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運華
摘? ?要: 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課堂評價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成為研究者關注的話題。英語教師的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是課堂評價能夠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作者在論述形成性課堂評價的內涵和重要性及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現狀的基礎上,從教師對形成性課堂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方式的選擇及評價中的反饋素養三個方面,討論如何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課堂評價? ?評價素養
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1]明確提出,高校應對英語教學開展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因此,對學生的評估不僅要關注其學習成果,還要關注其學習過程,才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課堂評價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有效性對形成性評價的整體效果有直接影響,教師的課堂評價素養是影響課堂評價的重要因素。
1.形成性課堂評價的內涵及重要性
不同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指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策略、方法等方面的發展及學習過程中的其他表現和所取得的成績等做出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進行的持續性觀察。《教學要求》指出,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包含:學習檔案袋記錄、對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進行觀察和記錄、學生自學記錄、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
Michael Scriven(1967)[2]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評價的理念,并指出評價具有“改進方案”和“幫助管理者分析方案效果”兩種功能。Paul Black & Dylan William(1998)[3] 通過分析43項形成性評價研究的案例發現,形成性評價能夠顯著促進學生的學習。楊華、文秋芳(2014)[4]認為,在課堂即時形成性評價中,教師能夠時刻把握學生的動態,從學生的角度制定學習路徑,使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促進學生的學習。
課堂評價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方式,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是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Popham,2009)[5]。大部分外語教師并不直接參加大規模的考試設計,他們參與最多的是課堂評價活動,比如設計評價的任務,進行課堂評價,反饋課堂評價信息,改進課堂評價的方式方法等。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用比較多的時間從事與評價相關的活動。具有較高的形成性評價素養的教師會系統使用課堂評價方式,通過在課堂上連續監測,記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收集有效的反饋信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可以根據這些反饋調整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反饋指導教學行動,對教學效果做出及時有效的反饋,調整教學策略。
有效的形成性課堂評價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教與學的問題,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保證形成性課堂評價的有效性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教師是評價學生及教和學的主要執行者,且課堂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主觀判斷,教師的評價素養直接決定課堂評價的質量,具有較高評價素養的教師是保證課堂評價的效度、信度及公平性的關鍵(Xu & Brown, 2016)[6]。因此,提高教師的課堂評價素養對形成性課堂評價至關重要。
2.大學英語教師的形成性評價素養及現狀
評價素養是指教師為促進教與學而對數據的理解、分析及應用的能力。金艷(2018)[7]評價素養主要包含三個層面:評價環境,評價過程、原則和理念,評價知識、技能和能力。我國有各種類型的外語考試,比如課堂隨考、期末測驗、分級考試、四六級等。各種考試因目的、內容和方式不一樣,對教師的評價素養要求也不盡相同。外語教師參與比較多的是課堂評價活動,外語教師除需要具備環境素養和評價理念素養之外,形成性課堂評價實踐中的素養也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可以將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定義為大學英語教師在形成性的課堂評價中所需要具備的理念、知識和技能。
隨著形成性評價在課堂評價中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教師的形成性評價素養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目前來說,教師的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表現在: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所接受的評價素養培養的測試課程不夠全面。Jin(2010)[8]通過對86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教師所接受的語言培訓課程較全面地覆蓋了測試相關的理論和實踐,但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較少涉及教育和心理測量方面的新進展,缺乏命題的實戰操練,對命題的整體效度觀和測試的社會學問題探討不夠,沒有根據廣大外語教師的實際需求,做到實踐、原則和環境等不同層面的平衡,更是很少涉及教師的課堂評價素養,導致一些英語教師欠缺課堂評價知識。再者,我國評價素養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并且以理論研究為主,其中學者們重點關注的是評價素養的概念及理論框架,并未形成系統成熟的理論指導,且對教師的形成性課堂評價內容和方法等的實踐研究不足。另外,英語教師的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體,是分層次和分等級的(金艷,2018),目前鮮有對評價素養連續體的研究。因此,總體來說,我國對評價素養的理論框架研究有待進一步驗證,對教師評價素養的提升方法有待進一步探索。
3.大學英語教師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提升的路徑探索
鑒于良好的形成性課堂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能力,我們能夠得知,教師的評價素養在形成性課堂評價中極為重要,且縱觀大學英語教師形成性評價素養的現狀,筆者認為,教師要增強評價意識,因為只有具備評價意識才會自覺評價;教師應加強與評價相關的理論及心理測量和教育統計的理論學習。除此之外,還可以從以下三個具體方面提升教師的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
大學英語教師應注重把控課堂評價的標準。英語教師的課堂評價標準應體現導向性、有效性和開放性三原則。導向性原則具體表現為:英語課堂評價的標準是“英語學科教書育人、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格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一部分;評價的標準要體現正確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一概而論。有效性原則應表現為:教師制定的課堂評價標準應是英語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且這些標準應能體現課堂教學規律。另外,大學英語課堂評價標準在體現教學基本規律的同時,應做到開放性,因為一個或者幾個課堂標準不可能涵蓋各種各樣的教學行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課堂情景和學生的個體特點對標準做出適當的調整。
大學英語教師應科學選擇課堂評價的方式。根據Fred Genesee & Johna A. Upshur (1996)[9], 英語課堂評價方式可以分為測試手段和非測試手段兩種。前者包括隨堂測試、期中和期末測試、分班考試和水平測試等,后者包括隨堂觀察、學習檔案袋記錄、討論、問卷調查、面談和日志等形式。一般來講,隨堂測試是大學英語課堂中經常被用到的評價方式,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了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如詞匯、語法等的掌握。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方式不能用得過于頻繁,應與其他的非測試性手段相結合,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大學英語課堂評價中經常會用到課堂展示及課堂提問等方式,也可以增加課后作業、自評、互評等多種方式,增強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和準確性。也就是說,測試是進行課堂評價的一種有效手段,如果我們恰當運用上述測試手段,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非測試手段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應用能力,比如課堂觀察可以幫助教師更細致地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了解他們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等,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能力。總之,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等綜合運用這些課堂評價方式,發揮其對教學的良好反撥作用(backwash effects)。
大學英語教師應重視自身形成性課堂評價中的反饋素養。John Hattie & Hellen Timperley(2007)[10]認為,形成性評價主要通過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有效反饋的方式促進教與學。教師的課堂反饋直接影響學生上課的效率和教師的教學進程。一方面,有效且恰當的反饋能夠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激勵學生并增強自信心,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反饋了解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及教師怎樣做才能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如果教師缺乏或者課堂評價素養不足,就會導致給出的課堂反饋不恰當或者無效,不僅影響學生對自己的水平、策略和方法等的客觀認識,甚至還可能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給學生的學習動機帶來消極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師要注重提高課堂評價反饋素養。反饋分為口頭反饋和書面反饋兩種形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反饋的時候要注意策略。不能簡單地用分數對學生進行反饋,這樣對促進學習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教師應多使用描述性的反饋方式;注意反饋的個性化,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積極性更高。
4.結語
本文從形成性評價的定義及重要性出發,在討論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的基礎上,從課堂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標準的掌握及教師的反饋素養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大學英語教師的形成性課堂評價素養關系到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因此,我們不僅要從理論上研究,還要從實踐上重視課堂評價素養的培養,充分發揮形成性課堂評價的作用,促進英語教與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2]Scriven M.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A]. In Tyler R W, Gagne R M. (eds)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C].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7.
[3]Black P & William D.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J]. Phi Delta Kappa, 1998(2).
[4]楊華,文秋芳.外語課堂即時形成性評估的“相倚性”研究[J].外語教學,2014,35(4).
[5]Popham W J. 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eachers: Faddish or Fundamental?[J]. Theory into Practice, 2009,48(1).
[6]Xu Y & Brown G T L. Teacher Assessment Literacy in Practice: A Reconceptualizat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6(58).
[7]金艷.外語教師評價素養發展:理論框架和路徑探索[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8,1(2).
[8]Jin Y. The Place of 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China[J]. Language Testing, 2010,27(4).
[9]F Genesee & J A Upshur. 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0]John H & Hellen T. The Power of Feedback[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8JG007Z)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