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燕
摘要:當代,人們的精神生活越加豐富,隨著大眾媒介的不斷壯大以及全球化的影響下,使得本國的傳統音樂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為彈撥之王——琵琶,更是如此。為了使這一中國傳統樂器被更多人所熟知,吸引更多人想去學、愿意學琵琶,就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本篇論文從琵琶不被人們廣而學之的原因方向入手,專注于對其傳播于群眾中演藝形式的創新,期望這一有著燦爛而輝煌的中國傳統樂器能越傳越遠。
關鍵詞:琵琶 ?演藝 傳播 形式創新
以琵琶為例的中國傳統民樂對于聽眾的聽覺耐受性有高要求,也要求他們對待音樂的音響結構具備較高的聽知覺把握能力,而這幾點都對人的聽覺審美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直至今日,互聯網的發展讓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外來文化的傳入在給人們帶來新奇與便利的同時也在動搖著本國的根本,雖然本國也在大力的進行傳統音樂文化的宣傳與輸出,但眼前的形勢卻仍舊有些嚴峻。身為琵琶界的一員該怎樣跟隨時代發展腳步的基礎上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并推廣琵琶的傳播,這值得我們進行分析。
一、琵琶的傳入源遠流長
一說起琵琶,浮現在腦海中的便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長詩《琵琶行》里的描述,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身姿,大弦小弦錯雜彈的曲調無一不引人沉迷其中。據史記載琵琶是從西域流傳而來的外來樂器,史料中最早見于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處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反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經過千百年來的演變發展成現代的形制。在這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它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但最終仍以彈撥之王的盛名屹立于此。
二、現代社會中琵琶傳播形勢嚴峻的原因分析
(一)知又不知的現狀
對于中國傳統樂器的認知,當前的國人們處于一重知又不知的狀態。即當人們看到琵琶這一樂器時知道這是我國的傳統樂器,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能說出一些經典曲目,比如《十面埋伏》、《琵琶語》等,但對其了解甚至形制都不清楚。其實琵琶真的是很常見的樂器。然而每次背琴在路上行走時常會被錯認成吉他或者被詢問,哪怕拿出來演奏時也會有人以不確定的語氣問“這是琵琶嗎?”筆者認為正是由于人們對琵琶的認知度不高因此造成了這種現狀。
(二)群眾方向的推廣不夠
幾年來,在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推廣方面,有許多新興的形式,就演出方式來說,大力開展如市民音樂會、高雅音樂入校園等項目活動,真切地使得民樂得到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筆者發現了這些項目對于觀眾群中呈現出一種共性是絕大部分的觀眾是同行或者是經專業老師推薦而來的正在學習的孩子們,其余部分中又有一些是正好路過的好奇者,而純粹為了聽民樂演奏的欣賞者少之又少。筆者認為,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對群眾方向的推廣仍不夠全面,需要在符合時代潮流科技發展以及保障技術的基礎上更大眾化。
三、現代社會中為傳播琵琶在其演繹上的創新
當前的時代趨勢讓人們很難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音樂,為了不被社會淘汰掉就必須進行創新。為此,結合所收集材料筆者對于當前琵琶面向市民在其演藝方面的形式創新中總結了以下幾點觀點。
(一)曲目通俗化、進行中外音樂的結合
常言道,越是通俗易懂的音樂越容易被人們所傳播,同理越是靈動有趣的音樂越能夠吸引觀眾。比如王海波琵琶版本的《超級瑪麗》、《哆啦A夢》。在這里我們先不談其中的技巧難度,光從聽覺效果來說是很吸引人的,一是其音樂是風靡全球的一款經典游戲配樂和一部動漫,給予聽眾童年的回憶。二是其音樂聽起來具有趣味性,能快速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三是以琵琶的方式演奏出來,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視覺效果。此外,現在琵琶也不僅僅是和其他民樂進行組合演奏了,而是有更豐富的搭配,如琵琶和木吉他組合演奏的民謠、琵琶演奏家吳蠻音樂會《邊疆》中讓琵琶與二胡、都塔爾、庫姆孜琴、手鼓大師共同演繹富有中亞異國情調的古韻新境。
(二)以較小的規模進行服飾的多樣化
當今,我們有了一項非常便利的技術——互聯網,它加快了信息的傳播與回訪,并應運而生如直播間、嗶哩嗶哩、抖音這類的互動交流性APP軟件。與此同時對于琵琶的傳播也出現了一種新穎的展示方式,比如‘嗶哩嗶哩中很出名的柳青瑤和團團子,兩位均采取在不大的空間環境內通過不同的服飾與妝容,配以伴奏進行琵琶演奏,其中柳青瑤的音樂以古風曲為主,不同的曲目配不同的漢服再加上特效背景和混音營造出如仙如話的意境。而團團子多采用富有強烈節奏感與高速度的曲目,搭配以黑紅為主色調的原宿風服飾,使觀者能感受到琵琶獨特的氣勢。如她們這類的演奏方式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許多年輕人的共鳴與關注。
(三)動態的舞臺進行視覺的享受
音響效果更替為視覺形象,此時它常常能夠激發在場的人們的情感與情緒進入“林深不知處”的境界。與聽覺相比視覺的感知更具有沖擊性,因此對于一場演出如果舞臺效果處理的好那么它起碼成功了一半。這里的舞臺效果指的有燈光效果,舞臺空間設計效果、音響效果、動作效果等各方面的整理結合。
2015年在鄭州大學周年校慶晚會上,音樂學院的琵琶學生們在導師陳艷教授的指導下演奏了一曲合奏曲目《梁?!罚c以往不同,本次的演出進行了舞蹈表演以及場地的移動,為此請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臺山十分鐘,臺下十年工”,至于最后的效果,我想得到的掌聲與驚嘆是最好的回饋。之后該琵琶樂團又在其專場演出中展現了另一中演繹形式——進行琵琶彈唱京劇《貴妃醉酒》選段,這次雖沒有絢麗的舞臺燈光和道具特效,但這種自彈自唱,動靜相結合的方式仍然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結語
無論是哪一種的創新方式,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知道琵琶、了解琵琶、想學琵琶。而只有先吸引住對方的眼球,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才能更好地去深入而詳細的傳播它。所以我們應該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前進方向,與科技相結合,與國際發展同軌,把琵琶這一富有內涵而獨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如蒲公英般在清風的吹拂下傳遍大江南北。
參考文獻
[1] 張琛.《從聽覺感受到視覺體驗——中國傳統民樂視覺化傳播過程中大學生受眾的審美傾向性探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年5月28日.
[2] 劉麗.《從音樂的角度看白居易的《琵琶行》》.《社會科學輯刊》.(04):180-183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