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軍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視覺藝術學院,湖南岳陽,414000)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院校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主要渠道,同時是引導高職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課程。近年來,關于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一直是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課題。201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提出“積極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改革十點探索,鼓勵創新教學模式”[1]的要求。當前,高職思政課主要面臨如下問題:傳統課堂缺乏活力,缺少創新,難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未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與互聯網結合度不高;思政實踐活動形同虛設,缺少理論內化作用。面對這些問題,高職思政課可以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融合傳統課堂、在線課堂和實踐課堂,從教學、引導、行動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發揮優勢,提升教學質量。
無論是傳統教學模式還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下面對面課堂依然是高職思政課最重要的教學場域。但是,新時期高職思政課堂也不能按照以往傳統思政課堂的方式進行,必須深化改革。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傳統課堂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適應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2]
在教學內容上,高職思政課的基礎知識多數與高中政治課一樣,導致學生非常容易產生高職思政課枯燥、無聊的印象,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當然,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內容其實并不一樣,雖然基礎知識一樣,但是,高職思政課對高中政治課的基礎知識進行了升華和提高。另外,教師在傳統思政課教室教學時,大多重點講解教材上已有的知識點,而缺少對知識點的深度分析,缺少知識的聯想和綜合,最終也難以達到教學目標。
面對這樣的教學困境,高職思政課教師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行專題式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將課程的基礎知識利用網絡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自學,以此減少課堂上的負擔,為專題式學習的實踐部分騰出時間。其次,專題式教學要求教師以某一個知識點為基礎,充分利用發散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行綜合,并聯系生活實際,制作成教學專題。最后,教師在專題式教學中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升華和綜合,即在課堂上超越原有基礎知識,提升高職思政課堂教學的理論深度、知識廣度及現實關注度,真正幫學生解惑,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
當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仍然是高職思政課堂的主要教學方式。高職課堂一直以來都存在“教師講、學生聽、內容灌”的問題,加上思政課以大班教學為主,教師更是不得不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高職思政課堂的灌輸式教學容易造成“教”“學”分離,妨礙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最終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讓學生對思政課產生厭倦,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堂應該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實施研討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是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教學手段,以此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討論直至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學生分組。其次,教師以專題式教學,在核心問題的指引下,引領學生展開探討,讓學生在探討過程中自主發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最后,教師組織各小組總結提升,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觀點,形成他們自己的思想。研討式授課將課堂重心偏向學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師生有效交流。更重要的是,研討式授課能夠超越固有的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在真正意義上推動高職思政課改革。
教學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因此,尋找到有效的教學評價方式是思政課改革的“臨門一腳”。在傳統思政課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是采取灌輸式教學的評價方式,即主要以閉卷考試為主,輔之以平時成績。這樣的評價方式主要存在三個問題:第一,閉卷考試成績所占比重較大,最終會導致學生走上死記硬背的道路;第二,平時成績基本成為擺設,只要不犯大錯誤,學生基本能夠獲得不錯的平時成績;第三,缺少其他維度的考查方式。這樣的教學評價方式難以激發學生內在積極性,也不能檢驗學生的真實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
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生實施綜合性評價。綜合性評價是指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道德水平、認知水平等多方面都進行考查。一方面,教師可以以閉卷考試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開放性試題(小論文、開放性簡答題、讀后感)考查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以平時表現考查學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豐富考試形式,在閉卷考試的基礎上,加入小組匯報、現場評述、成果匯報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樣的教學評價方式更為全面,能夠讓學生從各方面提升自己,做到知行合一,提高思政課的有效性。
如今我們正處于互聯網社會,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應該大力發展在線課堂,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利用多媒體資源和信息網絡搭建教學平臺。思政課在線課堂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能夠充分利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3]
首先,高職院校應以MOOC平臺為基礎,充分利用在線課程資源。2014年,MOOC平臺在國內大規模興起。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大學在線平臺”、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平臺”以及“東西部高校課堂共享聯盟”“上海高校課程資源共享管理中心”等MOOC平臺都有思政課內容,高職院校可以在傳統課堂基礎上組織學生參加MOOC平臺上相關內容的學習。充分利用網絡共享課堂能夠讓傳統課堂得動有益的補充,讓思政課教學保持開放性,節約教學資源,擴大教學覆蓋面,增強示范性效果。MOOC平臺大多還有學員評價、測試反饋等內容,也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同時,有能力的高職院校還可以積極參與MOOC平臺思政課建設,從內容到技術實現變革。
其次,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思政課移動課堂建設。在移動互聯時代,移動課堂的建設也成為很多高職院校工作重點之一。高職思政課教學可以緊隨時代發展的大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形式,建立移動課堂,適應新時期思政課的教學體系發展。[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推動了高職院校積極探索移動互聯課堂建設的步伐。例如,很多高職院校充分利用騰訊會議、釘釘、QQ等軟件開展思政課教學。還有一些高職院校利用云平臺,建立思政微課堂,融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作業完成、考試評價于一體,讓師生隨時隨地能夠完成思政課教學。
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系中,實踐課堂教學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甚至有專家認為,實踐課堂是關系思政課教學成效的重要環節。但是,多年以來,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實踐課堂教學形式較單一,完全與思政課理論教學脫節,甚至很多高職院校實踐課堂教學并未實際開展;高職院校對思政課堂教學不夠重視,教學安排很隨意;實踐課堂教學缺乏系統和組織,可行性和針對性不足。諸如此類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實踐課堂是傳統課堂很好的補充和互動。因此,積極認真開展高職思政實踐課堂教學,打造形式多樣的實踐課堂是實現目前高職思政課實現知行合一的重要一環。
首先,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好校內實踐課堂。校園是學生的直接生活環境,充分挖掘校內實踐課堂能夠幫助學生將思政理論內化。[5]學校要從校園文化下手,將思政課內容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影響學生。同時,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社團活動及其他課外活動,多組織和思政課內容相關的主題活動,創新校內實踐教學形式。學校還可以將校園的衛生勞動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在衛生勞動中踐行思政課理論知識,在勞動參與中實施實踐教學。
其次,高職院校應該積極擴展校外實踐課堂。校外實踐課堂也是幫助高職學生內化思政課理論的重要部分。高職院校應該帶領學生走出學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志愿服務和公益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內化思政課理論知識。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創意產業園、科技園區感受科技的變化,了解自己專業的科技變革;可以帶領學生走進人文歷史景觀,體驗歷史的變遷,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可以組織學生到街道社區、敬老院參與社會勞動,讓學生在勞動中加深認識、堅定信念。此外,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到企業實訓機會,開設企業思政實訓課堂。
總之,高職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教學模式創新,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高職思政課體系構建是是當前高職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融合多方力量、多種形式,構建起立體化的思政課教學體系,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高職院校及教師應進一步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把握時代發展的潮流,積極探索思政課改革未來方向,通過思政課改革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及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