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雯
(廈門市瑞景小學,福建廈門,361000)
歌舞情景劇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創造性表演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在自主開展表演的同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模仿,對閩南戲曲、舞蹈、童謠的若干片段進行即興發揮。這種表演形式是多樣性的,啟發筆者將閩南創作音樂、新編童謠、歌舞表演融合,利用收集整理的閩南文化資源“曾厝垵風情畫”,引導學生將聲情并茂的閩南歌舞表演融入創造性、開放性的舞臺。[1]“曾厝垵風情畫”歌舞情景劇活動從閩南文化中的社會生活、歷史傳承中提升學生的歌舞情景劇表演能力,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閩南音樂主題活動“走進曾厝垵”就這樣啟動了。
格魯克說:“我深信,質樸和真實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美的原則。”創作的源泉來源于生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不同的生活體驗來尋找音樂的重心。創作過程中激發興趣是創編歌舞情景劇的前提條件。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其一是與音樂有關的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音樂創編活動,其二是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在音樂活動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閩南音樂的創編問題。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年齡段的特點,提煉生動有趣的閩南文化教學題材,以切實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閩南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增進學生對閩南音樂的喜愛。學校開設的閩南文化進校園課程將音樂課程與閩南語課程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類閩南音樂實踐活動,利用童謠傳唱、歌舞劇等多元化的學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傳唱閩南歌謠《月娘月光光》《田蛤仔咕咕叫》《阮厝在海乾》《六月田水》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旨在用不同的方式推進學生對閩南文化的認知,讓學生在溫馨的童謠傳唱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為下一步的創作做鋪墊。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音樂,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曾厝垵風土人情”的創編過程中,筆者意識到單純地學習閩南童謠是不夠的,只有學科相融,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才能使創編活動更豐富有趣。
首先,筆者將學生感興趣的“曾厝垵風土人情”進行了歸納整理,發現學生的興趣點依次為風味小吃、學講閩南話、閩南童瑤、地方戲曲、閩南風俗。結果表明,學生的興趣點廣泛,涉及音樂及綜合學科的學習范疇。這就需要教師既突出閩南音樂特點,又關注學科綜合性。例如,筆者以音樂主題活動“走進曾厝垵一”為主線提出設問:“如果你是小導游,你如何介紹曾厝垵?”這一話題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躍躍欲試:曾厝垵的海邊有海灘,有戲臺,人們可以唱漁歌;夏天可以游泳、放風箏;曾厝垵的街道、石壁和建筑上遺留著古樸的歷史文化和更新著的時尚的現代文化,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外來游客……
【音樂創作說明】引子音樂的定位:《曾厝垵風情畫》是一首充滿閩南濱海風情的歌曲,描述閩南人在休閑時光嬉戲沙灘,放飛心情,揮灑笑聲的生動場景。引子部分借鑒了閩南漁歌的音樂曲調,抒情的漁歌過后,沙灘上小孩子念閩南童謠的清脆童聲“阿公啊要煮咸,阿嬤要煮淡,兩個相披弄破鼎,娃哈哈!”。
其次,在整個活動中,筆者較好地借鑒與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接觸生活中膾炙人口的戲曲片段、風土民俗、風味小吃等內容。筆者及時捕捉學生問題的關鍵信息,激發學生對“曾厝垵風情畫”這一活動產生興趣。此次活動的思路很明確,就是要將曾厝垵的特色融入音樂主題活動中,展開與主題相關的系列活動。例如,筆者以音樂主題活動“走進曾厝垵二”為主線提出設問:“曾厝垵有哪些風味小吃?”學生的回答來源生活:炒米粉、土筍凍、海蠣煎、燒肉粽……
【音樂創作說明】前兩部分音樂的定位:第一段主歌部分就巧妙結合了閩南童謠《天黑黑》的“煮咸煮淡”的歌詞意境,主唱到最后一句的時候加入畫外音“趕緊來去找阿公咯!”;第二小段描寫的是閩南小吃的獨特和美味,把幾種最有特色的小吃都形象地呈現出來,讓人仿佛聞到其香味,最后一句加入畫外音“慢慢吃不通燒著哦”。
在學科相融的教學中,筆者對傳授的內容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加工和整理,及時尋找相關的資料和信息,使之更有趣味性。在音樂活動室內,筆者給學生提供操作性較強的相應資料及相關視頻,激發學生在探索中獲得學習經驗和樂趣,為創編歌舞情景劇創設了充足的前提條件。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是一種感性的再創造,通過感性的再創造讓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形成積極的生活及學習態度。
閩南民間音樂充滿藝術性。傳承閩南音樂,應該通過以音樂為主流的活動將閩南文化的思想在歌唱中、表演中滲透。這就需要創編的靈感。筆者在師生共同創編的過程中發現,學生觀察事物的眼光往往和成人不一樣,有的時候,他們關注的事物可能十分細小,但卻能引起他們深入而持久的探究,從而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的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鼓勵學生根據主題內容的需要收集資料,獲取信息,從而產生問題意識。
閩南音樂講究的是原汁原味,創編閩南音樂就要注重將特色音樂與閩南方言融合起來,音調蘊含閩南方言的語音語調,歌謠往往借鑒了地方戲曲中的旋律音色。[2]在“曾厝垵風情畫”系列活動中,筆者大膽嘗試將閩南戲曲融入其中。在觀賞高甲戲《三千兩金》、布袋戲《大明府》過程中,學生對戲曲表演發生了興趣。了解了需求,就必須支持行動。所以,筆者請廈門高甲戲團的演員來社團做客,在活動區購置布袋木偶供學生表演。戲曲欣賞活動啟發了筆者將孩童“看戲”這一場景搬上舞臺。
【音樂創作說明】“看戲”部分音樂的定位:歌曲第二段旋律的配器加入一些戲曲音樂比較常用的樂器如二胡、琵琶、嗩吶等樂器的插花點綴,讓音樂聽起來更富有戲曲味和喜慶味,然后融入布袋木偶表演。
在以“曾厝垵風情畫”為主題的音樂活動中,教師應該學會聆聽童聲,提高學生用多種符號表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并用語言加以描述的能力。音樂主題活動“走進曾厝垵三”使學生開始仔細地研究怎樣將曾厝垵的風土民情描繪在紙張上,用曾厝垵這一特色景點切入,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描繪惠安女這一人物形象中感受到其勤勞、善良、吃苦耐勞的優良品格。這次活動啟發了筆者將惠安女用舞蹈的形式搬上舞臺。
“了解需求,支持行動”是創編歌舞情景劇的關鍵。活動的開展生成了許多有意義的內容,學生的思想和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從而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學校應有效填充師生的藝術觀念,讓傳承成為一種時尚,更好地創造出富有閩南民間風俗特點的閩南風情音樂。[3]
奧爾夫認為:“包括音樂在內的一切藝術形式都帶有以人為本的自發性和創造性。”閩南音樂教育為學生提供了閩南音樂創作和表演的空間,學生不再只是單純的聽眾,他們也要作為表演者登上更廣闊的舞臺。
音樂主題活動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共同作用。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思維性和廣闊性遠遠超出筆者的想象,僅靠教師自身對閩南文化方面的知識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也是十分有限的。教學中,學生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惠安女的衣服為什么露肚臍?男人出海打魚要多久才回一趟家?這些問題對教師的知識廣度提出了考驗。如何協調教師預設活動和學生生成活動之間的關系,已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的研究焦點。
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支持是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保證。筆者嘗試將家長課堂引入戲劇社團活動中,請某位學生的奶奶來社團為學生介紹老廈門的婚俗。在活動中,老人根據講解,興致勃勃地帶來了自己收藏的珠繡產品及老照片,有珠拖鞋、珠繡包、別致的虎頭銹枕,也有吹、拉、彈、唱的婚慶的照片……
“兒童接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豐富兒童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閩南味十足的表演活動,師生之間需加強互動。例如,在介紹閩南婚慶風俗時,師生共同參與轎夫“顛轎”的游戲活動。“迎親主題”成為綜合音樂主題活動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舞臺上最后的環節——學生舞動花轎,模仿著媒婆的動作招待客人,當轎夫抬著大花轎上場的時候全場沸騰了……
活動的開展使家長對閩南文化這個特色有了一個較新的認識,紛紛發表感言:“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閩南人的生活習俗,了解家鄉的文化,這是一次有益的愛家鄉教育活動。”
【音樂創作說明】“迎親”部分音樂的定位:當木偶表演音樂結束的時候,就出現畫外音“趕緊來去看新娘哦!”,自然引出第二小段的場景音樂,舞臺上則主要展現轎夫抬轎,新郎迎親以及被媒婆逗樂的搞笑婚慶音樂場景。
音樂家柯達伊指出:“兒童也應該首先使用音樂的母語唱歌。”因此,要創編朗朗上口,妙趣橫生的閩南音樂,為學生開啟進入美妙音樂世界的大門。“曾厝垵風情畫”的音樂主題活動使筆者感悟到:要抓住學生對閩南民間藝術的興趣點,在師生互動、家校互動、生生互動中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達到用自己的感受進行藝術表現的目的,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