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翎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世界現代史是高等師范院校歷史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和專業主干課程之一,進一步改進世界現代史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勢在必行,而運用“沉浸式”教學法則能更好地適應這一改革的需要。“沉浸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全身心投入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的應用指教師運用“沉浸”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沉浸到學習的情景和氛圍中,對所講述的歷史事件、史料仔細體會、深入理解、深刻剖析、合理質疑,不斷提高解讀和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
在世界現代史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忙于記筆記,不肯放過教師課件上的蛛絲馬跡,有的學生則是書和本整潔如新,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表面上講得神采飛揚,實則學生的思緒并沒有完全同教師的講述形成共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接受,教學過程依然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學生機械地記憶,缺少思考和理解性的學習。在課堂提問環節,有的學生一頭霧水,有的則敷衍應對、照本宣科,缺少自己的思想和見地。從學生對課程掌握的自評結果來看,更多的學生表示課堂發言是一個薄弱環節,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有待提高。
通過對學生意見反饋的分析和期末綜合考題的測試發現,世界現代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是,課程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帶給學生的更多的是知識片段的堆砌,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把控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學習的重頭戲都放在了考前突擊學習和背筆記上,雖然一時應付了考試,但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的提升幅度有限,以至于大四一些學生寫論文時無從下手,論證所選課題時視野不夠開闊。另一方面,學生對學術前沿動態了解甚少。雖然課堂上教師會布置一些參考書目提醒學生關注,但課下落實情況不容樂觀,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提升,這種狀況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教育專業化與學術化并舉的要求。
“沉浸”指的是一種狀態,即全神貫注投入到某種活動中。“沉浸式”教學法指在設定的主題或范圍內,教師與學生互動“使得師生都有一種沉浸其中、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做出相應的判斷和對策并解決或是發現問題”[1]。世界現代史教學中的“沉浸式”體驗學習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課堂上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沉浸到所學內容中,二是課前課后學生沉浸在歷史史料中主動學習、思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學習。學習歷史不僅要記憶,更重要的要深層理解,探尋現象背后的本質。世界現代史教學中的“沉浸式”體驗學習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大量閱讀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歷史背景等條件,通過角色體驗或角色互換、情景再現、自我感知的方式,站在客觀的角度對歷史問題做出分析判斷。“沉浸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來分析歷史問題和國際熱點問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避免“填鴨式”“滿堂灌”教學帶來的弊端。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現代史包含的內容、研究的領域日益寬泛,從以往主要研究政治、經濟、文化、國際關系等大的板塊向更多的研究領域拓展,如女性問題、城市發展問題等領域的研究發展迅速,使人們可以透過物質文化更好地解讀家庭、城市和社會的發展。不僅如此,世界現代史還從以歐美國家為主逐漸發展到注重各個國家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而要適應這些變化都需要學生能夠沉浸其中、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師生雙方形成良性互動,共同成長。
運用“沉浸式”教學方法可以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狀況,把教學內容融入角色中,培養學生多維思考能力,使教與學齊頭并進。閱讀史料是歷史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它要求閱讀者自身沉浸其中,主動探究和發現問題而不是被動接受結論,要求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站在客觀的角度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評判,提升思辨能力,為將來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采用“沉浸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閱讀、積極參與,強調教和學的雙向互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以往學習歷史就是單純記憶,以講授為主這種傳統的認知和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以適應時代對師范院校的要求。
世界現代史教學中的“沉浸式”體驗學習可以促使學生通過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方式站在客觀的立場對歷史問題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來分析國際熱點問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當今世界各國的聯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互動、影響乃是世界現代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此情形下,不同文化間該如何相處?各國之間應如何共處?如何避免不同文化碰撞中的不和諧?這些和當今國際熱點問題密不可分。要深入理解這些問題,就需要教、學雙方緊密配合、深入思考。
“沉浸式”學習可通過角色深入的方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要能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領悟、質疑,最終通過交流形成共同的認知。對此,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只是學習的初級階段,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通過大量的閱讀,理解史料背后的深刻內涵,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歷史記憶已成為當代史學家研究的焦點,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師在此過程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通過對史料的閱讀及課堂知識的學習,通過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如一戰、二戰的研究,使人們了解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記憶,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傳遞更多的正能量乃是未來歷史教師必須承擔的重任。
“沉浸式”教學的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平時成績由學生平時的表現,自我評價、平時測驗的綜合測評確定。具體來說,平時成績可包括出勤率、課堂發言、小組討論、平時測驗、平時作業、自我測評等內容,要很好地完成這些環節離不開平時課堂的認真投入以及課下的廣泛閱讀和學習。課堂提問應設置具有啟發意義的問題,如教師在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不能簡單地陳述結論,而應由不同的學生代表二戰中的主要參戰國,結合各自所代表國家的情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要求學生參看大量的二戰史料,沉浸其中,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而其他學生則就他們的觀點提問、補充、完善,從而得出法西斯是導致戰爭爆發的禍端,歷史的教訓值得深思,維護和平是我們的重任。在講到某一專題時隨時提問學生學術界對此有何新觀點,督促學生關注所講內容、沉浸其中深入探究,在學的過程中感悟、理解、發現。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平時努力不足,期末考試抱佛腳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利用網絡數據庫已成為研究世界歷史的重要手段,歷史資料數據化已成為一種趨勢。如何通過網絡數據庫平臺拓展學生的視野這一課題值得關注。在此過程中,如何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在充分關注傳統史料的基礎上更好地適應這一變化,沉浸其中,全面了解研究世界現代史的專業網站、專業數據庫,掌握“世界史網絡資源的獲取途徑和方法”[2],更加熟練地使用、利用歷史數據庫,是高校教師面臨的新挑戰。“沉浸式”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線上、線下課程的反轉,取長補短。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應用“沉浸式”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還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聽課、會表達、會質疑、會合作的目的。
目前,一些高校已開始采用“導師制”,學生入學后便給他們配備了指導教師關注他們的學習生活,在學習上針對性地給予他們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會給學生布置一些專業書籍供學生閱讀,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沉浸在大學學習氛圍中。這種方式和教師的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大量的課外閱讀、主動參與能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學習、積極發言、闡述自己對一些學術問題的看法。學生在平時學習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和教師,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此外,課外第二課堂的學習可培養學生課前、課后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破除單一的“滿堂灌”教學帶來的弊端。大學學習不僅要培養專業人才,還應培養未來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應用“沉浸式”教學,一方面可通過增加課堂討論的環節使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另一方面通過課堂發言學生可對知識點的掌握進行自我測評,感受大學自主學習的魅力,及時了解國內外學術研究動態,加深對知識的深層思考,拓展知識面,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鑒于世界現代史課程的特點,學習中涉及的國家、地區多,特別是亞非拉國家更多的是概況性的介紹,學習中容易產生知識碎片化現象,如何加深學生的印象,提升學習興趣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課堂上教師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拋磚引玉,這就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積極沉浸到對所學知識的自主延展、探究之中,加強知識的有效銜接,對所學課程有一個橫向、縱向的全面分析和掌握。
總之,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運用“沉浸”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導師制”、課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可有效督促學生仔細體會、深刻領悟學習內容,對所學課程產生興趣、沉浸其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采用講授與“沉浸式”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還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