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高職院校里,體育作為公共課之一,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在眾多的體育運動中,籃球運動一直深受學生們喜愛。團隊的配合、傳球的技巧、整體的戰術……這些都是籃球運動的魅力所在。然而,在真正的高職院校籃球運動教學中,關于傳球技巧這一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存在一定問題。本文就如何更好地訓練學生的傳球技巧展開論述,并提出改善方案,以促進高職院校籃球運動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高職院校;籃球運動;傳球教學;技巧分析
“籃球傳球”主要指在比賽中,運動員有戰術有技巧地轉移球的過程,它被稱為籃球比賽的進攻紐帶。通過默契和優質的傳球,籃球運動員才能實現一次次斷球、上籃以及搶籃板球等精彩的配合。可以說,每一次出色的進攻都離不開優質的傳球。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高質量的傳球對比賽最終的結果起到關鍵作用。
一.高職院校籃球運動傳球技巧分析
1.籃球運動傳球技巧相關介紹
一般來說,籃球運動的傳球技巧主要涉及四個方面:持球方法、傳球手法、球的飛行路線、球的落點。簡單來講,“持球方法”指的是用雙手,或單手靈活而牢固地把球控制在自己手上;“傳球手法”指的是運用腳步、腰腹,還有手臂等部位的力量協調地把球傳出去;“球的飛行路線”指的是為了配合其他隊友的需要,傳出去的球呈直線或弧線的運動軌跡;“球的落點”指的是傳球過程中要學會判斷球傳出去會傳給誰,大概落在哪個位置。
2.身體素質對籃球傳球技巧的影響
NBA的籃球比賽48分鐘/場,奧運會的籃球比賽40分鐘/場,加時賽一般為5分鐘。不管是從籃球比賽的時長,還是從籃球比賽的節奏中,都可以看出籃球運動對運動員身體素質的要求。在現代籃球運動中,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被看作同等重要的兩個方面。然而,在我國高職院校的籃球運動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從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著手,建立一套完善的籃球教學體系,只是單純地從技巧上進行一定教授、引導。籃球傳球的技巧運用必須是建立在運動員體力足夠支撐的基礎上,當運動員在賽場上跑都跑不動了,不可能創造出高質量的傳球。相反,極有可能造成傳球的失誤。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籃球運動傳球教學的現狀,學校相關領導和教師都要引起高度重視,要結合自身條件,梳理一些改善方案,一手抓籃球傳球技巧的教學,一手抓學生的身體素質,共同為籃球運動教學的提升打好基礎。
二.高職院校籃球運動傳球教學策略
1.實踐+理論? 提升籃球教師的綜合能力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想提高學生的籃球運動傳球技巧,體育教師團隊的整體建設很重要。當前的高職院校里,體育教師普遍編制不多,一個教師要帶好幾個年級的課程。而且教學內容大多是理論型的教學,即使是在戶外的籃球場上,教師往往也是講一些注意事項,然后讓學生們自由練習。關于傳球技巧的示范,教師自身都很難做到,學生們自然很難領會。為了提升籃球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領導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比如,定期組織一些教師之間的籃球比賽等。除此之外,體育教師在教授籃球傳球技巧時,對于一些方式方法的細節,不僅要示范,還要打開學生的興趣和眼界,帶他們觀看一些經典的范例視頻。現在是信息化社會,許多體育賽事的直播都可以在多媒體教室里實現,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籃球課程體系。籃球運動是一項很傳統的歷史悠久的體育運動項目,它發展的每一步進程都有很多杰出的運動員代表,教師也可以從這個方向上去啟發,拓展相關的籃球知識。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再回歸到實踐,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籃球運動背后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增加學生們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和榮譽感。
2.器材+指導? 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高職院校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是一直在強調的,但實踐起來,卻很難有真正的成效。歸根結底,缺乏運動器材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舉例來說: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籃球運動的傳球技巧,必須要重點地對學生腿部、腰部及手部等身體部門進行一些專項練習,而這些練習的開展,是需要借助特定運動器材來實現的。如果一談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就是統一讓學生去操場上跑步,那這個口號可能永遠只是口號,收獲的成效很差。當基本的運動器材到位后,體育教師在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過程中,也要改變“放養”的方式,不能像以前一樣,“體育課”等于“自由活動課”,完全沒有標準和要求。當學生在進行特定的腿部力量、腰部力量或手部力量練習時,體育教師要從旁指導,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練習方式,鼓勵學生突破已有的練習強度,挑戰更大的目標,真正起到增強身體體質的目的。
結語:
近幾年來,我國大力推崇素質教育,強調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雖然相較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在實際的高職院校籃球運動教學中,還是會存在著師資力量不匹配、教學場地有限、運動器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如果高職院校的籃球運動傳球技巧真的想上一個臺階,還是要從落實這些基本問題著手,為學生創造更好的運動環境、練習條件。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熱愛籃球運動的男孩子,即使自己的學校沒有充足的運動場地,也會去別的學校參觀、練習、打比賽,通過借場地的方式,繼續自己的愛好,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種借場地打籃球的現象說明,學生們自己也在想辦法克服困難。作為體育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同樣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多為學生想辦法,多向學校申請更多的教育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學校開心、快樂地打籃球。
參考文獻:
[1] 楊煜.青少年籃球智商培養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4.
[2] 張小剛.對當前高校籃球教學的幾點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5,5(7):151,153.
[3] 陳旭.12~17歲少年籃球運動員智能特征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5.
[4] 曾正陽.論籃球運動員智能及其培養[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36-137.
[5] 馬燕.高校排球教學的困境及發展策略分析[J].學校體育學,2019,9(8):55-57.
[6] 姜昌植.高校排球教學面臨的困境分析及發展建議[J].體育世界,2015(2):98-99.
[7] 雷靜.大學體育排球教學的困境及其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7(26):97-98.
作者簡介:
曹銳,1979.12.26,男,漢族,湖南郴州,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籃球教學與訓練。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