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茜 楊敏 李芳
摘? ?要: 本文從“三全育人”視角出發,論述以情感為切入點,充分利用情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構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體系,依托情感路徑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為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提供正確的方向。
關鍵詞: 三全育人? ?新時代? ?愛國主義教育
2019年9月24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牢牢扎根”。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尤其是當前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強,加之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是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和促進社會持續向好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三全育人”的科學內涵
“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理念,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全員育人。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實現人人育人。其次,全過程育人。將立德樹人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教育各環節,實現時時育人。最后,全方位育人。將育人融入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課堂、網絡和校外資源相結合,實現處處育人。
二、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表現的新特征
新時代,信息技術發展快、影響廣、黏度強,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不再局限于詩詞歌賦,而是通過各大社交媒體主動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以B站為例,“B站”是一家視頻網站,最大特色是實時評論功能——“彈幕”,成為青年人愛國情感表達的輸出地。發送彈幕,是一種直接即興的情感表達方式,B站播放的展示中國制造的紀錄片《大國重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亮劍》等中,常能見到飽含濃厚愛國熱情的彈幕。《那年那兔那些事》是一部講述中國歷史上若干個海內外歷史事件的國產愛國主義題材動漫,在B站上累計播放5030.5萬次,彈幕118.4萬。
在表達愛國情感的同時,大學生往往根據自身喜好和情感需求有選擇性地接受與消化信息,網絡上復雜多樣的“有圖有真相”的信息,加上不實信息,讓客觀事實難以在短時間內呈現,給揭示真相增加了不確定性,這時候非理性情感或個人理念更容易俘獲人心,甚至會在情感需求或偏激心理的影響下相信“偽真相”[1](12)。以宣說教、灌注為主要方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凝聚共識的效果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我們通過情感途徑,優化知識體系,創新宣傳話語,互促表意等方式,滿足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需求。
二、情感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動力作用
情感的動力作用是指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2]。美國心理學家湯姆金斯認為,情感具有放大內驅力的作用。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適當適度的情感可以激發受教育者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興趣,影響受教育者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推動受教育者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進行判斷和評價,促使受教育者將愛國主義教育要求與自身價值觀重組,價值觀的發展需要積極正向的情感。
(二)情感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調節作用
情感的調節作用主要是指情感具有能夠調節教育者言行和教育內容可接受性的效能。一方面調節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相互作用與影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情感的力量,能使學生獲得成就的情感體驗,消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隔閡,激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提高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信賴感和親近感。另一方面,調節教育內容的可接受性。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育內容要與受教育者的發展需求、個人成長經歷和能完成的實際可能性相一致。
(三)情感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作用
情感的引導作用是指情感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于教育要求的認知活動具有組織效能。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愛國主義思想是通過教育者傳達給受教育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引導教育者正確領會愛國主義的本質和要求,促使教育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社會現實和學生群體現狀解讀愛國主義要求,引導教育者親自實踐愛國主義要求,形成實踐、反思和調整循環的過程,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時,積極情感能夠以破冰者的角色引導受教育者理性分辨各種社會思潮與觀點,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保持強烈的求知欲,重新思考判斷并做出正確選擇。
(四)情感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情感具有對他人情感潛移默化影響的效能。情感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表現為間接的、隱性的,往往會通過教育環境、教育氛圍和教育者的言行舉止等方面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創造生動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愉快和諧的人際環境,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并進行自我教育。
三、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體系構建
我們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構建了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情感體系,包括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范圍和層次。人本主義學派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首要強大動力;安全需求是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尋求保障的需要;情感和歸屬需求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尊重需求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及尊重別人;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等級的需求,是一種創造性的需求,是個人潛能最大限度發揮并有所作為的需求[3](111-112)。
人類維持生存的基本需求滿足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認可,會產生人的一些基礎性社會情感,例如認同感,它是人的情感需求生長最重要的起始性因素。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認同感包括自我的情感認同、群體的情感認同和對黨、政府和國家的認同。認同感是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在滿足學生主體需要的情感體驗后,進一步引發責任感。責任感包括對自我、他人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再進一步發展為更高層次的崇敬感,把共產主義信仰作為一種精神追求,包括現實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要求和內容實際上指向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個方面,反映個人同集體的認識、情感和價值三層關系。我們結合實際,立足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思考,基于對他人的情感、對社會的情感及對自我的情感三個方面構建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強化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防教育。
四、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路徑實施策略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為核心,促進大學生轉變原有的認知方式,形成積極情感,不斷強化個人和祖國之間的情感聯系。
(一)挖掘歷史和現實的情感對接點,全方位提升國家認同。
首先,挖掘和展現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和歷史傳統,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進而上升為強烈的文化自信心、榮譽感和自豪感,并外化為傳承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的自覺行動。其次,挖掘地域歷史和現狀,闡發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系統梳理地域文物古跡、特色村落、工農業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弘揚當地革命精神,帶領學生走進歷史博物館、革命展覽館、革命根據地遺址等,讓學生親自調查、收集和整理地域資源,觀察、認識和思考地域文化,將地方優秀人物榜樣的道德信念和價值觀念內化為學生“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引導學生樹立“愛我家鄉”“愛我同胞”“保衛祖國”的情感認識和推進民族團結的堅定信念,增強學生自覺捍衛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的責任感,強化學生把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同國家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使命感和忠誠感[4](1)。最后,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教育,用黨的領導中流砥柱的實例、以人為本的精準施策的事實和全員高速運轉聯動的效能,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在國際與國內、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強化對祖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理解把握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二)選擇觸動情感的榜樣人物,多角度加強主流價值觀引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特有的示范作用使主流價值觀普遍化。榜樣能夠激發人內心的積極情感,使人產生追求更高價值觀的動力。目前,學生普遍接受的是現實型的榜樣,即看得見的身邊的榜樣,我們可以從朋輩教育的角度,選取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與大學生年齡經歷相似的畢業生、輔導員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等大學生樂意接受、愿意效仿的榜樣,作為朋輩教育的主力人員。
可以結合學生專業,選取行業中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甘于奉獻的骨干或時代英雄,講述先進人物的事跡,最熟悉最平凡的往往就是最易引發和觸動情感的。選取優秀畢業生,講述他們的成長經歷、專業學習和在校表現,對在校學生進行啟發教育,啟發學生要有報國的一身本領,不能空談愛國情懷,教育學生學好專業知識,逐步成長為各自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初心與使命,知行合一。選取參與社會志愿服務的優秀在校生,表彰這類學生品學兼優的優秀品質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鼓勵,對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學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利用學生熟悉的人、事、景,催生大學生的積極情感,激發共鳴,增強他們對愛國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三)采用情感融入的教育方式,全過程培育愛國情感。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在常態化上和長效化上下功夫,不是單純的強制性理論灌輸,而是將情感融入日常的各類教育活動中,要求活動形式與內容相一致,形式不能脫離內容,內容則通過活動強化引導闡釋。教育者借助語言、圖像、影像資料等將抽象的愛國主義思想觀念具體化,從而將淺表性的情感體驗內化為深層次的價值認同,培育愛國情感。
首先,突出儀式禮儀的教育作用。較為突出的是校慶、入黨宣誓、開學典禮等儀式活動,尤其是升國旗、唱國歌,能使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加深對組織的認同,強化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119)。其次,發揮傳統和現代節日的涵育功能。在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等和孔子文化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特色節會之際,開展充滿家國情懷、具有地域特點、彰顯時代特色的慶祝活動和民俗文化活動,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最后,挖掘重大活動蘊含的教育資源。依托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大歷史事件和重大紀念日,組織開展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系列的慶祝或紀念主題活動,促使學生銘記歷史事實,緬懷英烈功績,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內在需要和主體性的前提下,用學生熟悉或關注的事和人,給學生留有開放空間。部分學生為了較為完美的成果,會深入查找相應的資料,通過觀看和閱讀具體事例感受國家的強大。實際上這就是一個自我情感教育的過程。學生將成果、回答看法發布到主流媒體平臺上,通過點贊、評論、反駁等機制,加之平臺大數據分析和教育者引導,學生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加深自己的思考,糾正自己的行為,自愿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四)營造激發情感的全員育人環境,注入愛國強心劑。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注重融情于景,教育者創設具體的、微觀的情境,采取關懷個體,注重個體情感體驗的方式,平等對話,促使受教育者在與教育內容“零距離”接觸的過程中,親身體驗、感知、體悟和釋放愛國情感[6](95)。
必須營造愛國主義充盈的網絡空間。利用學校、職能部門、系部及班級的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構建一個對學生多重覆蓋、完整的新媒體矩陣,引入主流媒體短視頻、紀錄片、微電影、廣播微劇,生動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撰寫學習感悟文章,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整理自己對事件和人物,對他人和自己的認知,理清事件和自我之間的關系,不斷深化自己對于生命生活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更加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完成自我成長與發展。
營造家國情懷的校園環境。一方面,挖掘校史、校風、校訓等校園文化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傳承學校精神文脈,做好愛校榮校教育。另一方面,運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和調節內外各種資源,將學校內的對象分成若干網絡狀的單元,構建“系部—年級—班級—宿舍”的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和“系部主任、輔導員、班長、宿舍長”的四級網格化責任體系,網格負責人及時與負責的同學進行思想交流,做好上傳下達和學生生活服務,營造家的氛圍。
營造以學生為本的情感環境。在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需求,知道他們的困難及困惑,從心理疏導、經濟資助、學業引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真心服務學生、真情關愛學生、真心打動學生,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可和提高學生的情感歸屬,讓學生感受國家這個大集體的溫暖,注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強心劑。
參考文獻:
[1]趙麗濤.“后真相”時代青年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9(5).
[2]孫暢.情感思想政治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8.
[3]褚敏,張瑞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視角[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5):.
[4]王新影.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要求[J].內蒙古教育,2019(2).
[5]張智,馬琳.儀式禮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J].思想教育研究,2019(4).
[6]蔣雪蓮.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情”與“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0(5).
本文為2020年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重大疫情下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網格化管理模式實踐研究》(2020YZG025)研究成果之一。
通訊作者: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