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云 張元
摘? ?要: 基于“互聯網+”智慧教育的思政課堂教學,要聚焦課堂教學內容的“鮮活親和”、教學環境的“入情入境”、教學模式的“開放創新”等供給側教學改革。要以理論的高度、學習的深度、形式的廣度、生活的溫度,創設“浸潤式”情境教學體驗課堂。這,有益于讓學習者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真、善、美”的境界提升和價值塑造。
關鍵詞: “互聯網+”? ?智慧教育? ?“浸潤式”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形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核心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認知與思維、價值與情感的重要渠道。教育部最新發布的高校本科教育質量報告指出,課堂教學中諸如慕課、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新型教學模式的使用總體上創新不足。一方面是信息化時代,學生對教學手段創新日新月異的需求側訴求,另一方面是教師陳舊式課堂凸顯的供給側不足。因此,創新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成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必然訴求。基于“互聯網+”智慧教育的高校思政課“浸潤式”課堂教學設計,正是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訴求,在重塑師生關系、技術賦能課堂、激發學生主體學習動能和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等方面將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
一、思政課“浸潤式”課堂教學的設計原則
思政課“浸潤式”教學是指“以互聯網信息輔助技術、智慧教育理念整合思政課教育的‘浸潤式教學模式,依托技術賦能下的課堂教學情景模擬環境和創新體驗式的課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打造以‘浸潤式施教為特點的課堂與社會實踐教學模塊,讓學生在自主性學習體驗中建構知識體系,在情境浸潤體驗中獲得‘真、善、美的自我提升”[1](61-63)。要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成效,打造符合教學內容的技術應用場景和情境體驗模塊是思政課“浸潤式”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
1.“浸潤式”課堂教學要體現思想“高度”
習近平指出,高校思政課擔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教學中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要厚植家國情懷,激勵大學生把個人夢與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統一起來,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青春奮斗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這種鮮明的課程政治屬性不僅要求教師教學要聚焦現實生活接地氣、聚情明理、以理服人,更要超越現實生活講信仰、講真理,鑄魂育人、以理化人。
2.“浸潤式”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習“深度”
體驗式教學活動的設計不能只停留在淺表式的知識感知層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政治選擇能力,將“認知體驗與行為信仰的圓融統整”作為教學設計的導向,培養他們基于創新思考的深度學習(Deep-learning)能力和基于政治選擇的行為實踐能力。因此,課堂教學設計要有“深度”:在“求知、求真”的知識體驗建構過程中,使學生廣泛使用各種情景體驗策略建構知識體系;在“求善、求美、求圣”的價值觀塑造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將理論的魅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情境浸潤中獲得“真、善、美、圣”的境界提升。
3.“浸潤式”課堂教學要體現形式“廣度”
“浸潤式”課堂教學要借助信息智能化技術手段,以沉浸式的技術賦能教學場域、學習環境和生活場景建立智慧課堂,豐富學習者的知識建構體驗并提高他們的體驗創新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中既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又要強調教學主體的廣泛參與度。通過整合線上與線下、課堂與生活、虛擬與現實等多維生活視角與多種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富有創新內涵的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
4.“浸潤式”課堂教學要體現生活“溫度”
“情境學習就是在情境脈絡中學習知識與技能,這種境脈反映了知識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應用方式”[2]。因此,要建立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激情與智慧的思政課堂,將學習的意義嵌入學生的真實生活問題情境中,嵌入國家民族崛起的現實思考情境中,讓教學富有情懷、情義、情志,更好地涵養氣概,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使命擔當能力。只有這樣,教學實踐活動才能真正產生實效,實現習近平提出的“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的目標。
二、思政課“浸潤式”課堂教學的實踐應用
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3]
1.因事而化:聚焦課堂教學內容“鮮活親和”
因事而化的“浸潤式”思政課堂聚焦熱點、焦點事件及“中國故事”,以興趣激發為出發點,以情境問題為切入點,以知識傳授和思維啟迪為主旨,以價值引領為導向進行課堂設計。圍繞著增強課程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問題,將晦澀深奧的理論學術話語轉化為淺白易懂的生活網絡話語,情境再造般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化為理想信念、外化為美德善行。如同高水平的“大廚”利用普通的食材做出一桌色味俱佳的美餐,一定要有點食成鮮的“味精”,思政的“課程味精”就是那些富有吸引力的“體驗情境和問題預設”和富有感染力的“中國故事”,它們的穿插點睛能夠讓課堂教學更加“鮮活親和”“入耳入心”。
情境課堂的創設要體現“四求”原則:“求實、求新、求準、求技”。“求實”就是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需求側創設情境解疑釋惑,如可以在每堂課中設計“你問我答”“時政要聞班級大咖說”“大學生時政評論場”等評述系列方案,點面結合地開展互動教學活動。“求新”就是要找準新知識新技術的生長點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比如在講授“創新”發展理念時,可以在課堂中設計“5G時代的生活與學習”翻轉課堂,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升華體驗。“求準”就是將靜止的教材話語體系變為動態的教學話語體系創設情境,將“政理—學理—事理”的話語體系串聯起來,將政治的高度、理論的深度、表達的溫度有機結合,縮小師生間的話語鴻溝。“求技”就是借助情景重塑、模擬仿真、游戲教學、虛擬現實、增強現實、AI智能等技術手段創設情境體驗學習,積極創建和運用智能網絡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的“內涵與精髓貫穿并融入話語體系中,悄無聲息地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多樣性的文化形式向學生展現內在精髓以形成文化軟實力,發揮對其日常生活行為和價值評判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4](22-26),以智能技術賦能沉浸式課堂提高學生的知識建構和體驗創新能力。
2.因時而進:聚焦課堂教學環境“入情入境”
建構主義與認知學派學習理論都認為,學習情境的再造或再現可以讓學習者在感知與觸動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起飛。習近平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必須著眼于時代需求,與時俱進地推動信息化教學的開展及現代化教育模式的變革。因時而進的“浸潤式”課堂就是要不斷利用信息化和新媒體教學手段,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滿足“數字土族”一代學生的學習風格訴求,增強課堂教學的科技感和時代感。要求教師要像“名廚”一樣,無論是面對豐富新鮮的食材,還是普普通通的材料,都要能做出一桌盛宴,除了靠材料的新、鮮、活等要素之外,更多的是依賴“名廚”的藝術再造過程,思政課藝術的再造離不開“入情入境”的技術手段,良好的學習境遇設計將會增強學生的學習浸潤感、獲得感。
疫情防控催生了線上線下教學平臺的涌現,集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或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于一體的各類教學載體,可以幫助思政課教師營造“入情入境”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技術環境的“硬包裝”和學習內容的“軟包裝”巧妙地加以融合,創設出系列情境應用場景方案,增強學生的情境體驗代入感,強化教學的知識體系建構和價值信仰引領效能,讓思政課更加“入情入境”“入耳入心”。例如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基于VR技術打造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在“重走長征路”和“青年馬克思演說”主題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讓學生產生高度的沉浸感和互動性,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官體驗下“COS”各色歷史人物,虛擬演繹那個時代真實的事件和人物,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長征途中那些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死考驗,深刻地領悟偉大的長征精神,拉近思政課與學生的思想距離感。
3.因勢而新:聚焦課堂教學模式“開放創新”
近年來,美國首倡的慕課(MOOC)、智慧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和翻轉課堂(Clipped Classroom)成為各個國家高校新一輪教學改革的重點。可以說,“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已深至骨髓,打破了傳統守舊的教育生態,重塑了一個嶄新的開放創新的教育生態。尤其在2020年大規模線上教學實踐后發現,各高校思政課教學都在積極探索網絡多媒體教學與傳統課堂相融合的途徑和渠道。因勢而新,著眼于信息化時代的需求,推動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開展及教育手段與方法的變革,成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像不同地方的“名廚”一樣,利用“和合之美”打造不同風格的“美食課堂”。正如有人講的思政課富有哲理能給人以啟迪,有人的講思政課激情四射能使人聽后熱血沸騰,要達到這種效果,無不包含著講授者精心的準備和精致的課堂授課創新能力。
例如議題式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外完成線上所有知識點和教輔資料的學習后,在課堂上以議題形式展開重點難點問題的討論,通過“議中學”讓學生們在情境體驗和交互對話中“建構知識、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在思維交叉和思想碰撞中“指點江山、激揚人生”,增強思政課的立德樹人功能。再如情景模擬的“翻轉課堂”,圍繞主題,把學生分成6個思考小組,設情入境地讓每組學生分別扮演頭戴一色帽子的思考者,進行本組觀點的闡釋和組間辯論,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既能使他們在角色轉換中學習感悟,又能通過質疑批駁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浸潤式”課堂教學實踐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融入學習氣氛中,把所感所思所想說出來,在交互體驗中建構知識能力,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青春使命。
參考文獻:
[1]朱凌云,張元.基于“互聯網+”智慧教育的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研究——以“浸潤式”教學模式建構為例[J].大陸橋視野,2020(5).
[2]Collins A. Con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echnical Report No. 6899)[R]. BBN Labs Inc.Cambridge, MA.1988..
[3]新華網:習近平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講話[EB/OL]. 2016-12-08. http: //www5.ncwu.edu.cn/contents/4/37603.html.
[4]張元,等.網絡道德異化與和諧網絡文化建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4).
基金項目:連云港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LKT2088);江蘇海洋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X2019009ZZ,DS202018)。江蘇省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專題研究重點項目(ZD2019003);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6SJB7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