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巍
(忻州師范學院經濟管理系,山西忻州,034000)
當代大學生是與網絡共同成長的一代,他們的成長經歷與網絡聯系密切。進入大學階段后,其網絡使用的范圍不斷擴大,頻率不斷提高。一方面,網絡重塑了大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大學生不斷改變和創造網絡世界。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大學生也是網絡發展、演變的重要參與者。然而,網絡呈現給大學生的并非真實世界的全貌,大學生的網絡實踐活動也并非全部積極向上。被扭曲的價值觀、易讓人沉迷的網游、不負責任的言論是網絡世界美好之外的另一面。大學生極易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和暗示,本就不成熟的意識認同受到巨大威脅,在虛擬世界中習得的習慣會反映在大學生的具體實踐中。因此,由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職人員對大學生的網絡認知和使用能力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培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大學生的網絡實踐認知和行為,是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實效增強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學術界已就網絡素養教育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然而,網絡素養教育體系建設卻在現實中遇到瓶頸,難以展開。考慮到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的關系及雙方的學科特點,可以將網絡素養教育融入已成規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同時,通過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二者協同發展的必然選擇。
大學生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網絡素養直接影響網民整體的素質。從個人角度來看,形成于大學階段的網絡素養是個人素質在網絡中外化的表現,甚至將伴隨其終身。2020年3月,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對網民的人口特征進行了描述:從職業上看,學生群體最多,占26.9%;從年齡上看,20—29歲的網民占21.5%。“群眾在哪里,我們的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1]在網絡中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對大學生網絡素養進行積極干預和指向性引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2020年春,教育部根據疫情發展態勢,要求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大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有序開展網絡學習。在這樣一個網絡全接觸的過程中,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并不會出現自發性提高現象。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工具的互聯網的普及率迅速提高,然而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卻提高緩慢,二者增長速度的不對等將大學生置于危險之中,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輔導員在日常工作實踐中不難發現,大學生入學伊始就頻頻出現被網絡詐騙傷害、在網絡交友中不慎泄露個人信息、沉迷網絡游戲而影響學習等問題。由此看來,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具有內生動力。
教育具有極強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他再次強調,“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在此指引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三觀”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學生心中厚植馬克思主義基因。如今,互聯網成為大學生休閑娛樂和學習探索的平臺。網絡這種新興媒體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對大學生的政治態度、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模式乃至心理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極大地改變了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育環境,提高了思政理論教學的復雜性和難度。[4]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全國范圍內出現多起大學生網絡不當言論事件,折射出由網絡素養缺失所導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
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部在科學研判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重要地位的基礎上,將“網絡育人”放在了十大育人體系中第五的位置。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主動掌握網絡領域的話語權,切實提升教學工作的實效性,是高校思政工作滿足時代發展和現實需求的歷史使命。這是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的外部需求。
馬克思主義是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的理論依據,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提升也能反過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認為,生活決定意識。歷史的全部運動,既是它的現實的產生活動——它的經驗存在的誕生活動,同時,對它的思維著的意識來說,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認識到的生成運動。[5]中國共產黨在對意識形態科學建設的歷史經驗基礎上,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深刻把握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置于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高等院校是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陣地,具有社會服務的功能,不僅肩負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也是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隨著網絡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牢牢掌握網絡領域內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網絡素養,從而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恰當發聲,保證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安全。
“網絡素養”這一概念源于傳播學領域的“媒介素養”,特指網絡環境下的媒介素養。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角度來講,大學生網絡素養指的是大學生的網絡認識過程:大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網絡是認識的客體,大學生對網絡的認識以大學生的網絡實踐為基礎進行,其目的在于積極、能動地指導網絡實踐。與一般的認識過程相同,大學生自發的網絡認識過程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而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便是基于此認識規律推進認識運動的發展。
在網絡環境下,自發形成的大學生網絡行為和思維習慣對大學生自身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存在現實與潛在的不確定性,因而有必要由具備可靠政治素質和足夠網絡素養的專業教師為大學生的網絡實踐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培養他們對網絡的正確認知和使用能力,進而規范他們的網絡實踐活動。
網絡認知能力。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能動的反映。大學生對網絡的認識過程不是簡單摹寫,而是根據自身需要對其進行主動選擇和觀念再造。大學生的網絡認知能力一般細化為以下三種能力:一是觀察力。要達到網絡認知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系統全面、細致入微的觀察是第一步。在此過程中,大學生需要確定網絡實踐的具體目的、掌握科學方法、了解基礎知識,具備基本的網絡安全意識、網絡法律法規知識和道德意識。二是注意力。在網絡時代,知識碎片化現象普遍存在,大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在信息檢索中被分散,難以形成系統、深入的知識脈絡。面對這樣的信息困境,大學生在網絡實踐中要做到開發與限制并重,強化目標,排除干擾,這樣才能讓網絡成為一種真正的學習工具。三是自制力。強大的自制力要求大學生理智對待網絡世界,將網絡與現實區分開來,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堅決杜絕網絡成癮、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避免參加網絡暴力行為。
網絡使用能力。認識網絡的最終目的是指導網絡實踐,檢驗網絡認知的手段亦是網絡實踐。良好的網絡素養要求大學生掌握一定的網絡操作和應用能力,能夠理性參與網絡再生產活動。合理、適度地使用網絡是大學生學習、成長不局限于課堂、學校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之所以能做到“停課不停學”,依靠的就是網絡資源的合理使用。當代大學生大都有基本的網絡操作技術。然而,技術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在網絡實踐中要合理、合法地利用網絡技術,理性地對待網絡信息,避免誤用、濫用技術,避免參與到網絡謠言、不當言論的生產和傳播中。
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運用為網絡素養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實際操作上的可能和便利條件。探索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實現途徑也是增強高校思政課實用性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因此,要結合高校思政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特點,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變革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線提升和共贏。
第一,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網絡素養。教師強則教育強,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的首要途徑是打造一支具備一定網絡素養理論高度、實踐深度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守住初心、站穩立場,堅決以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思考問題,從黨中央的立場出發解答問題。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內化為個人素質,形成自覺運用的習慣,展現優良的網絡素養。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應與時俱進,自覺提升個人網絡素養。要積極利用網絡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親和力;要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學案例中與網絡素養相關的知識點,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分析網絡事件,將網絡事件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案例,增強大學生的網絡素養。
第二,將網絡素養教育內容納入相關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簡稱“思修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與網絡素養緊密結合的思修課應在保持原有政治方向的基礎上向網絡領域傾斜,使學生在網絡實踐中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教材的內容設置應增加網絡素養教育內容,重點介紹網絡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中的碎片式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引導大學生合理、適度地使用網絡,避免沉迷和上癮。
形勢與政策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思政課教師是在介紹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國際關系及熱點事件的基礎上,闡明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立場與應對政策的。與網絡素養相結合的形勢與政策課不僅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在對待國際、國內大事方面端正個人的網絡言行,而且應廣泛涉及當前網絡熱點問題和學生關心的網絡問題。要引導學生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看待和分析問題,幫助學生從紛繁的信息中去偽存真,端正思想認識,合理、適度地參與網絡信息再生產。
第三,構建協同育人體系。鑒于在高等教育中的戰略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局限于思政課堂,而是應與各類課程形成合力。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高校教師的共同使命擔當。為此,高校要加大力度挖掘專業課程中的網絡素養教育資源,加強資源共享,實現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發揮所有高校教師的育人職責。
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展開需要高校師生通力合作、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提升直接或間接關系到高校教學、黨建與穩定工作的開展。相關黨政部門、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之間要建立溝通渠道,實現信息共建共享;大學生班團干部、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要發揮朋輩影響力。這樣便可以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協同提升網絡素養的良好氛圍,實現大學生網絡素養根本上的提升。
大學生網絡實踐是反映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風向標,網絡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領域和新挑戰。主動在網絡陣地上確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如何在高校思政課中開展網絡素養教育值得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