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成為使名師工作室效度最大化的平臺,很多名師工作室在名師的主導下,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團隊,以師帶徒為主要培養形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研修方式。本文以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為例,探究“互聯網+”時代名師工作室建設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名師工作室 研修方式 資源共享
隨著國家對“互聯網+”教育的大力倡導和政策性支持,一些名師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組建起了獨具特色的新型名師工作室,在本區域甚至全國范圍內產生較大影響,董一菲老師的詩意語文名師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董一菲老師是全國名師,曾當選“全國中語首屆十大學術領軍人物”,她所倡導的“詩意語文”是語文界很有影響的一個流派,入選“當代十大名師特色語文”。其組建的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展了名師工作室建設的思路。
一、構建新型開放的教育生態圈
“互聯網+”的特征之一就是開放生態,把各個孤島連接起來,構成一個整體的生態圈,使個體更具活力和創新精神,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的建設便具有這樣的特征,符合時代要求。
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現有成員900余名,主要為初高中一線語文教師,也有部分小學教師、省市級教研員和教育機構人員。這些教師來自全國各地,涵蓋了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段,從成員數量、涉及地域和人員構成上來說,基本能代表當前我國語文教師的風貌。工作室特聘39位導師,分別為大學教授、特級教師、省市著名教研員,為成員提供專業指導。工作室的日常教研活動分布在兩個微信群中,每個群接近500人,工作室主持人和各欄目負責人均在兩個群中主持活動、發布信息。這樣,工作室便通過微信群構建起了兩個教師大群落,這兩大群落彼此聯絡,通過各位負責人合理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人數龐大、構成科學、組織有序、活動豐富的新型教師專業成長生態圈。
當然,僅工作室內部活動還算不上是健康開放的生態圈,所謂健康開放,一定要內外部交流活躍,真正做到融合創新,這也是“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思路,即進一步突出“深化應用、融合創新”[1]。 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與出版社、雜志社、互聯網教育平臺合作,為廣大教師提供優質的多方平臺和難得的成長機會。例如,工作室與西苑出版社合作出版“詩意語文系列叢書”,與“大夏書系”合作出版《跟教育名家學做教師》,與《黑龍江教育》《云南教育》合作開辟“詩意語文”專欄,為多家雜志集體征稿,構建起了語文教研生態圈。
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研修方式
“互聯網+”時代帶來教育的巨大變革,對于教師發展來說,變革之一就是研修方式的轉變。過去的研修一直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受時間、地點、人數限制,許多渴望自我成長的教師無法享受到有限的培訓資源,而參與培訓后的效果也難以追蹤測評。一些名師工作室的研修活動受此限制,僅能輻射本地區甚至本校,不能最大效用地發揮名師的帶頭、引領作用。“互聯網+”使名師工作室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混合式研修方式,達到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效果,促進了教師的全面發展,形成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師研修信息化體系,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
為了促進成員間的相互交流,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每周六舉辦線上交流活動,各欄目分期負責策劃宣傳和組織,交流活動有海報宣傳,有組織互動,次日在公眾號推送文字稿供廣大教師反復學習。對于交流研修的效果則可以通過微信交流群的發言、公眾號的留言來反饋,便于欄目負責人和作者改進、提高。光有線上交流還不夠,只有線上、線下結合起來,才能有效促進成員的專業發展,發揮工作室的作用。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的線下活動采用年會的形式,每年暑假進行,由工作室成員提出申請,在某一學校舉辦,內容包括名家講座、名師論壇、名師送課、一線教師觀摩課。為了激發工作室成員的參與熱情,促進教師更快成長,年會還有板書大賽、朗誦大賽、論文大賽、微課大賽等多種活動。
線上和線下的培訓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線下培訓相對而言比較傳統,是更直觀、面對面式的研修,受眾雖有限,現場的沖擊力卻更強。線上培訓則是“沒有邊界的辦公室”,大家一起研討,打破圍墻,同伴互教。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說,“互聯網+”教師的培訓,是“互聯網+”在教育領域落地的重中之重。例如,將目前的在線培訓與面對面培訓相結合、將專家引領式培訓、講座式培訓與教師互動社區、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頭腦風暴等結合起來,開展國際教育技術界倡導的同伴互教的T2T(Teacher to Teacher)等新型培訓模式[2]。在這一點上,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已經走在了時代前列。
三、組建學習社區
學習社區是指由學習者及輔助者共同構成的、有組織的團體,學習者本身應該具有一定的內驅力或者外驅力,輔助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同伴等,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中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進而形成某種優良的社區文化,從而使整個學習社區通過這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在一起,充滿凝聚力。
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根據欄目設置,組織了以欄目為單位的學習社區,各社區以微信群為交流場所,設置欄目宗旨,確定人員分工,設計社區活動,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同伴成長。各學習社區中的成員基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一般成員。他們是學習社區活動的主體,在參與各種社區活動的過程中,不斷交流經驗、分享資源、反饋感受,并在這一過程中加強了情感溝通。第二類是欄目負責人。也就是學習社區的管理員,他們宏觀上調控和引導著社區的正常運行,對社區活動進行規劃和組織,協調社區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協作,使社區成員能夠積極地參與活動、分享資源、創建活動,使之完成學習和交流任務。第三類是導師。導師是工作室主持人和一些工作室聘請的專家,他們是學習社區的重要智慧資源,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提供指導,以促進社區活動高質高效地開展。學習社區的目標是實現成員之間觀點、知識、想法的碰撞與創新,促進資源共享與共同進步。在學習社區中,一般成員、欄目負責人、導師三者的關系密不可分,他們相互協作完成知識內化、資源共享、管理評價等活動[3]。
組織各項活動是學習社區的核心任務。以“課堂成長”欄目為例,學習社區中的成員近百名,導師一名,欄目負責人一名,欄目編輯四名,日常活動為征稿、編稿、推送公眾號。工作室每月的線上交流是學習社區的重要活動,由欄目負責人設計、組織活動。“課堂成長”欄目按季推出“智慧課堂”專題活動,欄目負責人根據成員興趣、教學實踐、活動專題選出當代語文名師的課例,組織大家學習,目的是形成系列活動,促進欄目長遠系統發展,并創造新的學習形式,激發同伴學習熱情,實現小組互助、共同成長。活動形式為五人學習共研小組,成員寫作研課稿件,每月在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一群、二群交流一次,交流稿件以活動稿的形式在公眾號上發表。具體活動內容為選擇小學、初中、高中全國名師的視頻或文字版的課堂實錄,將學習資源分享至欄目的學習社區,向成員發出征集邀請,成員自愿組成學習共研小組,小組長負責組織學習、討論,完成稿件寫作、交流和發表。這種專題活動由線上發起,組織管理、觀摩學習和分享交流均在線上完成,線下則由成員自覺自愿完成寫作活動,線上和線下實現聯動互通,線上活動有效地激發了成員參與社區活動的熱情,取得了更好的學習效果,線下學習任務是線上學習任務的延伸、拓展和補充。這種混合式活動的開展實現了學習社區成員之間的協作互動和知識的深層建構與內化,社區成員通過具體的實踐探究活動深入挖掘和探索新知[4]。
學習社區秉承開放、共享、聯結、可持續、可拓展的原則,吸引了廣大一線教師聚集,分享各自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和學習見解,使個人智慧通過聚集創造出指數化增長的價值,推動了工作室建設,擴大了影響力。尤其是學習社區的開放性使得邊遠落后地區的一線教師有機會參與到互助研討活動中來,這種資源共享的方式對推動教育公平和終身學習十分有益。
四、學會適應和使用新技術
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桑新民指出:“要貫徹‘互聯網+教育戰略,必須運用互聯網新時空、新環境,促進學習方式和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微課正是一個很好的抓手和突破口……名師與名師工作室一定要抓住這個前沿和機遇,在推動傳統課堂向信息化高效‘學堂轉型中展現自己的實力和核心競爭力。”[5]對于廣大基層教師來說,簡單、實用、有效才能真正落實“互聯網+”教育的美好愿景,在這樣的前提下,微課就成為不少一線語文教師的選擇。
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敏銳地觀察到教育技術變革帶來的學習和教學模式變革的新形勢及這種形勢下對教師技能的要求,為了推動教師自覺運用微課技術,引領技術變革,工作室組織成員集體報名參加由語文報社舉辦的“語文報杯”首屆微課大賽,多名成員獲獎,工作室榮獲集體獎。
此外,為了解決課堂范讀問題,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攜手蒙巽書院,使用荔枝APP錄制多款教材范讀音頻,供成員使用,把有聲APP引入課堂,拓寬了語文教學的資源,使語文課堂更具有情境性,從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各地方、各學科的教育來說,名師是寶貴的資源,以名師工作室的形式帶動本地區乃至全國的一線教師成長,可以緩解一些地區教育資源不足、教師成長乏力的困境。進入互聯網時代,教師的學習與培訓方式將發生深度變革,為增進名師的引領與輻射作用,名師工作室需要融入互聯網思維,建立“智慧教研訓評”的生態與體系,從而促進學員的專業成長,更好地發揮名師的輻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丁新.“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就是如何實現融合創新[N].中國教育報,2016-08-05(4).
[2] 黎加厚. 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0).
[3] 張京靖. 基于課程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活動模式及設計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0.
[4] 徐霞,等. 網絡學習空間支持下的專題教育社區建設模式[J].數字教育,2018(4) :23-28.
[5] 桑新民. 在熱點中孕育新生態[N].中國教師報,2015-11-04(8).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