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慧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19)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航空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規模在不斷地擴大,相關的從業人員數量也在急劇上升。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對出行體驗的要求也在提高,個性化需求愈發突顯。面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旅客,個性化服務逐漸成為空乘人員的必備技能。而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差異,獲得文化認同,又是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重要前提。中外民俗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幫助空乘專業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受限于傳統教育模式及學生自身素質,中外民俗課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
中外民俗課程傳統教材的內容設置分為國內與世界兩個部分。國內部分主要從地理區域上進行劃分,分為長江中下游、黑吉遼、嶺南以及西藏等地區,世界部分主要以大洲為基礎進行劃分,分為大洋洲、歐洲、北美洲及亞洲等部分。但在世界部分中,由于一些國家在宗教和文化上比較接近,民俗特征也是相通的,但一些教材還是將這些國家分開闡述,導致很多內容重疊,使教學過程變得煩瑣,最終出現課時不夠的情況。此外,中外民俗中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泛,但部分學校安排的課時比較有限。教師如果要做到教學講解面面俱到、內容深入,就會出現課時不足的情況。這就很容易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給學生講一些浮于表面的內容,課程講解不夠深入。
當前,中外民俗課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現為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學生卻是昏昏欲睡。這種現狀很容易使課程變得枯燥無味,長此以往,很容易消耗學生的新鮮感及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生對中外民俗的興趣,讓學生失去探索各地民俗文化的樂趣與動力。另外,大多數中外民俗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時間,學生很難有充足的實踐機會,因此課程仍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容易對知識的理解產生偏差,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
在中外民俗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進行填鴨式的講述為主,沒有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對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缺少參與,難以集中注意力去學習。事實上,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實踐和交流的過程中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及專業素養。傳統的教學模式缺少學生的體驗,因此,高職院校在現階段的教育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整個教學過程的重點,教師則作為教學的推動者和指導者,幫助學生成長及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理論知識之后,扮演不同地區的游客,以此加深對各個地區民俗文化的了解,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在各個地區及民族之間的差異。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接受更多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
要改變教材設計不合理的情況,教師就需要明確教學目的,利用多種手段來豐富教材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最新的信息對課程進行修補、改進。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主線專題的方式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重構,將教材中相似的內容融合起來,進行更為系統的教學。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宗教信仰的不同對教材中的區域進行分組,將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國家分為一組,將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地區和部分東南亞國家分為一組,將信仰佛教的東亞、東南亞國家分為一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飲食、建筑和禮儀風俗,因此,教師將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區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可以極大地方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理解和掌握知識。此外,教師將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區放在一起,可以避免教材中很多重復的內容,大大提高上課效率,解決課時不夠的問題。教師通過合理的教材設計,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專題串聯,將教材上略顯雜亂的內容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模塊,可以有效地提高授課效率,在有限的課時中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學生對民俗知識的了解。
中外民俗課程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各個地區的民族風俗,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學生要能夠獨立運用理論知識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綜合分析,并在實際工作中將理論融入民俗文化相關活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中外民俗課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為學生著重介紹民俗文化的定義、分類、特征及功能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教師在學生開展討論等教學活動期間,應該適當地融入自己的點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理論內容,并在教學最終的總結階段強調理論知識的重點,以此對整個教學內容進行串聯,使教學過程更為飽滿,為學生搭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例如,中外民俗課程涉及諸多國家和地區的民俗文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講授理論知識,還要結合自身的海外經驗及學習經歷來豐富課堂。這樣的教學內容可以讓課堂更加具有說服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師還要合理地安排和組織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提高中外民俗課的教學效果。
民俗現象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服飾、節日、飲食、工藝上都會反映民俗現象。而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生活中的民俗現象,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時,不能局限于課堂,還要帶領學生積極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民俗事務,以此加深對民俗現象的認識和了解。以工藝美術民俗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走近湘繡”的任務,即對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進行調研,讓學生感受傳統工藝民俗的魅力。此次任務旨在組織學生前往有“中國湘繡之鄉”之稱的長沙沙坪進行考察,讓學生感受湘繡的魅力。在實踐中,學生通過參觀湘繡展覽館,欣賞具有代表性的湘繡作品,觀摩繡娘的現場織繡示范、講解,感受湘繡作品的神韻與美感,體會湘繡技藝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如此一來,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到了湘繡的鑒賞方法和制作流程,感受到了文化傳承的意義與使命,體會到了工匠精神的執著與信念。有了這樣的經歷,學生在未來學習中外民俗時就會更有興趣和動力,更有獲得感,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教師要積極地對中外民俗課程進行改進,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觀念,讓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要能體會學校的氛圍,感受接受教育的快樂,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和追求成績強迫自己學習。高職院校在對中外民俗這門課程進行課程改革時,要著重對這門課程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讓空乘專業的畢業生更好地掌握國內外民俗文化的相關內容,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為學生未來的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