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強調: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結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學生方面傳統授課方式根深蒂固,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方法,缺乏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教師方面計算機專業化程度不高,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課程內涵理解不夠透徹;學校方面領導不重視,硬件條件差。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可借鑒的應對措施,以此來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應用研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強調: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結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1]由此可見,教育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2]但是目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信息技術的運用較少,未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沒能很好的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本研究以次為研究背景,對某小學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情況展開調查和分析。
一、研究的設計和實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來了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融合情況,著重于解決整合運用中遇到的阻礙因素與存在問題,期望于讓數學老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能夠更加充分、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設備,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思維運用到數學課堂中,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數學、學習數學和探索數學。[3]在實施問卷調查時,主要針對學生和教師兩大主體進行有關信息技術在實際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并有針對性的對任課教師進行訪談,從學歷、教齡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情況進行了解和收集,以此來完成本研究的目的和價值。
本研究選取南召縣某小學的1-6年級180名學生和數學任課教師為研究對象。對于學生方面,共發放問卷180份,有效回收180份,回收率100%。從學生基本信息、現有的信息素養和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態度進行調查。對于教師方面,從學歷、教齡、信息技術水平及自己進行學科融合的情況和問題進行調查和訪談。以此來了解該學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情況,并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并提出可借鑒性的應對措施。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
1.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態度
由表1、2數據可得,中年級在單純的數學課與使用多媒體的數學課之間更多人選擇單純的數學課。且多數學生認為使用多媒體上數學課,更容易理解知識。
2.學生已有的信息素養
由表3數據得,所有的學生都會使用科學計算器,其次是下載學習資料,然后是簡單的打字,最后是其他信息技術以及收發電子郵件,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每一種信息技術的使用人數都在增加。
(二)教師
從表4可知,從教齡來看,多數老師教齡在十年以上,大多為專科畢業,信息素養一般,在數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融合的情況一般。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學歷和信息素養相對于城市學校而言較低。多數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內容的了解程度也不夠充分,在日常教學中,采用技術來優化教學的水平較少。雖然多數教師贊同將信息技術看做教學手段這一說法,但是缺乏融合的技術和能力,其次是學校的設施和資源匱乏,自身對軟件掌握不夠,學校領導也不夠重視。
三、問題分析與應對措施
(一)存在問題
1.學生
(1)受傳統授課制影響,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大多數同學喜歡信息技術課,但是不太喜歡教師用多媒體的方式授課,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希望老師盡量不要使用信息技術上課,他們表示老師使用信息技術授課時,他們更容易理解課堂內容,但是僅僅局限于幾何于圖形,在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方面則幫助不大。
(2)缺乏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
學生習慣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在面對信息技術時,信息技術往往只是單純的工具,學生對于信息技術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難以將信息技術與學習融合在一起,遇到不會的問題,習慣于問老師、家長,缺乏自我探索的意識。學生缺乏利用信息技術查找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2.教師
(1)教師計算機專業化程度不高
教師對數學基本知識可以充分掌握,但是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卻不太理想,讓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在一起更是難上加難,調查發現,農村小學的老師多是教齡較長且專科畢業的老教師,年輕且是本科以上學歷的老師較少,大多數老師關于信息技術的專業知識掌握較少,沒有經過師范教育專業化的訓練,沒有參加專業培訓的機會。
(2)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課程內涵理解不夠透徹
大多數的老師認為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其實就是用電腦來代替手工板書,用計算機的手段來呈現教學內容,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手工板書,向學生講解知識,但是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課程不是簡單的將電腦完全取代手工板書,而是將兩者相結合,電腦將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用新的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結合教師的講解,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部分的老師認為在課堂上創設對應的情境,就是將與本內容相關的多媒體材料,比如圖片、視頻、音頻或者文字資料展示出來,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6]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而簡單的將對應的多媒體材料展示出來,只是換一種呈現教學內容,無法起到創設情境的作用。
(3)領導不重視,硬件條件差
在對教師進行調查中發現,教師普遍認為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中遇到的困難為缺乏相關的技術指導以及學習資源匱乏,在對教師進行信息培訓方面,學校不重視,一位教師表示,關于信息技術的知識都是自學的,一部分老師課程較多,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信息技術,導致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較差。學校應該定時組織培訓計劃,保證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以便更好的應用到教學中。
(二)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措施
1.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學生信息意識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去解決問題,例如自己用電腦搜索,更要告訴學生不止在遇到困難時借助電腦解決問題,在平時也可以使用電腦去了解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不是將電腦看做是游戲娛樂的工具。此外,學校也要注重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應該在學生課程中加入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生簡單的打字、收發電子郵件、下載學習資料等技術,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掌握知識的素養。
2.改變教師認知差異,提高計算機專業能力
針對教師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課程內涵理解不夠透徹的問題,可以組織教師交流會,教師彼此分享自己的理解,融合多方面的建議,實現對課程更好的理解,也可以通過不同學校之間的觀摩討論,與更多的老師討論溝通,深入了解優秀數學課堂,學習信息技術的使用經驗,達到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課程更好的理解。[8]在提高計算機能力方面,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多使用信息技術,熟能生巧的經驗證明只有常運用,才能運用好。此外,教師要與時俱進,跟上專業發展的步伐,多關注教育技術新聞,了解最近動態,掌握最先進的教學技術。
3.組織教師培訓,完善教學設備
學校應該針對教師目前的信息技術水平,制定信息化教學培訓方案,引進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學的優秀教師和培養一批掌握信息技術的一線教師,不斷充實師資力量,同時對教師進行相關課程的專項培訓,針對性的對教師進行教育技術學的正規培訓,對小學數學的專門軟件進行組織學習,比如圖形計算器、Z+Z智能平臺等,培訓中可以加深教師對融合課程的理解,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使教師從方法論上改變,意識到使用信息技術來教學的優勢。[9]同時,還應加快學校硬件布局的步伐,改變農村小學硬件環境的現狀,在每個教室安裝投影儀,給每位教師配備電腦,使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制作課件,豐富教學內容呈現方式。[10]此外,學校的管理人員應該對教師提供相關的技術指導,使教師能夠更有效的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樊俊清.幼兒教育義務化之基于經費與政策視角[J].赤子,2015.
[2]李艷新.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探究[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5.
[3]張敏.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讀大學,2015.
[4]李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5]張海燕.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調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6]陳兆利.淺議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J].無線互聯科,2014,(11):262-264.
[7]陳玉紅.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
[8]喬敏.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4,(09):26-27.
[9]趙曉琴.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10]賈立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08):56.
作者簡介:
白明存,女,1995.12,河南省南陽市,陜西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碩士,現代教育技術。
(陜西科技大學? 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