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靜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
《說文解字》中對誠信的解釋為:“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言。”可見,“誠”與“信”兩者相通。但具體而言,“誠”指內誠于心,“信”指外信于人,“誠信”在現代的基本含義是信守承諾,踐行契約,不欺騙、不隱瞞。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其誠信狀況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前社會處于重大轉型期,受社會思潮多元化的影響,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問題正遭受重大挑戰,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誠信危機,阻礙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因此,社會各方面急需對大學生誠信教育進行理性思考,探索新途徑加強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誠信觀,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當前,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上存在著積極性不高的習性和“混學歷”的思想。雖然各個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考試制度和懲罰機制,但在考試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學生作弊現象:成績差的學生為了及格甘冒風險,成績好的學生則為了評獎評優鋌而走險。他們絞盡腦汁,作弊方式多種多樣。另外,學術抄襲也屢見不鮮。學生不是用自己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刻苦的潛心研究去完成畢業論文,而是去抄襲別人的成果。為了蒙混過關,這些學生移花接木,東拼西湊,編造實驗數據,投機取巧,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找他人代寫論文,導致答辯時答非所問的學術失范現象層出不窮。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貧困學生的助學力度,以此來解決他們的學費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這種現象:一些大學生家中并不貧困,但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弄虛作假,謊報家庭收入,編造家庭困難原因等來騙取國家助學金,結果卻拿著國家的資助肆意揮霍,進行奢侈的攀比消費,影響了助學金的幫扶落實率。還有一些學生故意拖欠學費,利用各種手段偽造家庭貧困證明去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畢業后不講誠信,以各種理由不按時或逃避還款。這既損害了個人信用,又影響了國家助學貸款項目的正常運行。
我國經濟處于重大轉型期,就業形勢愈加嚴峻。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部分大學生出現了誠信缺失、弄虛作假的行為。一份讓人眼前一亮的簡歷是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橋梁,有些大學生為了得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毫無顧慮地在自己的求職簡歷上大做手腳,任意修改在校成績單,虛構實習經歷,聲稱自己是學生干部,對自己“過度包裝”,甚至通過作弊取得或托人仿造各種榮譽證書和資格證書。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應屆大學生在求職市場上的信譽。
當前高校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活在溺愛當中,追求自我個性,有很強的排他性,在交友過程中有時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拋棄誠信意識,這尤其體現在異性交往過程中。另外,評獎評優過程中的拉關系、搶票數等走捷徑的行為越發明目張膽,親自簽下的行為保證書時常成為一紙空文。還有部分學生在網絡上肆意散發不實消息、虛假信息,嘩眾取寵,嚴重影響了網絡正氣。
一方面,現在部分大學生自小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缺乏艱苦環境的磨煉,導致自我意識比較強,責任意識缺失。他們在追求個性的過程中往往不會換位思考,在實現自我需求的時候不懂得為他人、為社會考慮,極少考慮自身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正是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這些大學生往往會為了獲利而舍棄誠信,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為往往會誘導他們偏離誠信的正軌。另一方面,大學生意志相對薄弱,缺乏自省和自律,大部分學生只有在別人的監督下,才會遵守誠信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此外,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缺乏辯證的思考能力和正確的判斷能力,在利益面前沒有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做出一些不自知的失信行為。
中國家庭長期以來重視的是子女的智育,讓孩子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將來考高分、上名牌大學打基礎,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都可以放在一邊。這種過于看重分數、忽視品德教育的家長并不少見。他們在德行上任孩子自行發展,渾然不知其后果的嚴重性,不對其錯誤行為進行及時糾正,最終導致孩子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同時,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成長的影響不僅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深遠持久的。有些家長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講誠信,甚至以誠信為恥。這些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會復刻在他們今后的生活里,從而慢慢地形成不講誠信的惡習。
當今社會競爭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有些高校為了提高本校的就業率和考研率,片面強調知識、技能和證書的重要性,仍不免把學生的在校學習成績作為主要的考核標準,對大學生的德育,尤其是誠信教育重視度不高。部分高校表面上重視誠信教育,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其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單一僵化,形式化、教條化嚴重,難以與現實有效銜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沒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以社會實踐為例,社會實踐理應成為誠信教育的重要著力點,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流于形式。學生為了獲得學分虛構實踐經歷、委托親朋好友蓋章作證的行為屢見不鮮,也就更談不上感悟誠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
待人以誠、做事以實是一種美好品行,但在人心浮動、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似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更能概括當前大多數人的現狀。當利益和誠信掛鉤,失信利多、守信反而利平甚至利少的例子比比皆是時,人們的心理天平就會開始傾斜,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失信行為也就開始屢禁不止。盡管當前社會提倡誠信,呼吁守信,但現實卻是失信成本太低,人們已經對失信行為見怪不怪,漠視和不以為然的態度也屢見不鮮。在這樣的環境下,初涉社會的大學生會對守信產生困惑乃至懷疑,加重了其樹立正確的誠信觀的困難程度,導致誠信失范逐漸侵蝕其內心良知,最終演變為將誠信拋諸腦后的現象。
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培育路徑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針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必須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模式,搭建“高校—個人—家庭—社會”多方參與的協同教育模式,以此真正塑造出大學生的誠信品質,促進“誠信校園”和“誠信社會”的創建。
高校作為學生誠信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戰場,要在學習與做人并重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把誠信教育擺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上,以思政教育為重要依托、以社會實踐為重要抓手、以校園文化建設為重要立足點,將誠信教育貫穿其中,改進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樹立崇高的誠信意識是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者要發揮模范作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謹言慎行,無論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須給學生樹立好榜樣。另外,高校還要加快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此檔案也可以用作學生在校評獎評優、入黨,獲得獎助學金的重要評判指標。一旦被記錄有失信行為,這一污點將永遠無法抹掉,跟隨一生。
大學生要深刻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清楚地認識到誠信是進入社會的“通行證”,是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前提。同時,大學生還要學會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行為,提高誠信自覺性,深化對“誠信”的認識,根據社會的變化和要求,不斷賦予“誠信”以新的時代內涵。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大學生要在言談舉止中表現出正直、真誠的品格,嚴格要求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斷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大學生只有在現實生活中為人處世做到誠實守信,恪守原則,才能真正把誠信理念內化于自己的品質,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家長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進行誠信教育。家長應該言傳身教,通過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對子女進行示范和引導,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誠信形象。另外,對于孩子的誠信教育,父母要從小抓起,從幼兒時期就要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培養孩子的誠信意識和責任感。比起別人,孩子從內心上更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失信的行為就要及時制止,用適當的方法教育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舉例說明讓孩子明白失信行為的嚴重后果,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一方面,全社會要提升和培育公民的誠信意識,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力宣傳傳統美德的過程中強化誠信教育和公民道德修養,借助新媒體創設有利于培育誠信氛圍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國家要建立健全失信懲罰制度,為提倡守信保駕護航。當前,我國急需在法律層面提高失信的成本,使失信者不但會受到道德的鞭撻、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嚴厲的懲罰。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約束人們的行為,使守信者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讓失信者承擔信用缺失的惡果。只有構建一個良好的誠信社會,提高整個社會的誠信度,才能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