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永芳
(貴州省威寧縣海拉中學 貴州 畢節 553100)
在新課標改革發展的條件下,素質教育成為了教育學中重點追求的目標,在總結教育經驗,反思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隨之產生了分層教學。分層教學在初中生物課程中充分利用,有利于各個層次的學生得到均衡的發展,引導學生查缺補漏,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本文從班級學生的分層、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過程的分層以及評價體系的分層多個方面論述了分層教學的突出地位,推動課堂教學的全面發展。
分層教學主要考慮到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能力以及各自的優勢,從這些方向進行考慮并劃分,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只是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讓差生和差生在一起學習,忽視教學內容的差異性,這樣就會嚴重的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每節課程內容的不同進行詳細地劃分,讓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進行學習。
比如,在學習初中生物《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時,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理解遺傳的概念、區分生殖細胞基因、了解基因性狀。在這幾個知識點的學習中,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一部分學生甚至不能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能根據學生的能力基礎來進行教學,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學習好生物知識,提高自己的生物技能,不斷提高生物成績。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開展教學的主要依據就是課程的標準。在課堂上,教師要以教材為出發點,從學生的能力、知識和方法上進行層次劃分,把教學目標劃分為識記、領會、簡單運用、綜合運用等多個方面。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這樣才能讓教學目標的劃分更加具體明確,也有利于教師及時發展學生的進步,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比如,在學習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這個章節時,教學的目標主要包括:認識生物、教學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生態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以及生態系統等。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掌握更深層次的知識點,就要有效的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合作來完成整體的教學任務,對于一些生物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就讓他們自主研究生態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特點等;而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就可以引導他們先從生物的認識和生物的特征出發,逐步掌握這節課程的內容。
教學過程是衡量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只有把握好每個環節的教學,才能讓教學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價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整個教學過程,完成從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的教學,不能讓教學的梯度間隔太大。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引發學生的思考,制定分層提問的計劃,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不斷提高,推動學生生物課程的學習更進一步。
比如,在學習初中生物課程《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時,教師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資料,能夠明確掌握生物圈中綠色的植物包含哪些種類,學生通過查資料的形式,就可以認識到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這兩大類,最后再進行詳細地劃分。在布置任務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讓學生共同合作來完成,引導基礎比較堅實的同學帶領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共同研究,共同學習,這樣就能更好的把握教學過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推動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
教學評價也是組成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教學評價有利于學生總結學習經驗、反思學習方法。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的評價依據都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這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不科學的,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生物課程的評價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要綜合各種因素展開評價,不斷給予學生激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
比如,在學習初中生物《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這節課程的學習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在評價這節課程的教學成果時,教師也可以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同學,教師的評價依據應該是他們掌握的生物知識點的多少,而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教師就要看到他們是否能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危害自然和生物圈的做法。這時候教師的評價才能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評價。
分層教學在初中生物課程中的運用可以讓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在課堂上結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以及評價體系開展分層教學,可以讓教學的效果更加明顯,推動學生生物知識的增長,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提高自身的生物學科素養,最終讓生物學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