以案例的方式進行分析,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2 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在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法,不考慮學生的接收能力,不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導致教學效果非常低下,為此實現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可引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設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小組內進行討論,得出統一的見解,并通過組間討論,明確自身不足,再由教師進行點評,以形成完善的討論學習模式。以“公共生活新平臺”相關內容的教學為題,可以“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為題,將學生分為每組4-8人的若干個小組,進而通過在討論中思維的碰撞,加深學生對網絡利弊的認知。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可進行適當的點播,避免學生思維走入誤區。采用討論學習的方式,可將課堂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能夠發揮出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邏輯性思維,對提高教學效果有顯著意義。
2.3 落實德育課程實踐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也有一定的實踐性,不光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理念與法制觀念,還需要約束行為,使其將所學知識踐行到實際生活之中。而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很多內容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實際的案例,故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實踐,通過切實的參與檢驗學生所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以“心系公眾利益”章節內容的教學為例,可組織學生到附近養老院看望老人,并幫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掃衛生、聊天等,使其能夠在生活中關心他人,培養其服務社會的良好品質。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動形式的選擇上應該豐富多樣,也可進行植樹、撿垃圾等活動,且在活動完成后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的表揚與鼓勵,肯定其為社會公益所作出的貢獻,并鼓勵其不斷踐行于日常生活中,讓其能夠產生滿足感與自豪感,進而形成良性循環,激發學生服務大眾與社會的主觀能動性。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初中課程的一門必修科目,其教學意義豐富,對學生個人的成長乃至社會的良性發展均有顯著價值,為此教師應該承擔起自身的責任,積極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觀念,更好的發揮該學科助力學生健康成長以及人生發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