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明
佛山市第十四中學創辦于1971年,學校位置坐落在東平河畔,寶峰塔下,豐寧寺旁,毗鄰有4000多年歷史的河宕貝丘遺址、300多年歷史的蓮峰書院與薪火相傳500年窯火不滅的南風古灶,是南國陶都一間教澤綿長的現代化優質初級中學。學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可持續教育實驗學校、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范校、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佛山市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近年來學校根據學校特色和發展需要,構建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多元睿智課程體系,讓學生多元健康發展。在落實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老師們又積極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努力促進學科課程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一、課程介紹
1.詩書融合,相得益彰——書法藝術牽手古詩文教學
計算機、ipad、手機等智能化通訊工具的普及,導致學生提筆忘字,書寫潦草,而學生考試,書寫好壞直接會影響到分數高低。學校根據國家教育部出臺的《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按照課程標準,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書法課,并使用我校自編校本教材《墨香》開展書法教育。然而,在常規的書法教學中,我們大多停留于比較機械的寫字描摹層面,剝離了書法藝術珍貴的文化內涵,學生缺乏了學習書法、書寫好文字的熱情。
隨著國學的流行以及語文教學要求的落實而逐步得到了重視。古詩文在背誦的基礎上,如何使之更好地呈現與傳承呢?書法則是最好的載體,因此,我們嘗試把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跟語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避免了單調的練字課或者過分高雅的書法欣賞課,也使其具有了教學的實效性。實踐證明,這樣的書法課堂大受學生歡迎。而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把書法藝術引入課堂,開發課程資源,以豐富課堂的形式與內容。
例如,我們在上《陋室銘》《愛蓮說》兩篇文言文時,在以書法課朱徐軍老師行草書寫的這兩篇名篇為背景墻的課室上課,學生受到了極大的藝術感染,上課情緒高漲,更用心去品味這樣的佳作。
講授《核舟記》的時候,為了激起學生學習這篇文字內容復雜的說明文,更好地理解主題“大蘇泛赤壁”,老師精心發掘了文章所涉及到的人物包括蘇東坡、黃庭堅、佛印,以及著名的歷史事件“赤壁之戰”等富有價值的內容。老師在課堂上展示了明代文征明的書法作品《赤壁賦》、蘇東坡的書法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書法家黃庭堅的作品,學生無不被這些名家書法作品所迷倒,自然對文章中所描寫情景、對他們那種癡迷于詩書“共閱一手卷”的情誼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詩文與書法融合的形式,增強了書法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使得書法學習更有魅力,學生更樂于學習書法。而對于語文課的古詩文學習來說,書法藝術使得語文課堂充滿藝術氣息,學習古詩文不再是單調的死記硬背,不再是繁瑣累贅的積累記憶,而是飽餐一頓充滿人文色彩和藝術色彩的鮮活豐富的文化盛宴。在教學中精心開發和利用古詩文和書法潛在的學習資源,能使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巨大的審美價值和潛在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這樣的課堂,能更好地開發了學生潛能和個性特長,培養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情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2.探究傳統技藝,實現學科拓展——STEAM課程《制作手工柴燒陶杯》
我校地處南國陶都石灣,臨近南風古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石灣諸多陶藝家畢業于此,學校有濃厚的陶藝氛圍,因此,陶藝教學已成為我校藝術特色的一張名片。
我校是粵港澳大灣區STEAM教育聯盟實驗學校。從2017年開始,我們在華南師范大學李克東教授的指導下,由陶藝教師張詠嬌著手開展《制作柴燒手工杯》的項目式教學課程探究,與香港多所STEAM項目實驗學校開展學習交流,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立場,融STEAM理念和石灣地方特色于一體,我們編寫了STEAM課程。
課程總體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達成以下八個目標:1)學會陶瓷的基本知識(陶的歷史、柴燒的概念、柴燒陶藝的特點);2)熟悉柴燒的過程;3)學會測試龍窯內部溫度的方法;4)學會觀察記錄各個溫度下陶的柴燒效果;5)設計實驗,探究氣體、固體受熱的變化;6)小組分工合作完成設計任務;7)制作個性化手捏陶杯;8)學會撰寫課程總結報告。
課程共分為15個教學環節,從課題導入、科學探究、設計制作、數學練習、專題實踐、工程規劃、知識擴展、聯系社會、學習評價、學習分享與交流10個方面充分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能力。
本課程通過現場參觀、實地考察、科學探究、工程設計、學習評價、交流分享等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柴燒藝術特色和歷史發展、南風古灶龍窯柴燒的構造,探究影響柴燒燒成效果的因素,學習如何測試窯溫等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各方面技能得到提升,多學科融合的教學實踐模式也讓學生的知識面得到充分的拓展。
在傳統教育中,單純的課堂上對學生講解柴燒的藝術價值并不能讓他們真正領會到柴燒所蘊含的文化,真正實在的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明白其意義和價值,切身感受才能有所收獲。改革后的課程像是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學生熱情滿滿,樂于動手,積極探索,自發交流,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各方面的能力。
3.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STEAM教育創新課《智能陶燈》
《制作手工柴燒陶杯》課程讓我們對STEAM教育有了深刻的體會,在此基礎上,我們今年又開始了新的探索。既然陶藝是我們的閃亮名片,我們還是以陶藝教學為依托,這一次是要探尋傳統陶瓷工藝與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的融合——《智能陶燈》。
本課程是通過體驗式的學習和探索,了解陶燈的歷史發展過程,利用傳統陶藝制作方法,完成陶燈的藝術造型創作,結合Arduino的編程技術,嘗試運用傳感器讓普通的陶燈實現智能發聲或發光。
課程目標是希望在傳承佛山優秀傳統陶文化的基礎上,更多地融入科技元素,帶領學生開展創新探索,讓古老的陶瓷藝術綻放出新時代智能化的光彩。
二、“創客教育與學科融合”的經驗
1.確立正確創客教育觀
創客教育其實是基于標準化考試的傳統教育理念的轉型,它代表著一種現代教育哲學,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是一種育人理念,而不是一種固有的教育模式。與考試相反,我們希望學生們創造能夠應用于真實生活的知識。
2.尋找契合點,穩步推進
學校“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辦學理念,不盲從,找準契機,尋找更適合孩子們的教育方法,穩步推進,讓創客成為孩子們喜歡、樂意去學習,從而更好地改變自己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
3.培養團隊,共同成長
創客不是單打獨斗,我們相信,只要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聚攏起來,在同一個目標下,將會產生不同凡響的結果。只有在這樣的創客培育場中,才能孵化出更多更新的創意,將創意變成現實。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