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聰
摘? ?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文明教育緊跟生態文明建設而生,時代的進步與素質教育的全面升級使生態文明教育成為“躬身”教育,教育是作用于社會主體的實踐活動,對于社會建設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審視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受到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的影響,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程度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更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
關鍵詞: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以來,黨中央同全黨全國及全體人民從“和諧共生”的本真要求,“綠水青山”的基礎內核,“民生福祉”的精神宗旨,“命運共同體”的系統思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深化到實踐探索到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必然成為時代建設之必要命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的新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重要內容,開展長效性、創新型建設,映襯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新生態思想和“全面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新文明意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1]習近平同志曾說:“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明確提出的‘五位一體的重要一項,承載了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順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從十八大到十九大過程中,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工業文明背景下生產生活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反思,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工業文明,回到原始時代,而是以資源荷載能力為基礎,掌握自然規律,重構生產方式、生態秀美、生活綠色、生命健康的生態文明。從歷史觀、文明觀、發展觀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在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從思想更新到政策根基和實踐條件,都竭力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是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的龐宏偉業,建成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的龐宏偉績。分析生態文明建設和對生態環境現狀的考量理應考慮教育領域的重要作用,即顯有針對性的生態文明教育是對于上述社會建設之必要性和社會現狀轉變的新良方。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的一次行動,也不只是一次任務,是涉及思想觀念革新和行為變革的革命,生態文明教育恰好是上述革命的鮮明彩旗。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生態知識的傳遞,還是汲取歷史和現實之源,為生態文明建設之惠果貢獻教育力量。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天分,是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最充分條件。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首次提到“生態文明”,建設“兩型社會”到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生態文明建設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從戰略地位到歷史使命,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生態文明建設是剛性建設。縱觀歷史,每一次歷史的發展都連接著生態與文明的轉換。生態與文明之間是雜合一起的有機種子,即生態里有文明,文明里含生態。習近平同志從“生態興則文明興”和“生態環境是惠民福祉”論述生態與文明的興旺和生態環境是人民福祉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性,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之必然。
從文明進步而言,原始文明是人、自然動物開始分離,農業文明中生產向生產力的轉化,工業文明中物質生產向機械生產的升級。從文字的發明和工具漸進式優化肇始文明與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三大文明時代的發展最快的是工業文明,可以說工業文明的機械化發展產生了人類社會中不可預估的發展和科學力量。以生產方式階段性顯性的文明時代必然引起人們對生產方式的思考,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烘焙的發展不免出現生態污染問題。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僅有一個地球家園,生態文明建設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將生態文明的價值理念深入社會發展中,包括社會的政治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規律之可循、發展道路之有跡、目標任務之明確,是社會發展的全新轉型,同時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新篇章。
二、生態文明教育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
二十一世紀可以說是教育的世紀,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結更加緊密,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而言,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為契合點使得教育更加注重人才質量培養,而非人數比例指數的增長。新時期的教育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呼喚促使教育培養出全面發展且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教育教學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基本要求強調,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進一步提出,堅持德育為先,堅持全面發展,關注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借用生態學的原理基于一定的生態價值觀念和生態意志對于人與自然、社會、教育要素和人類社會內部關系的研究的實踐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本質在于生態觀基礎適切性。
生態文明建設是順天道、合國情、潤民心的世紀偉業,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綠色發展理念到三大污染攻堅戰的進階,國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掌握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全局性的戰略指導,生態文明教育正是戰略任務的具體落實。在制度體系方面,《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多項生態深化方案,從總體定目標,綠色發展理念,制定標準原則,明確核心任務和制度保障。從發展觀上和政策觀上雙重標志矢志不渝且堅定不移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建國之本的教育和現代化先進科學技術持續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的推舉利器當屬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并非僅是課程教育的一種,而是優化生態文明價值觀和實踐能力的育人教育,是價值引導培養人們良好的生活觀念和行為的教育活動。生態文明教育旨在以全面整體協調思維能力將生態文明建設劃分為教育領域的小步驟計劃,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生態文明教育是以人為主體引導人在生態文明建設下建構人與自然之間必要的生態品格,是加快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
三、生態文明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1.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從生態文明建設起,便是生態文明教育公開說明目的、觀念、知識、意識、情感、行為的教育宣傳手段,是提高公民科學認知、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方式,同樣是教育為社會建設征程做出的貢獻。由于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角度不同,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從生態危機的發源,即科學技術引入但盲目使用,過度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急切創新科學技術。二是從經濟學中資本無線增值本性來講,人的需求使資本增值產生“負功能”。這種異化現象需要規范資本運行邏輯。三是從市場“失靈”來說,宏觀上要加強市場的調節和管控。另有法治建設的完善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等多維路徑。不可否認,這些外部保障性的路徑在尋求生態文明建設中確實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但并未看到人在建設中的主體性的具體體現。人是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人,是自然界的能動的客觀自然存在物。人的認知、思想、情感行為的變化必然融入人的價值觀念、生命訴求和思維方式。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依靠人民的踐行和建設。生態文明教育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必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一個途徑是改變人的生產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浪費資源的生活方式和支持生活方式的生產方式都需要變革,生產方式是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的一個原因,從側面來看,我們要走綠色發展道路,保護好家園,即在原本錯誤的價值觀背景下,積極通過教育改進生活方式和改變錯誤的消費習慣。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核心,教育同樣是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的社會實踐活動,生態文明教育的大力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生態文明教育作為教育中的一個層面,具有整體提高國民生態素養的作用,啟發人民改變生產生活。正如環保局前局長曲格平認為,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是澄清認識,更新觀念,重要途徑之一是強化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制度建設。生態文明實現需要生態文明教育。教育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21世紀議程》曾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2](297)生態文明教育是教育本身具有約束性并為人類建設所需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教育是教育體系為社會服務、參與和引導社會發展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
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二十一世紀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鑰匙,生態文明教育應對生態文明建設而言,應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磅礴精神和偉大擔當。生態文明教育的受教者也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人延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組成部分,接受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轉而更好地建設生態文明,從這個意義來說生態文明教育理應被定義為專業教育和生態文明建設恢宏藍圖中。
2.生態文明教育是筑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命題
教育作為輸入思想、規范行為的活動,生態文明的新文明觀念需要依靠教育特別是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理所應當承擔起生態建設的這個時代命題,那么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繼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后承接“五位一體”戰略提出的教育新命題。正如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國際理事會前名譽主席彼得·馬卡姆·斯科特所說,如果我們要拯救地球,最重要的任務在教育[3](147)。生態文明教育本身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優化,是德育畫板中的新增色彩,具有實操性、可實踐性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生態文明教育的支撐,生態文明教育是以個體素養提升為契機,借助人在社會發展的主體能動作用,既是注重聯系又是注重個體全要素發展的教育方式。生態文明教育要培養具有生命力完善的素養體。生態文明教育的產生具有時代性,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性,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代建設的新命題。
另外,生態文明教育的屬性與教育本質屬性有內在的一致性,“生態文明”并非空洞的政治理念,建成“生態文明”的目標亦非抽象的符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知行合一是推進生態文明的關鍵,知行合一的“知”不僅指知識,還有學會認知之意,即包括個人社會發展和建設的過程。生態文明教育具有實施性的規則和自我約束性的限制,穩定個體在人與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情感和行為,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復雜性、緊迫性和艱巨性等特征,教育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生態文明和教育合在一起,融合體就是生態文明教育。在環顧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探索和發展中,討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需要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中介,生態文明教育價值觀理論思考生態文明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機理,回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圓點,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何以為,何以可為?生態文明教育需要不斷適應時代基礎在社會機構的靈活變革。龔克說:“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而不僅是一門課程,也不僅是一門專業;是融入所有知識領域和所有教育過程的一種教育。”綜上所述,良性的社會建設要內外兼修,所謂刑禮共擔,生態文明建設不會單純依靠生態文明教育,可以說,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調節,生態文明教育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態文明教育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來說是途徑、過程,亦是社會發展抵達生態文明的航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國家環境保護局.21世紀議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
[3]張旭如.環境教育基礎[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7.
[4]龔克.擔起生態文明教育的歷史責任培養建設美麗中國的一代新人[J].中國高教研究,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