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麗,楊曉宏
(1.西北師范大學 圖書館采編部,甘肅 蘭州 730070;2.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大學召開了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會上強調,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隨后,為何要給大學生“增負”、如何給大學生“增負”,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
為何要給大學生“增負”?有人說,現在是“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這種說法既是對當今中國教育存在的“心照不宣”的弊端現象的直面表達,也是對當下中國教育問題“病根”的理性反思。“玩命的中學”,一方面反映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另一方面,也是對競爭激烈的高考壓力之下,學生為了“上好學”,不得不“玩命學”,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升優率”,教師不得不“玩命教”的真實寫照。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其非常復雜的教育和社會背景,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地區間、區域內、校際間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不平衡不充分。“快樂的大學”反映的是當今大學“嚴進寬出”、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現狀。這一怪現象的出現由來已久,與片面追求大學“排行榜”而導致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弱化的情形相似,只是人們對此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罷了。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兩個基本點,即: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可以說既找到了“病根”,也給出了“藥方”。從更廣泛意義上思考,產生“快樂的大學”這一令人擔憂的怪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本質上,它拷問的是我們的大學之道,需要我們從更寬、更深層次上對日漸模糊的大學的根本任務進行全面反思,讓大學真正回歸到人才培養的職能本位。而從現實層面看,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歷了“玩命的中學”之后,大多數學生需要放松一下緊張的心情,調整一下心態,而大學相對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使原本在家長、學校雙重監管之下的學生瞬間失去了外在約束,久而久之,缺乏外在約束和內生動力支撐的學習,自然就不會持久,懶散的“快樂”隨之出現。二是大學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監管不嚴,出口把關不嚴。大學教學,課堂是主渠道,而實際情況是,有些大學對課堂教學的管理并不嚴格,缺乏基本的課堂考勤制度,即便有也存在執行不嚴,不能對長期缺課的學生及時處理的情況;有些教師上課時不能有效管理課堂,對缺課學生不管不問,考勤制度形同虛設,導致即便來到課堂上課的學生,不是“低頭族”,便是“睡覺族”,真正認真聽課的學生少之又少;有些課程不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課程成績基本由期末考試決定,考勤和平時成績所占比重很小,對課程考核成績影響甚微,導致一些學生要么不來上課,即便來了也不注意聽講,課堂上玩手機成為了常態,靠臨考前突擊或攜帶夾帶作弊蒙混過關的學生大有人在;還有些學校實行學分制后,將補考次數與畢業證和學位證脫鉤,畢業前還為學生留有“清考”,使得有些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將最后過關的希望寄托在輕輕松松就能通過的畢業 “清考”上。三是近年來一些學校迫于大學“排行榜”的壓力,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數量,弱化了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出現了評價標準和政策機制聚焦本科教學不夠,領導精力投入本科教學不夠,教師精力投入本科教學不夠,教學資源投入本科教學不夠等問題。這是產生“快樂的大學”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可見,大學需要快樂,但這種快樂絕不是自由散漫、無拘無束、沉迷游戲、吃喝玩樂、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快樂,而是勤奮學習的快樂,努力拼搏的快樂,健康成長的快樂。要結束“快樂的大學”生活,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現狀,唯有給大學生“增負”,讓學生回歸常識,刻苦讀書學習,讓大學真正回歸人才培養的職能本位。否則,就無法實現培養和造就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根本任務。
給大學生“增負”,絕不是簡單地做加法,靠增加課程,增加學時,打“題海戰術”,此種“增負”只會重蹈“玩命的中學”的覆轍。為使“增負”合理且真正落地,高校應根據自己的辦學傳統、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從系統規劃振興本科教育行動計劃入手,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按照提高思想認識、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學習過程管理的思路,將“增負”合理有效地融入學校振興本科教育的關鍵舉措中。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使命,位于高校四大職能之首,大學應該始終把“培養人”作為根本任務,應該始終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總結了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 “九個堅持”,這“九個堅持”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本科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地位作用決定了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重視本科教育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識和趨勢。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這次會議提出的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是強化本科教育基礎地位、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遵循。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征程,更需要我們以“九個堅持”為指引,進一步提高認識、更新觀念,進一步明晰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系統規劃好振興本科教育的路徑和舉措,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大學永恒的主題,切實解決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理念滯后、投入不到位等突出問題,使資源投入、評價標準和政策機制真正聚焦到本科教育上來。
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為“施工圖”,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改善薄弱環節,補齊教育短板,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將學年作業(設計、作品、論文)、大學生必讀經典書目、創新學分等作為必修學分,將為三、四年級本科學生開設體育選修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豐富優質的美育課程及修讀在線開放課程等作為選修學分,共同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勞動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健康教育等有效融入課程教學,全方位深層次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健全創新學分制度、輔修專業制度、慕課學分認定制度、跨專業選課制度、優秀畢業生榮譽學位制度和小班化教學制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讀書上,刻苦學習;鼓勵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表達溝通、團隊合作、組織協調、實踐操作、敢闖會創的能力;建立健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深度融合、相輔相成的育人模式,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互動互融、互補互促、相得益彰、協同育人,共同助推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聚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綜合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面向全體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加強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形成包括學科、教學、教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五個子體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深度融合,徹底扭轉“快樂的大學”、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現狀,引導學生回歸常識,勤奮學習。
在大學入學教育和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不斷強化學生的生活理想、職業理想和社會理想教育,為學生“補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堅定了理想信念,樹立了遠大理想,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才能將刻苦學習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才能使“回歸常識”真正落地。同時,要強化過程管理,建立寬嚴相濟、科學管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既要守底線,也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促使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讀書上,刻苦學習;要改革考試評價方式,嚴格過程考核,加大平時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大力推行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考輔教、以考促學;要嚴格考試紀律、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要引進大學生論文檢測系統、大學生課程作業管理系統、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管理系統等,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論文查重和作業檢測,強化過程管理,嚴肅處理抄襲、偽造、篡改、代寫、買賣畢業論文等學術不端問題,確保本科課程作業和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