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萍
(江陰市城西中心小學,江蘇江陰,214400)
倫理視域下的課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規范,在各種學習活動中也要強調規范。課堂教學遵循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固化模式,時常是教師獨白式地講、任務性地傳授知識,學生走教師和教材設定好的道路,學生缺乏主動質疑的學習方式。
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的過程是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是充滿發現質疑思考的過程。”學會質疑是創新的開端,學會質疑是啟智的關鍵。質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學生只有在閱讀中認真地思考,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才會進一步探究問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育理論指出,寬松和諧的溫暖氛圍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應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每位學生都盡可能積極主動地閱讀文本,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教師要盡可能對學生多一點尊重,多一點信任。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夠“自由地呼吸”,敢于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一個好的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產生新的問題,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發問。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問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質疑,然后通過教師的點撥、誘導,產生聯想和感悟,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更深刻的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例如,《小露珠》一文教學中,對于小動物們都喜歡小露珠這一段,筆者創設情境,讓學生帶上小動物的頭飾,與筆者完成教學互動。“小青蛙是怎么過來跟小露珠打招呼的呀?”筆者問。一只“小青蛙”蹦了過來。“小蟋蟀是怎么過來的呀?”筆者又問。一只“小蟋蟀”爬了過來。“小蝴蝶是怎么過來的呀?”筆者繼續問。一只“小蝴蝶”“飛”了過來,落在花朵上。有了情境互動環節的烘托,筆者順勢問道:“請同學們把目光聚焦到小動物們的運動方式上,它們用詞相同嗎?此時,你有什么疑問?”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為什么用不同的詞呢?”經過互換動詞、討論研究,學生明白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動物與動作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好的情境能讓學生質疑“種子”萌發,能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氛圍不錯,問題情境也有,學生卻依然沒有問題。其實,學生不是不想質疑,而是不會質疑,不知該如何質疑。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教會學生抓住教材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循著文眼質疑,或者根據比較、審視表演、聯系生活等,大膽地質疑。
1.根據文眼質疑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學生能根據題目質疑,并由此展開學習,往往能起到統領全課的作用。比如,在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略讀課文《燈光》的教學中,筆者啟發學生思考:“燈光非常普通,第一次看到文章題目是——燈光,你腦袋中蹦出了哪些問題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哪里的燈光?文中的燈光普通嗎?這燈光有什么特殊意義呢?”學生由此展開學習,因課堂主線明確、脈絡清楚,所以重難點一目了然。
2.根據比較質疑
為了培養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我們時常采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比較中質疑。借助質疑,感受文字的精妙,真切體驗文本,能有效提高學生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少年閏土》一文中有兩處用到“偷”字,一處是“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另一處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學生在比較中質疑:“兩個‘偷’字,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學生討論得知,前一個“防偷去”,體現了舊社會有錢人心靈深處的丑陋,他們對誠心祭拜的人也要提防;后面一個“不算偷”,則可以看出舊社會底層百姓的寬厚和淳樸,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比較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換詞比較、運用修辭和不用修辭的比較、關聯詞不同用法的比較等,都可以引導學生在比較與質疑中品味濃濃的語文魅力。
3.根據表演質疑
小學中年級課本常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再演一演。學生一聽說要表演就都來了勁。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除了要學生根據理解演一演,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評價表演。這樣有利于學生靜心潛入文本,揣摩文本。例如,《哪吒鬧海》一課結束后,當學生看到演哪吒的學生在攪亂東海時取出“混天綾”(一段紅綢帶)在水里使勁地擺,擺個不停,他們就立馬質疑:“文中寫‘取下混天綾在水中一擺’,這‘一擺’怎么能使勁地擺呢?正因為哪吒輕輕一擺就掀起滔天巨浪,才顯示出哪吒神通廣大、本領高強啊!”經過學生的質疑,后面的學生表演時更加投入,博得大家的陣陣掌聲。根據表演質疑,課堂高潮迭現。
4.聯系生活質疑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學生才會學得興趣盎然。將文本與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質疑,有利于化解教學難點。例如《窮人》一課,在課堂接近尾聲時,學生已充分認識到桑娜夫婦雖然經濟上很窮,日子過得很苦,溫飽都難以解決,但他們絕不是“窮人”,他們擁有金子般的心,善良而美好,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結合時代背景,學生就更能明白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作此文是想贊美廣大善良的百姓。
師:同學們,學到這里,聯系如今的生活,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1:老師,現代社會有沒有窮人?
生2:如今,怎樣的人是窮人?
學生紛紛陷入沉思,沿著質疑之路,感受到“窮”是一個立體的概念,物質的缺乏不是真正的貧窮,精神的匱乏才是真正的貧窮。聯系生活質疑,學生的思維有了深度,課堂更有溫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要給予學生一雙探索的眼睛,讓他們借助質疑這根導火線,點燃自己創新的火花。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質疑,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