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
在2019 年全國人教版初中地理微格教學展示與交流活動中,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崔蓓蓓老師展示的課題,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交通運輸》。崔老師以“徽商傳奇”為情境,通過一個個充滿故事感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將“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 平鋪在中國歷史地理的背景上,呈現出“別樣、生動、開放、智慧”的初中地理課堂形態,讓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播放歌曲《徽商傳奇》:“江淮兒女,遍布四方,筆墨紙硯,茶韻飄香……”歌聲悠揚,歌詞簡練,展示了一幅古代徽商披荊斬棘、歷經滄桑的歷史畫卷,抒發了新徽商起帆遠航、傳承徽商傳奇的豪情壯志。歌曲浸染下,學生熱情高漲,此時拋出問題:徽州在哪兒?古徽商外出經商主要選擇什么樣的交通運輸方式?
徽商鼎盛于明清兩代,稱雄中國商界300 余年,傳奇人物很多,其中不少徽商急公好義,兼濟天下。乾隆十七年(1752 年),徽州府發生旱荒,物價暴漲,為了幫助民眾渡過難關,許多徽商挺身而出,主動組隊外出采購生活物品。課堂活動以此為情境,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推進,分四組分別代表古代徽商四大家族,進行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要求根據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自然環境的特點、貨物的性質等,選擇一種方式,并說明理由。
①胡雪巖家族的2000 斤中藥材:從杭州運往徽州
②江春家族的1 萬斤鹽:從揚州運往徽州
③鮑漱芳家族的6 萬石米:從漢口運往徽州
④汪文琛家族的10 萬匹布:從蘇州運往徽州
結論:受制于生產力水平和地理條件,古代交通運輸方式比較單一。古代徽商經營的大宗貨物運輸方式主要是河運(漕運),陸路運輸量較小,有牛車、馬車、人力車及人力肩挑、背馱等各種方式。
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但徽商精神仍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江淮兒女奮勇拼搏,現代徽商再度崛起。繼續分四組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分別代表現代徽商支援汶川大地震救災工作,進行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要求根據現代交通條件、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貨物的性質等,選擇一種方式,并說明理由。
①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向災區運送200 輛救援車用于前方救援工作。
②安徽豐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無為藥廠捐贈價值120 萬元的聚明膠肽、來比林等災區急需藥品。
③安徽友源食品有限公司(桐城)捐贈價值12 萬元的餅干、大米等食品。
④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專項生產100 臺液壓錘和400 多噸專用鋼板,在第一時間送往災區。
結論:現代運輸方式多種多樣,每一種運輸方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不僅要考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還要考慮貨物的性質和現有的交通條件等。
今天的學生是未來的主人。未來徽商放眼世界,弘揚徽商精神,在世界的舞臺上續寫徽商傳奇。以“一帶一路”為背景,設計四組開放性的挑戰活動,學以致用,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展現未來徽商(2030年)的聰明智慧。
①承辦中國國際徽商大會:大會結束后,為參會嘉賓離開合肥到北京、上海、深圳、巴黎、紐約等地訂票。
②討論中國石油、天然氣進口運輸方案:選擇從加拿大、挪威、埃及、緬甸、俄羅斯等地進口石油、天然氣的運輸方式。
③在國內外市場為上海購買大米、大豆、鐵礦石等食品或原料選擇運輸方案:從巴西進口50 萬噸大豆、從澳大利亞進口100 萬噸鐵礦石、從馬鞍山購買10 萬噸生鐵、從東北購買1 萬噸大米。
④在喀什開展邊境貿易進行交通運輸方式選擇:從郊區收購無花果1 噸,從烏魯木齊買進10 噸哈密瓜,從北京買進電子元件10 箱,向德國出口服裝、毛毯等1 萬件,向俄羅斯出口紅棗、核桃、葡萄干等2 萬噸。
結論:交通運輸網的逐步完善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多樣化,為人們的出行和貨物的運輸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我們要根據運輸的需要,結合當地的交通條件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選擇恰當的運輸方式,讓生活因便利的交通而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的課標要求是“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初步學會選擇恰當的交通運輸方式。”由于學生對交通運輸司空見慣,教材內容又淺顯易懂,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內容,學生因沒有獲得感而興趣索然。這樣的教學也往往因模式化、缺乏情趣、缺少區域性而受到同行詬病。從達成課標的要求上分析,選擇恰當的交通運輸方式不僅要了解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還要考慮實際情況,如客運要綜合考慮旅客的各種需求,貨運要綜合考慮貨物的性質等,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出發地和目的地之間的交通線路聯通狀況,這對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學中應該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特定區域,在認識和評價區域位置的基礎上,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故事創設情境,通過層層遞進的活動組織教學過程,引領學生“設身處地”地、多角度感受區域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經濟活動,用辯證的、聯系的、時空變化的觀點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體驗深度參與學習的樂趣,感受地理課堂的獨特魅力。
“一切從區域出發” 是地理學最基本的思想方法,而交通是區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任何交通運輸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區域背景上的,因此,選擇交通運輸方式離不開對區域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認識和評價。
為什么古代徽商經營的大宗貨物運輸方式主要是河運(漕運),陸路運輸量較小,主要依靠牛車、馬車、人力車及人力肩挑、背馱?通過探究古代徽商從揚州運鹽、從漢口運米、從蘇州運布的交通運輸方式,同學們發現徽州群山環抱,陸路交通閉塞,但水路比較便利,有新安江直通杭州、再由杭州經京杭運河通達南北;有青弋江通達蕪湖、再由蕪湖下達南京,上至武漢;有閶江到達鄱陽湖,再由鄱陽湖南下前往閩、粵等地,顯然,古代徽商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與徽州地區的地理背景密切聯系。但是,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也不能僅僅考慮自然條件,還要考慮貨物的性質及人們的需要。比如胡雪巖家族從杭州運往徽州的2000 斤中藥材就選擇了陸運,因為中藥材是救災急需物資,馬車速度比船舶快,這是人文關懷大于成本核算的選擇;當然現有的交通通道——“徽杭古道”是必要的前提。
在“現代徽商支援汶川大地震救災”和“未來徽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交通運輸方式選擇活動中,都是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的區際聯系,只有在認識和評價相關區域及區際自然環境和現有交通條件的基礎上,才能結合運輸的需要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選擇恰當的交通運輸方式。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以地圖為載體,廣泛查閱安徽地形水系圖、中國地形水系圖、中國交通圖、世界交通圖等,搜集與區域地理環境和區域發展有關的信息。這樣的學習活動,可以凸顯地理教學的專業特征,提升學生的地圖學習能力,增強區域認知。
“徽商傳奇”源于真實復雜的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下的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是多因素綜合考慮取舍的結果,只有把學生置身具體的情境中,讓他們體驗從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決策過程,才能引導學生多角度、辯證地看待問題,提升綜合思維。
古代徽商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較多地受制于自然條件,具體的出行不僅要考慮地形、水系,還要考慮天氣、氣候、自然災害,還要考慮已有道路的通達度、距離長短、安全性以及人和貨物的數量、性質等。在“古代徽商徽州救災”活動中,有的學生不同意鹽、米運輸采用河運方式,因為鹽、米怕受潮,另一部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當時揚州、漢口、蘇州通往徽州只有河道,沒有陸上大道,而且鹽、米的數量巨大,馬車或人力運輸成本太高,選擇河運效率高、成本低,只要做好防水處理,河運是恰當的選擇。
在“現代徽商支援汶川大地震救災”活動中,無論從合肥運送救援車、從無為運送藥品、從桐城運送食品、從馬鞍山運送鋼板,都要先了解當地到汶川的交通路線,然后再考慮貨物的性質、數量和其他需要,也要考慮運輸成本。多種選擇性并存時,應本著“需要優先、兼顧成本”的原則進行恰當的選擇。如②組同學根據災區對藥品的急需,決定選擇航空運輸,但無為沒有直飛汶川的航班,根據速度最快的原則,他們決定從無為坐高鐵到合肥,再從合肥飛成都,從成都坐專車到汶川。200 輛救援車如何運輸?①組同學開始有點發懵,他們查閱了網上信息,最后選擇了“汽車專用運輸車輛”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調用10 臺“汽車專用運輸車輛”從高速公路運抵成都,交由成都志愿者開赴汶川。比較而言,③④組的選擇比較簡單:③組食品數量較少,一輛貨車直接奔赴汶川,體現了公路運輸靈活機動的優勢;④組在水路、鐵路、公路運輸之間進行比較,最后選擇了“鐵路運輸到成都,再鐵路轉運到都江堰,最后公路運送到汶川”的方案。理由是:水路運輸運量大、運價最低,但速度太慢,難以滿足“第一時間”送達災區的要求;公路雖然機動靈活,但由于運量小、運價高,不適合于大宗貨物長途運輸;鐵路運輸運量較大、運速較快、運價較低,馬鞍山和成都兩地之間有直達鐵路線,成都與都江堰之間又有鐵路線,再由公路轉運到汶川,可以直接送達施工現場,方便快捷。
這樣的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學生運用教材、地圖等相關資料,結合已有知識和網絡信息進行深入探究,才能得出恰當的方案或結論。問題的探究性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思維的沖突生成了學習的智慧。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政府倡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新理念,是構建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必將深入影響中國乃至全球的發展。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一帶一路”倡議,融入“一帶一路”項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在“未來徽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的開放性活動中,“未來徽商”興趣盎然,他們視野開闊,充滿智慧,在多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選擇中,比較各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結合區際交通條件、客運的需要和貨運的性質等進行綜合分析,思維活躍,教學的開放性帶來了充滿生活情趣的課堂,也達成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①組是客運的選擇,主要考慮旅客的需要和已有交通線路,以及中間的轉運方式。參加徽商大會的嘉賓一般經濟條件良好,國際嘉賓主要考慮航空,速度快;國內嘉賓以高鐵為主,比較舒適,沒有高鐵線路的,優先選擇航空;當然特殊需要的除外。客運以遵從旅客需要為前提。第②組是石油、天然氣運輸的選擇。學生對比發現,管道適合于流體運輸,而且管道運輸具有運量大、運速快、安全可靠、成本低等優勢,因此石油、天然氣的運輸一般選擇管道運輸,但前提是有天然氣管道。③組是大米、大豆、鐵礦石運輸的選擇。大宗貨物一般以水運為主,特別是從巴西、澳大利亞等海外國家進口只能選擇海洋運輸,從馬鞍山購買10萬噸生鐵應選擇長江航運,從東北購買1 萬噸大米可以選擇鐵路運輸或者海陸聯運。④組的選擇比較復雜。郊區收購選擇公路運輸;從烏魯木齊買進哈密瓜選擇鐵路運輸;從北京買進電子元件選擇航空運輸;向德國出口服裝、毛毯,向俄羅斯出口紅棗、核桃、葡萄干等選擇鐵路運輸(歐洲班列)。
隨著人類社會日新月異的進步,新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煉出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為中學地理教學指明了方向。初中地理教學應該與時俱進,擺脫模式化的窠臼,聯系真實、復雜、充滿情趣的生活情境,設計富有區域性、探究性、開放性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促進學校教育從“接受性教育”向“創新實踐教育”轉變,從純粹的“科學世界”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培養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崔蓓蓓老師將“徽商傳奇”故事巧妙地融入《交通運輸》的教學,重塑了初中地理課堂的魅力,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值得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