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霞
(中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山西太原,030051)
什么是自我管理?學者對自我管理的描述方式不同,但對自我管理內涵的認識基本一致。就大學生而言,自我管理就是個人能夠按照社會規范主動認知自己、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規劃自己、激勵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行為方式,其內在表現為積極、熱情、主動、自覺、自愿等。[1]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包辦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學生參與管理自身成長的機會少,高中階段“唯高考論”的單一人生目標使學生社會實踐體驗嚴重缺乏,導致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不能合理安排時間,學習無目標、無動力。學生不會職業規劃,空想一夜致富陷入“傳銷圈”;思想不求上進,美其名曰“佛系生”;消費失去理性,陷入“校園貸”;安全意識淡漠,生活懶散成習,衛生健康堪憂,不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際界限不明確。這些現象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嚴格約束自己、不夠自覺、自我管理能力極弱。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世界,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2]這一觀點告訴我們,個體需要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才能成人成才。
網絡時代的各種社會弊端、高考應試教育、獨生子女制度的負效應等一系列原因導致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等問題在高校中凸顯出來。習近平說,青年處于人生的“拔節育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大學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關鍵期,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階段。習總書記要求新時代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大學生只有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實現高素質、高標準、嚴要求,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適應嚴峻的就業壓力,才能抵御各種社會風險,擔當起時代大任。
“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始終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自我管理能力既是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必備的核心素養,也是高等學校要實現的教育培養目標。培養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既是高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體現,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學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對象,學校管理很重要,但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重要,學校管理不能只強調外部理論的灌輸和紀律的強制服從。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伴隨其一生的重要能力,學校管理和教育只有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內在需要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必須持續進行改革和探索,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工作坊模式是一種以一名帶領者為核心,每次活動圍繞一個主題,3—15名左右的參與者在帶領者的指導之下,通過劇演、沙龍、讀書會、案例分析、團體輔導、短講、辯論等多種方式,激發個體潛能、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我能力的一種教育手段。工作坊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工作坊活動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活動的過程中,帶領者通過引導和鼓勵成員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使成員逐步形成善于探索、樂于思考的積極態度,問題解決的成就感、收獲感使成員產生積極情感體驗,進而轉化為行動力,成員逐漸減少對帶領者的依賴,培養出獨立思維的能力。
工作坊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模式,創設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鼓勵成員真實地表現和表達自己,個體可以學習模仿多個成員的適應行為,從多個角度洞察自己,成員之間相互支持,互相感染,成員可以獲得親身體驗,學習效果容易被鞏固、內化和遷移。[3]
自我管理能力對于個體來說,內在表現為自覺性、克制性、規范性、約束性、計劃性、獨立性、自律性等,外在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衛生管理、學業管理、健康管理、情緒管理、時間管理、消費管理、職業規劃、交際禮儀等諸多外顯行為。個體的內在品質特點決定了其外顯行為,而個體的外顯行為會影響深化其內在品質。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也遵循德育過程規律,即知、情、意、行的統一。知是基礎,是思想指導;情是動力,是自愿性;意是支柱,是堅持性;行是關鍵,具有檢驗性。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借助工作坊的模式,讓輔導員或優秀學生干部帶領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學生,從學業、時間、人際、情緒、行為養成等方面,通過系列主題活動,讓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學生體驗知、情、意,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中北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在2019年度倡導各學院輔導員工作室推行工作坊運作模式,旨在在培養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開展探索和研究。
我校本次活動主題為“我要學 我愛學——學習動力激發”,以工作坊的形式開展,從認知、情感體驗、堅定信念和轉變行為四個層面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1.熱身活動——引出主題
指導者帶領成員學習手指操,有的成員學會了,比較熟練,有的成員中間會出錯。就此現象,指導者讓成員總結學會一項知識或技能需要哪些因素或品質。在此期間,成員暢所欲言,從專心、復習、放松、預習、思考、找規律、總結、技巧、方法、合作、重復、專注、計劃、 觀察、環境、主動、信任、興趣、膽量、交流 、競爭心、積極行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之后,指導者提問:學習的品質大家都懂,但為什么自己做不到?
2.案例分析——引起興趣
指導者講述穿越故事:假如諸葛亮、林黛玉、豬八戒穿越到現代,三人分別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
成員開始輪流發言、小組形成討論氛圍。
指導者提問:概括三個人的職業特點和職業類型……你想成為哪一類人?怎么才能成為這樣的人?
1.動機探索——價值澄清
指導者指導成員寫下自己學習的理由,對他們動之以情,澄清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現身說法,思考感受自己十年寒窗苦讀的動力、目的,再引導成員總結核心理念,包括為了自己、為了父母、為了祖國等。
2.成就故事——認識自我
成員互相分享自己的成就小故事,并概括出至少三個自己具備的積極品質。成員從成就故事中發現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的優勢,體驗成就感等積極情緒。
指導者帶領成員用儀式固化積極的情緒體驗:每個成員選取自己最核心的一個積極品質,指導者帶領成員充滿激情地呼喊出來。指導者用儀式增強成員的自信心,鼓勵他們保持這種信念,進而導之以行。
自我管理能力是個體行為經過反復實踐、鍛煉而形成的一種動力定型,是一種不用提醒的自動化、自覺性行為。學生經過工作坊模式的教育引領,這種激情或動力也許只能維持幾天,要想內化其為一種自覺的品質,需要其回到實際學習、生活中再做進一步的反復運用和實踐,從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煉、思想自覺化、行為自動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校以“托底工程”“領航工程”為載體,借力學生干部幫扶個體、學生黨員對接宿舍,對那些迷茫的、懶散的、后進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學生個體和宿舍群體進行干預。
1.以“托底工程”為抓手,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潛力
“托底工程”就是由各班團支書擔任組長,帶領本班的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心理聯絡員組成工作小組,幫助班級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學生共同進步。“托底工程”的工作模式是:團支書鎖定班級需要幫扶的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或存在的問題,小組成員與被幫扶者一起分析、討論、協商幫扶辦法,對后進學生進行日常行為習慣的糾偏、督促,給予心理情感的陪伴,以誠摯之心,喚醒被幫扶者內在的道德感、價值感和責任感,使之發生從“不自覺”到“自覺”的積極轉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托底工程”通過挖掘學生干部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學生干部傳幫帶的功能,有效激發了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發展的潛力,增強了大學生群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改造的效果,促進了幫扶者與被幫扶者的雙向互動成長。
2.以“領航工程”為依托,影響宿舍成員實現自我管理
“領航工程”就是以學生宿舍為單位,每個宿舍配備一名學生黨員作為“帶頭人”“領航者”,讓黨員在思想、道德、行為、學業等方面做出表率,起到領航作用,引領結對宿舍成員向黨員看齊。“領航工程”的工作模式是:黨員不定時聯系結對宿舍,通過走訪、談心、聚會、輔導、沙龍、讀書會、辯論等形式與宿舍成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隨時隨地了解宿舍成員的思想表現、業務學習、生活態度、衛生紀律、心理狀況、消費情況、職業目標、宿舍管理等,重點關注宿舍成員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狀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幫助宿舍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和人際環境。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支優秀隊伍,“領航工程”給學生黨員提供了一個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機會和平臺。“領航工程”一方面促使學生黨員謹記自己身為黨員的責任——“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提醒學生黨員自覺以身作則,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樹立嚴于律己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會無形中輻射到對接宿舍的同學,促使普通學生對照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向先進看齊,實現個人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改造、自我奮斗。同時,黨員的引領、帶頭、橋梁作用也會影響和帶動周圍的同學,踐行了黨員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宗旨,實現了“把學生黨員隊伍建設成為帶動廣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堅強堡壘”這一目標。
自我管理是個體人格獨立、人格完善的核心要素,也是個體實現自身價值、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我校通過工作坊模式,實施“托底工程”“領航工程”兩大項目,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創新管理方法,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主題活動,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在情感上陪伴學生、在團體中感染學生、在實踐中幫扶學生。我校前有“領航”,后有“托底”,以期實現學生從“他律”到“自律”,從“不自覺”到“自覺”,從“被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質的飛躍,最終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為其他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