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晉,張秀珍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桂林,541199)
漢語專業是與中文相關的高職專業,它沒有明顯的行業背景,“是一個應用很廣泛的專業”[1]。該專業的畢業生可在文書、秘書、新聞、宣傳、公關、文案、編輯、記者、教師等崗位就業,這些崗位都要求畢業生具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學底蘊。漢語專業開設的基礎課程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普通話、基礎寫作、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這些基礎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培養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奠定扎實的語言文化基礎。
漢語專業是高職專業,強調職業性,而該專業的基礎課程都是中文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其職業特征并不明顯,這就導致了漢語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陷入了困境。
首先,基礎課程被學生邊緣化。傳統的漢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只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上課方式大多是“滿堂灌”。這樣的教學必然會使學生認為這些理論知識深奧難懂、枯燥無味,并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導致基礎課程被學生邊緣化。
其次,基礎課程與職業能力培養無關。在漢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方向課程的設置與職業有著直接的密切聯系,學生也會認為這些課程比較重要,從而更加重視這些課程的學習與訓練;基礎課程的理論知識與職業能力沒有直接的聯系,加上基礎課程教學比較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傳授,較少給學生鍛煉能力的機會,因此,學生會認為基礎課程與職業能力無關。
最后,基礎課程教改“單打獨斗”。傳統基礎課程的教改缺乏整體觀,基本都是每門課程“單打獨斗”,不但每門課程獨自進行改革,就是同一門課程的教師也比較少交流,更談不上不同課程之間的聯手教改了。這種“各自為政”的做法,勢必會影響教師的視野和教改的步伐,同時還會影響漢語專業人才的整體培養。
漢語專業的八門基礎課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語言類,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普通話;二是文學類,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寫作。基礎課程是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是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基礎”[2],對人才培養不可或缺,“一定要兼顧為職業能力服務”[3]。因此,對漢語專業基礎課程必須進行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融合教學研究與實踐。
漢語專業八門基礎課程圍繞育人目標,聯手進行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培養融合的教學改革,每門課程既要在課堂內進行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培養融合的改革,還要把這一教學改革延伸到課外,把知識的掌握、文化的熏陶和職業能力的形成融合到第二課堂活動中。這種“立體交叉”式基礎課程的改革,從縱橫交叉的角度全方位展開,其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文化的同時,獲得職業能力的有效提升。
1.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培養的縱向融合
基礎課程是漢語專業的核心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挖掘基礎理論知識、文化素養與職業能力的相通之處,采用靈活的教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普通話、基礎寫作這四門課程和說與寫、溝通與協調能力有著直接的聯系,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這四門課程既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這八門基礎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還可以同步培養學生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創意與策劃能力。
2.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橫向融合
八門基礎課程是漢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培養漢語專業人才不可或缺的課程。雖然課程的性質不同,但在教學內容上會有交叉之處,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上能互相借鑒和參考。如:文學類課程在分析或創作作品時,必須運用語言的知識、能力和技巧;語言類課程在選擇、分析案例時,也離不開文學課程的鑒賞、審美等能力。這種融合的教學會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素材挖掘法
傳統基礎課程選擇的一些案例,偏離學生的實際,遠離學生的生活。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培養融合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時,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適合用來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素材,使之貼近學生的實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情景體驗法
在基礎課程的教改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情景體驗法。教師可以利用基礎理論知識,創設各種教學情景,讓學生參與到情景中,在情景中學習知識和理論、感悟文化、訓練職業能力,這樣就能使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得到充分的融合。這樣的教學模式能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職業能力和文化素養的提升。
3.借鑒融合法
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的教學模式,不單在每門課程中進行,也不僅是同一門課程教師之間合作進行,而是要求八門基礎課程攜手相向同行,所有任課教師都要互通有無,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融合,形成系統、整體的教學改革,從而實現漢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如:朗誦、辯論的教學形式既可在語言類課程中運用,也可以借鑒到文學類課程的教學中;文學類課程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方法,可引入到語言類課程的教學中,這樣就能實現基礎課程聯手教學改革的目標。
傳統基礎課程的考評模式以閉卷筆試為主,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文化的記憶和理解。而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的教學模式,則要求八門基礎課程要形成與之相對應的考評模式。
1.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的考評內容
基礎課程的知識理論體系已十分清晰。教師在講授這些課程時,既要講授知識理論體系,又要注意選擇和融入切合學生實際的案例,加大對學生的實訓力度,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以提升,同時也促使學生在實訓中提高職業能力。
在對基礎課程進行考評時,除了要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掌握程度外,還要適當加入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職業能力的內容,這樣才能拓寬拓深基礎課程的內容,確保學生在知識、文化和職業能力三方面都得到明顯的提升。
2.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的考評方式
傳統的基礎課程考評,都是采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樣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其考核的主要目標也是注重檢測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
對基礎課程的考評可以考慮靈活設計考評方式。考核可按一定比例分為閉卷考試和開卷考試兩種方式。其中,閉卷考試重點考核學生對基礎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開卷考試重點考核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職業能力。開卷考試可按作業的方式來完成,也可設計專項考核的內容,促使學生在完成開卷考試時,能靈活運用基礎課程的理論知識。還可以把課外活動獲獎情況等融入課程成績評定中。如語言類的基礎課程,除了考核其理論知識外,可以把對校園或社會的語言文字調查、參加語言相關活動獲獎等作為考核的內容,這樣就能確保學生獲得理論知識、文化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同步提升。
漢語專業基礎課程進行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教學模式的改革,就是在知識理論傳授的同時,把職業能力的培養融入其中。這樣不僅能豐富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還注重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提高文化素養的同時,也能有效提升職業能力,為實現漢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奠定扎實的基礎。
漢語專業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包含著體現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的考評方式改革。考評方式改革的途徑之一就是把課外活動的表現納入到課程成績的評定中。而課外活動成績要納入基礎課程的成績,就要求基礎課程要聯手打造課外活動平臺,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這些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參加課外活動時,文化素養和職業能力都得到相應的提高。這種課外活動的實訓平臺,確保了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考評模式的實施。
綜上所述,漢語專業基礎課程知識文化傳授與職業能力融合教學模式的改革,不但能豐富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而且還能促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文化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提升,從而有效地助力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三全育人”目標的實現。這樣的教學改革不但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而且也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