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遠
[摘 要]在設計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時,教師要有教學調查意識,通過對多種教學調查信息的整合分析,為學生準備適合度更高的實踐性作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展開教學設計,觀照學生學習興趣取向設置、結合學生生活認知積累設置、接軌學生數學基礎起點設置、依據學生自主實踐能力設置,都能夠體現鮮明的生本意識,成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生本理念
凸顯生本理念,教師為學生準備前置性數學作業,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索學習,勢必會為數學課堂教學帶來更多助力支持。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對多種制約因素展開全面考量,為學生提供難得的學習歷練機會,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觀照學生學習興趣取向設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前置性作業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觀照學生學習興趣的價值取向,以提升作業設計的適合性。學生對身邊熟悉的生活情境、對身邊的數學有主動探索的欲望,教師要深入展開學情調查,針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作業布設,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果有必要,教師不妨將童話故事、游戲、競賽、電子課件等內容與數學前置性作業相融合,為學生準備豐富多彩的作業任務,這樣學生的關注度更高,學習探究效果也會更好。
學生對直觀性作業任務有特殊愛好,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作出有針對性的設計,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以成功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例如,《線的認識》一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為學生布設作業任務:我們都熟悉孫悟空,他手中的金箍棒有什么特點呢?這金箍棒可長可短,什么狀態下是線段?什么狀態下是射線?什么狀態下是直線?不妨用筆在白紙上畫出來。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以看到“線”,這些線都有什么特點呢?屬于哪一種線呢?學生拿到作業任務后,都積極行動起來,對線段、射線、直線的概念進行解讀。課堂展示時,學生都圓滿完成任務,教師及時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評價,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糾偏處理。
教師為學生布設趣味性十足的前置性作業,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特別是孫悟空金箍棒的引入,給學生帶來更多遐想。學生要完成這些作業任務,首先要厘清線段、射線、直線的概念,然后結合概念展開實際操作,最后結合生活認知進行拓展性學習。整個學習過程井然有序,確保學生數學思維的順利啟動。
二、結合學生生活認知積累設置
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有密切的關系,教師為學生布設生活觀察、生活調查、生活實驗等前置性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數學思維之中,讓數學學習自然發生。觀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讓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展開觀察思考,自然能夠找到數學思維的啟動點。生活調查是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和數學信息進行整合分析,以便為學生接軌生活創造條件。數學實驗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數學學習活動,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實驗展開有針對性的布設,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進行多種數學探索學習,為數學課堂教學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眾多,教師在布設前置性作業時,不妨針對學生的數學認知基礎,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作出考量,以提升作業設計的接軌性。如教學《平移與平行》一課之前,教師為學生布設前置性作業:平移和平行是兩個不同的數學概念,請結合生活中的平移和平行案例,對其數學概念進行深入解讀;列舉生活中平移和平行的數學現象,并具體分析這些數學現象的存在形式;自主探索平移和平行規律,利用折疊、繪畫等形式展示平移和平行現象。任務發出后,學生開始實踐探索活動,“看一看”“移一移”“折一折”“拼一拼”“畫一畫”,對平移和平行現象進行多重分析和操作。課堂展示階段,教師讓學生對平移和平行現象進行詳細解讀,學生都能夠有良好的表現。
教師為學生布設生活化前置性作業,成功調動了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特別是數學實踐活動的全面啟動,對學生的觸動很深。數學概念是抽象的,數學操作卻是直觀的,唯有通過直觀的數學操作,才能對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全面解讀和展示,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學生形成的數學認知是鮮活而立體的。
三、接軌學生數學基礎起點設置
學生數學學力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悟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教師對此要有充分了解,唯有掌握這些學情信息,才能給出有針對性的布設,提升前置性作業的訓練效果。在數學前置性作業設計時,教師要有分層教學的意識,不妨為學生布設選擇性作業任務,讓學生根據自身學力基礎展開選擇,以提升作業的匹配性。
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存在差異性,所以,前置性作業的布設應體現難度梯度性,這樣才能給不同的學生提供訓練的機會。例如,《畫角》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利用量角器畫出指定度數的角,能夠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角度的角,很顯然,這兩個學習目標難度系數不同,前者比較簡單,后者難度較大。在前置性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習目標為學生布設相關任務:對量角器進行仔細研究,探究具體使用方法,嘗試利用量角器畫出不同度數的角;找出各種三角板,對其角的度數進行測量,探索利用三角板畫特殊角的做法。學生拿到作業任務后,根據教師的布設展開相關操作。課堂展示時,學生都能夠進行一些操作展示,但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完成最后一個任務時,學生的表現有很大不同。
教師為學生布設前置性作業,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學習探究狀態,學生能夠接軌生活認知基礎展開學習操作,其實踐效果很好。學生的表現存在差異性,說明學生的學力基礎存在差距,也說明教師分層教學意識的落實比較到位。
四、依據學生自主實踐能力設置
為學生布設更多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前置性作業,不僅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還能夠有效塑造學生的探索品質,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形成數學學習基礎。生活中有不少數學現象,教師以此作為前置性作業設計的取點,讓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實踐探索活動,對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有重要意義。如數學實驗、數學制作、數學觀察、數學案例分析、數學數據處理等,都帶有探索性質,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學力基礎,為學生布設更多實踐性和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在不斷探索學習中形成數學能力。
例如,在學習《確定位置》一課的相關內容之前,教師為學生布設前置性作業:你的家在學校什么方向?具體位置如何?能夠簡單描述出路線圖嗎?查看地圖,看北京在我們的什么方向上?你能夠具體定位北京的位置嗎?教師布設任務之后,學生開始主動實踐探索,查找相關地圖,搜集一些輔助信息。有些學生開始規劃路線圖,并嘗試講述和描繪。課堂展示開始,教師先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講述和展示,然后抽簽讓學生在班級內展示自身的學習探索情況,對探索的順序、探索的效果等內容做具體歸結分析。從學生展示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準確確定位置,描述也比較全面,作業操作獲得不錯的成效。
教師為學生布設自主探究性前置性作業,學生探索熱情很高。從作業檢查情況中可以發現,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數學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只有為學生創設探索學習情境,規劃清晰的探索路線,才能有效提升學生探索實踐的效率,這對全面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有一定促進作用。
相關調查顯示,在課堂教學中,大約有80%的教師重視教學訓練的作用,但缺少對科學理念的指導以及對學生學習實際的分析,布設的作業匹配度較低。學生是學習主體,而且呈現不同的群體性,其學習興趣、學力基礎、學習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情展開全面調查,這樣才能給出適合度更高的作業布設。特別是前置性作業,要求學生提前展開數學學習和訓練,如果匹配度太低,勢必給學生帶來更多困惑,挫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黃雅芳.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前置作業的設計分析[J].教師,2017,(03).
[2]高禮平.探究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前置作業的設計[J].學苑教育,2018,(01).
[3]方志成.“生本”理念指導下的探究型學習作業設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0).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