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清鎮市犁倭小學 貴州 貴陽 551400)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度發達,很多犯罪信息和不法分子開始流竄到教育領域,在中小學校園作案。一些危害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教育部門在廣大中心學教育中倡導并要求:各大學校要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法律知識和道德觀念方面的引導和教育,但是小學生的日常教育不能夠像成人那樣以理論灌輸和法律道德條款,而是要結合適合小學生的生活化的教學設計來引導學生學習理念,逐漸提升道德品格,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
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地樹立起來,沒有準確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因此對學生進行德育和法制教育尤為必要。因此,這對小學教師的實際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積極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生活型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一種新的教育的方法嘗試。小學德治課程是小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它主要側重于道德教育,教學內容主要與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有關。因此,生活型教學有效地擺脫了傳統的空洞乏味的理論束縛,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實例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理解道德法治的內涵和教學意義。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綜合素質教育。
教學形式豐富多彩,其中生活化教學是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學生將會在生活化教學中,感受到優于傳統教學的內容,進而帶來更好的教學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成為主人公,教師要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并起到引導與啟迪的作用,讓學生主動發現自身錯誤并改正[1]。教師要想學生之所想,融入學生中,讓學生信任自己。
比如在學習《春天在哪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教室外面的院子里,去感受春天的氣息,感受大地回暖,一草一木的細微變化,萬物的生長發芽等,這樣學生在細微地觀察后,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生活化的教學中,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師生關系也會在生活化教學中變得更加融洽。此外,學生也會更加積極學習,更好地掌握知識。改變以前課堂上一板一眼的教學模式,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也會變為學生的大朋友,在師生的互動中,加深彼此的了解與認識。此外,大家也會學會關懷彼此,尊重彼此。這樣,學生也會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彼此幫助,增進友誼。
生活化的教學,包括教學方式,更包括教學內容。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生活指導教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向學生傳遞做人做事的道理,讓學生能夠拓展知識面,擁有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是生活實踐式教學,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生活,結合實際學知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學生親自做過,才能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以上兩種教學方式要一起使用,這樣才能讓生活化教學的目標順利實現。
比如小學課程《上學路上》,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扮作路人,并設身處地思考幾個問題:你平時利用什么交通工具去上學?如果是步行上學,應該遵守哪些交通規則?通過這些生活化的教學,學生就會意識到一些理論常識的重要性,讓自己的道德水準和理論知識同步提升。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過于抽象的知識會讓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弱,甚至產生厭煩抵觸的情緒[2]。這時,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用比較生動的語言去解釋一些重點與難點問題。這樣才能讓課堂重新煥發活力。師生關系會在互動中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果也會得以彰顯。
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與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有很大關系。這門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將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滲透給學生,引發他們的自主思考,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將道德與生活緊密結合。
例如學習課文《學會過馬路》時,教師可以制作模擬交通崗,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交警、紅綠燈以及路人,讓他們學習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通過模擬練習,學生不再覺得學習或者遵守交通規則枯燥,而會把它當作一種游戲,在游戲過程中,積極學習新知識,并活學活用,即使遇到真正的過馬路場景,也會記憶深刻,自覺遵守交通規則。這樣道德與法治課程就順利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師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也得以順利實現。
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師要教書育人,讓學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就要耐心細心,并與學生形成伙伴關系,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教學預期效果。師生之間良好互動,將抽象的道德與法治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結合起來,讓教學變得活潑生動,有意義。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是簡單的課程,更是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絕佳機會,它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道德觀,做一個守法的小公民。通過師生的努力,能夠讓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順利進行,實現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