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時代的發展潮流中,高等教育的三個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對偏重專業教育、技能訓練的高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日益凸顯。本文結合高職院校辦學特點,探討了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文化育人;實現路徑;高職院校
一、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特別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有三十余年辦學歷史的高職院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在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從學校歷年初次就業率均高于全省高職院校平均水平,且位居前列可以看出,學校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也相繼進入了內涵式發展的階段,更加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縱觀古外知名大學,文化凝聚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特色,是學校賴以生存的根基,引領著學校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導向,文化育人的作用明顯。實踐證明,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注入文化這股不息的力量。文化育人是高職教育內涵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
文化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系統推進。高職院校應立足本身,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的文化和精神,打造出具有高職特色和院校個性的文化育人體系,探索出文化育人的可實現路徑。
1.精神文化育人
精神文化是人類文化精神不斷推進物質文化的內在動力。精神文化也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現形式。一所大學缺失了精神文化,那它所有的設施和組織,都缺少了靈魂,它是一種內隱文化,其內容主要有辦學理念、校訓、校風、學風等。大學精神文化有共性和個性之分。共性是指大學所普遍具有的精神,而個性則是指大學結合自身傳統、地域特色文化、時代背景等所形成的獨特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國內外許多知名大學都注重將所處地域的歷史文化傳統、特色文化融入精神文化建設中,特色文化是大學辦學的重要組成和顯著特征,蘊含著大學的發展理想和核心價值,體現著大學的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對學校培育人才、凝心聚力、樹立形象、擴大影響、促進發展都具有深遠影響。地方高職院校在精神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汲取當地傳統特色文化的教育價值,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辦學理念、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在校訓、校徽上,也可融合地域文化特征,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如中山大學的精神“民主、務實、愛校”是以嶺南文化為基,博納諸方文化精髓融匯而成,中山大學校徽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是嶺南地區的標志性樹種,寓意中山大學扎根嶺南地區。
2.環境文化育人
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種實體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符號,它的育人功能是指文化以教學設施、基礎設施、人文自然景觀等為載體,向學生起到教育、引導、感化的作用,傳遞教育價值。因此,學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樓一房、一路一角落等,都可以為其注入文化的內涵,使其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實現它育人的價值。環境是一種物質存在狀態,它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具有兩面性,可以是積極正向的育人作用,也可以是消極負面的作用,高校要使得環境文化的積極作用能夠得到有效發揮,就要在設計、構造過程中為其賦予積極正向的文化價值,可以把教育理念與學校的歷史和環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在單位空間里布置豐富的、充滿活性的教育元素。為師生創設具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元素的生活環境,引領學生過有文化的生活,追求崇高的精神,潛移默化地督促他們成長為優秀的人。以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位于嶺南文化分支粵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以及傳承地,佛山,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廣東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學校可以立足佛山當地特色,依托領先發展的制造業,打造傳承嶺南文化的具有別具一格校園物質文化的高等職業院校。
3.制度文化育人
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范疇,是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的內在保障機制,對學校師生的行為方式具有引領和規范作用。一個組織的組織管理制度具有明顯的價值取向和主體性特征,能夠有效推動和促進大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管理不是單純的制度建設與執行,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體現在,大學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教育意義,以及良好的制度文化能為大學生提供一種公正、有序的教育環境,為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提供規范要求,它能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學校倡導的學習、生活樣式之中,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價值認同。
為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好的融入企業,高職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設可以借鑒企業嚴謹的制度文化,強化制度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實現規范管理,縮小學校和企業的差距,讓畢業生從學生到職場人身份的轉換中能更好的適應。在學校學習、實踐活動中,積極踐行企業制度文化層面的嚴格紀律、獎懲激勵。比如在日常考勤紀律中,不僅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還要讓學生認識到個人行為對組織、對企業生產的影響,個人失職對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學生的紀律表現與成績、評先評優掛鉤,以增強學生的紀律觀念、時間觀念、集體意識等。以職場人的身份,工作的高標準要求在校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活動,讓學生領悟到制度的內涵,遵守制度的意義和必要性,能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素養,嚴謹自律,以適應未來企業規范管理。
4.企業文化育人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往往會偏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造成學生只掌握專業技能而缺乏文化素養的局面。實踐證明,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除了技能外,更看重的是綜合素質,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等。因此,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可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引入企業文化,從新生入學開始到三年級畢業,學校與企業全程合作育人,讓學生在一年級就挖掘出自己的職業興趣,期待成為畢業生找到向往的工作;二年級時建立職業認同感,渴望成為一名職業人;三年級時形成職業歸屬感,急切想為企業做貢獻。企業文化滲透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使學生在校時就可以了解到企業的創業背景、企業文化、企業的規章制度、崗位職責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提前了解工作的環境,掌握更加充足的信息,有利于學生在尋找工作時更有針對性,減少迷茫;幫助學生在頂崗實習或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上時能快速地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提高學生對崗位的忠誠度和企業的歸屬感。對企業而言,既具備熟練的技能,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才是他們真正所需的。
三、結束語
高等職業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職業性”,要讓高等性統領職業性,需要大學的文化精神做鋪貼和引領。總而言之,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最終將會演變為文化的競爭,唯有文化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文化育人”應該成為高職創新發展的著力點之一,需要高職院校積極探索、認真思考、充分落實。
參考文獻:
[1]彭暉,劉德清.開發利用地域文化推進高校課程建設[J].高教探索,2007(5):90-93
[2]樊未晨.高職院校成長亟須突破校園文化“瓶頸”[N].中國青年報,2011-12-05(10)
[3]蔣曉虹.大學精神:大學品牌的核心[J].教育發展研究,2008(ZI):63-66.
作者簡介:
賴越菲(出生年月日:1992年12月7日),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廣東省梅州市,學歷:大學本科,職稱:研究實習員,畢業院校:廣東海洋大學,畢業專業:經濟學,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工作單位: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 ?52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