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明
一、尋根問道,形成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在學校的具體體現,是學校整體發展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追求,是校長基于“為誰辦學校”“辦怎樣的學校”和“怎樣辦好學校”深入思考的結晶,也是學校辦學最基本的觀點、看法和信念。
(一)發掘九江教育文化之根
1.九江“儒林鄉”傳統沿革。早在500多年前,明朝代宗皇帝就賜予九江“儒林鄉”之美譽,盛贊此地山水浸厚,物產豐饒,人文蔚起,俗尚詩書,敦禮矜重。
2.學校發展沿革。從學校發展的關鍵事件中尋找學校文化之根。
(1)推行禮儀項目。2002年,學校被評為佛山市一級學校,以“改革先行,全面發展,辦出特色”的辦學理念,積極推進養成教育和禮儀教育。
(2)打造書法特色。2010年,學校以“幸福教書、快樂學習”的辦學理念,開展《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系研究》課題研究,以“學生禮儀”和英語、書法“名師工作室”為抓手,突出書法特色,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步形成書法特色。
(3)構建儒雅教育。2013年,學校把初步形成的 “書法”及“經典誦讀”等特色項目,圍繞傳統文化主題,形成“胸蘊儒雅,心存天下”的“儒雅教育”辦學理念。
從學校發展沿革中,提煉出以“儒雅”為核心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禮儀、愛國、尊師”精神和“書法”技藝為特色發展之根。
(二)構筑自己獨特辦學之道
“辦新教育,育小主人”是石江小學踐行的教育哲學。“新教育”就是與時俱進的教育。為此,根據儒林本土文化之“根”,借鑒朱九江先生紀念堂前對聯“千秋新學開南海,百世名儒仰九江”,傳承和發展康有為“維新思想”和他的老師“名儒”朱九江先生的“以明理達用為主,以經世救民為歸”的治學思想和精神,提煉出“儒雅新教育”作為辦學理念,以“未來小主人”為培養目標,整體構建屬于南海九江人的“儒雅新教育”特色學校辦學理念。
一理一訓三風:
理念:辦儒雅新教育,育未來小主人
校訓:學儒行雅,心存天下
校風:尚美求真
教風:精雕細琢
學風:孜孜不倦
二、確立目標,形成價值追求
1. 學生培養目標。根據理念,我們把培養目標定為:培養體態優雅、內涵博雅、談吐文雅、舉止典雅、氣質高雅的“五雅”未來小主人。通過六年的培育,學生形成“愛心、責任、文明、誠信、勇氣、好學”六種品質;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學習、樂于合作、敢于表達、勤于操作、樂于創新”六個好習慣;形成“會寫一手好字,會畫水墨畫,會寫童詩、楹聯,會一樣樂器,會一項體育技能,會創作一件科技作品”六項技能。
2.課程建設目標。在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做到地方課程專題化實施,同時,我們從傳統的中國文化精髓中吸收營養,改進傳統“六藝”課程,形成有九江特質的“新六藝”課程,并開發至少6本對應課程的校本教材,有課程計劃、實施綱要、管理措施和課程評價。
3.特色培育目標。圍繞我們儒雅新教育辦學目標和未來小主人培養目標,構建儒雅新教育學校文化,形成“書法+楹聯、書法+詩詞、經典+誦讀、禮儀+感恩、民樂+合唱、種植+天文球藝+棋藝”特色品牌,四年內建設成為佛山市特色學校。
三、構建體系,形成特色路徑
1.構建儒雅課程,培養小主人關鍵能力
人才培養,核心在課程。為此,我們將從國家基礎性課程,地方拓展性課程和校本特色課程三個維度建構儒雅新教育課程,培育未來小主人。
(1)國家課程校本化,培育小主人關鍵能力
結合培育目標和內容,實現對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二度開發整合,促進每一個學生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和諧發展。
比如在語文課程中,將童詩、楹聯、燈謎整合其中,使中華經典文化與現代語言課程相結合;在書法課上,書法與詩詞,楹聯結合,形成綜合型課程,培育全面而有個性特長的小主人。
在數學課程中,將棋的布局和計算,學者的嚴謹和專注等融入其中,將在數學課堂中更好地培育小主人。
(2)實施“新六藝”課程,促進小主人多元發展
為了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六藝”,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我們開發促進每一位學生自主發展的“新詩教、新書教、新禮教、新樂教、新體教、新科教”“新六藝”儒雅課程。
①新詩教課程。“燈謎、楹聯、童詩”,傳承和發展中國詩教優良傳統。用六年時間,學生猜燈謎字謎100個;背誦楹聯100對;古體詩75—150首;培養學生詩詞朗誦習慣和初步技能;開展拆字、組合等燈謎教學;楹聯寫作教學和兒歌、兒童詩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本土情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揮新詩教的育人功能。
②新書教課程。設置書畫課,培養學生對書法和水墨畫的興趣愛好及書畫審美意識和初步書畫審美能力。1—2年級開展兒童畫、硬筆書法教學,3—6年級開展水墨畫、毛筆書法教學;書法教學與語文、美術教學相結合,發揮書法的育人功能。
③新禮教課程。“禮貌、禮節、禮儀”的儀式教育,加強中華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規范學生行為習慣做起,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④新樂教課程。“合唱、民樂、欣賞”,加強和改進音樂教育。開展聲樂和民樂基礎教育,培養學生初步的演唱能力和演奏技能,每個學生會演奏至少一樣樂器。
⑤新體教課程。“棋藝、球藝、武藝”,拓展體育教學。弘揚中華傳統之“棋藝”,啟迪學生才智,培養認真學習態度,提升克服困難的意志,形成儒雅氣質。
⑥新科教課程。“創客、四模、小制作”,強化科技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
2.構建儒雅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育人關鍵是課程,課程的有效實施靠課堂。我們將通過構建“導學化行”教學模式,引入和改進傳統的“化育思想”,提升課堂質量。
“導”是指引導、教導、督導和訓導。導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
“學”是指自學、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化”是指轉化、內化、變化。“化”是關鍵。我們根據量變到質變的原理,遵循學生記憶、學習規律,采用變式練習、應用練習和綜合練習等方式,鍛煉學生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知識能力得到轉化,從而達到“以學促化,以化促行,以行促學”的良性循環。
“行”是指行動,實踐。行是目的。小主人的成長就是通過不斷地實踐、創新,再實踐、再創新的過程。為此,我們在課堂上,要以孩子的關鍵能力為目標,引導他們通過實際創新,把知識和能力應用到生活當中。
按照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目標”為導向, 以“學”為中心,以“化”為策略,以“行”為主旨的“導—學—化—行”的課堂操作模式,實施學科組單元集體備課。單元備課主要要素有:單元目標、章節目標、課型定位、流程設計、質量監測、活動反思等基本環節。采取個人自備,集體討論,個人二次修訂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學習中,學生的能力十大要素要根據具體目標和內容進行有側重關注。具體有“聽、說、讀、寫、思、看、做、議、問、評”十大能力點。
四、培育校園文化
在“三路五區三苑一館”整體文化布局中,利用“儒雅正道、學儒正道和行雅正道”提醒師生言行舉止要儒雅;利用儒雅廣場“三苑”中茶苑提醒師生:品味人生;棋苑:走好人生每一步;書苑:書人生大道等,鼓勵師生“學儒為表,行雅致美”。在“一園一墻三梯四廊”的文化布局中,利用“天、地、人、禮”進行“四廊”文化規劃,形成圍繞“儒雅”的環境文化。從上到下,四個樓層各有主題,各有特色。
第四層設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各領域的領軍人物作品。引導學生從小自強不息,愛科學、學科學,立志為祖國的騰飛而讀書。
第三層設置“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傳統優秀道德文化作品及書法、圍棋、中國象棋、茶道、龍獅等的詳解。弘揚國學教育,引導孩子們從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
第二層設置“人立志,儒生以孜孜不倦”的立志和追求的作品,以學校每期評選的各種榮譽的學生和他們的事跡,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和追求的目標。
第一層設置“禮為先,雅童以尊禮守道”的“三禮教育”作品中中華傳統禮儀、社會禮儀、家庭禮儀、上課禮儀、校園禮儀等,促進學生提高道德修養,注重文明禮儀,成為一名舉止優雅、談吐文雅的未來小主人。
每一所學校都是潛在的特色學校。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學校的特色資源,用心去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用心去思考辦學方略,用心去推進特色建設,我們相信,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特色學校,每一位孩子都會得到公平而優質的教育,成為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國家未來的接班人。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