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夢君
摘要:新課標指出:音樂課程各領(lǐng)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shù)表演和音樂編創(chuàng)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為什么把聆聽放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音樂是聽覺藝術(shù),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柯達伊曾經(jīng)指出“音樂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在于系統(tǒng)訓練具有敏銳鑒別能力的聽覺。”那么怎樣實現(xiàn)聽覺得訓練?在音樂課堂上完整、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充實音樂體驗與感受,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是筆者當下一直在摸索并解決的問題。
關(guān)鍵詞:音樂課 ?聆聽 有效教學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shù),感受音樂的前提是要注重聆聽。聆聽,是開啟音樂之門的鑰匙,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啟蒙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培養(yǎng)作曲家,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演奏家,而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聽眾。”但是怎樣才能在一節(jié)音樂課中,進行有效且不乏味枯燥的“不間斷式反復”聆聽呢?
一、激趣導入 埋下聆聽種子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在教學生學唱歌曲時想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每節(jié)課的導入在音樂教學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導入時的聆聽雖然較為短暫,但如果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導入時的聆聽會成為整堂課學習的主動力。
在上人音版五年級下冊第6課《采花》這節(jié)歌唱課前,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學情和歌曲學唱的難度,筆者決定在導入聆聽時加入戲曲《賣水》里的唱白,作為歌曲節(jié)奏學習的鋪墊。師拍恒拍,邊拍邊說:“清早起來什么鏡子照,梳一個油頭什么花兒香。清早起來菱花鏡子照,梳一個油頭桂花香。”期間變換節(jié)奏,請學生一起加入。由于這段京劇唱白生動有趣,十分吸引學生,所以在聆聽過程中學生非常專注,并積極參與。之后馬上進行歌曲的聆聽,加入傳花游戲,師在重拍將花一一傳給學生,復聽歌曲時再讓學生按照老師的節(jié)奏將花傳還給老師。整個過程,學生都在專注地聆聽音樂,因為一不留神就會做錯。正是這樣充滿趣味性的導入,將學生迅速地引入到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tài)。
低段欣賞課如果在導入時加入簡單身體律動,學生們非常容易被歌曲吸引。如筆者在上人音版一年級下冊第6課《火車波爾卡》這一課時,為了抓住學生興趣,導入聆聽時在每一樂段都加入比較簡單形象的肢體動作,學生看著老師動作的變化一邊學一邊聆聽,甚至在聆聽中區(qū)分出較難理解的三段式樂曲結(jié)構(gòu),根據(jù)聆聽旋律上行下行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反應,最后邊聆聽邊哼唱,愉快的結(jié)束了一節(jié)反復聆聽欣賞課。
二、直擊心靈 澆灌聆聽嫩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某一個歌曲或者某一種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時,正是他們對音樂最深刻感知的時候。抓住這樣的時刻,讓美好的音樂通過學生的耳朵傳入內(nèi)心。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音樂的魅力,抒發(fā)自己的情緒,發(fā)揮想象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從教以來印象最為深刻的課堂有這樣兩節(jié),一是在上二年級下冊第六課《獅王進行曲》時,因為提了“猜猜這是什么動物?”“這是一只怎樣的獅子?”“這只獅子吼了幾次?”“它為什么要吼叫?”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為了找到答案,主動要求不斷的聆聽,并在一遍遍聆聽中,自行模仿獅子的樣子,學習樂曲中獅子吼叫的聲音,哼唱樂曲的旋律。直到現(xiàn)在筆者還記得學生們閃閃發(fā)光的小眼睛盯著大屏幕,恨不得把眼睛也當做耳朵用,并不時手舞足蹈的可愛模樣。
二是在上六年級下冊第四課《明天會更好》時,因為講述了汶川大地震時筆者與朋友之間生死離別的親身經(jīng)歷,學生們在聆聽完第一遍歌曲時一個個眼含淚水,不斷要求再聽一遍再聽一遍,說歌曲唱出了他們的心境,即將要與相伴六年的同學老師們分別,十分不舍。其實在聆聽第一遍時已經(jīng)有很多學生學會演唱歌曲了,可他們?nèi)栽敢馔ㄟ^一遍遍的聆聽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此時有沒有學會演唱已經(jīng)顯得沒那么重要了,因為他們通過聆聽已經(jīng)走進了歌曲。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們可以通過音樂享受聆聽,通過享受聆聽更深刻地了解音樂。
三、發(fā)揮潛能 ?摘取聆聽果實
曹理曾說:“從音樂教育的角度看,關(guān)鍵在于通過音樂教育,特別是通過音樂欣賞學習,培養(yǎng)學生會聽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最終成為具備‘音樂的耳朵的人。” 音樂是陶冶情操,影響人內(nèi)在氣質(zhì)的藝術(shù)學科。新時代背景下,我們的學生不僅要做具備“音樂的耳朵”的人,還有具備“音樂的耳朵”該有的能力。
筆者一直在做一個嘗試,就是讓學生通過第一遍聆聽,寫下十個字以內(nèi)的歌曲記錄。為了讓自己的記錄更真實更準確,學生們在第一遍聆聽時就十分的專注。當然,也會給他們做二次修改的機會,可以通過之后的聆聽不斷完善對樂曲的記錄。在上三年級的《唱給媽媽的搖籃曲》一課時,學生寫出“媽媽我愛您,您辛苦了”、“我的好媽媽,您歇歇吧”等感悟;在上四年級的《大雁湖》一課時,學生寫出“留住珍禽益鳥,保護最美大雁湖”、“旋律悠揚,身臨湖境”等思考;在上六年級《DO RE MI》一課時,學生寫出“影視經(jīng)典,輕松傳唱”、“神奇7音符,美妙主旋律”等評價。
這樣的小活動,不經(jīng)意間讓學生不僅專注于音樂的聆聽,加深反復聆聽的效用,還讓學生積累了詞匯,在上欣賞課時不會啞口無言。許多孩子甚至養(yǎng)成了只要聽到音樂就會做記錄的習慣,有專門的音樂記錄小本子,有摘抄好詞好句形容音樂的摘抄本,還有音樂書上密密麻麻的一遍又一遍修改過的記錄。一次與一位學生家長無意間聊起,說學生十分喜歡聽音樂,在課余時間會聆聽不同風格的音樂,只為了在上音樂課時能更準確的寫出音樂記錄。
一次在上完六年級欣賞課《波斯市場》后,有一天學生在上課時反饋,樂曲《波斯市場》與SHE演唱的流行歌曲《波斯貓》十分相似,還現(xiàn)場演唱了歌曲《波斯貓》。因為唱的非常好,詢問了學習方法,他說運用老師的專注聆聽法,聽了兩遍就會唱了。聽后筆者感到十分欣慰,自己的教學確實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了學生潛在的聆聽能力。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小學音樂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感受音樂的興趣和動力,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音樂,真正地去理解音樂的形式和內(nèi)涵,我們只是他們學習音樂的引路人,真正直面音樂的是每一個學生自己,讓學生專注聆聽,享受聆聽,運用聆聽是老師教會學生學習音樂最直接的方法。抓住聆聽教學,給學生一把開啟享受音樂大門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賴文菠,胡琳。淺談素質(zhì)測評下音樂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所起到的積極作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1).
[2]王秀萍。中小學音樂教育應重視審美性與實踐性的融合--基于對杜威“審美經(jīng)驗”的內(nèi)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05).
[3]高建進。讓中小學音樂教育回歸音樂的本源.人民音樂.CSSCI. 2015,(11).
[4]王嘉奇。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戲劇之家,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