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玲
民歌作為一個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現象,所呈現出來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這與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作為文化傳播最重要的語言則是民歌的聲腔、旋律、色彩、風格的重要因素。民歌的底蘊是方言,所以研究方言特點是研究地方民歌必不可少的,而每種地方方言的特點也恰恰體現了當地民歌的風格特征。
音樂文化與產生它的自然生態和社會歷史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民歌的產生更不可能與其它層面脫離。《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中將山西方言區主要劃分為晉北方言區、晉中方言區、晉東南方言區和晉南方言區,這與恰恰也與民歌區域色彩的劃分是一致的,可以看出民歌地域色彩的劃分與地方方言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山西的晉南地區自古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著悠久的古中國文化。由于歷史的積淀造就了晉南地區民歌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可查最早的晉南民歌要追溯到堯時期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魏風》和《唐風》都記載著山西晉南的古老民歌。唐代的晉南地區緊鄰都城長安經濟文化得以繁榮,此時的詩歌極為興盛。到了宋朝時期,郭茂倩編寫的《樂府詩集》其中有很多是來源于晉南地區的民歌、歌謠,《并州歌》就是其中一首,當時是為了慶祝除掉惡霸而唱的。到了明朝時期,此時的山西商業處在非常發達的時期,尤其是被稱為“河東”的晉南地區,這里曾經一度成為北方的商業中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晉南民歌的發展,明清時期便流傳了很多的民歌作品,比如《進蘭房》、《茉莉花》、《抱琵琶》、《繡荷包》、《疊斷橋》、《粉紅蓮》、《玉娥郎》等等。
民歌的產生源于本鄉本土,那么它的腔調和旋律必定是和本土的語言聲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研究地方民歌就不能不去考察當地的方言特點,跟據《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的劃分,晉南方言片區在地理位置上位處于山西省西南部,以黃河為界與河南、陜西兩省隔河相望。主要包含的地域范圍是今山西的運城地區和臨汾地區。這里的地理形態平原地區和山區大致各占一半,是著名的麥棉產區。這里也是歷史上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歷朝歷代人才輩出,文物古跡也極多,更是被稱為我國戲曲的發源地。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雖同處晉南方言片區,但每個縣市的方言在音調上都有所不同。就運城13 個縣市就分為兩個小片:解州片和絳州片。在臨汾地區方言中發現包含有許多從上古時代遺留下來的發音,這些是全國其他地區所沒有的。而就運城、臨汾兩地方言而言,雖然許多字的讀音相同或相似,但調高與調值卻不同。把這兩地的常見字調值進行比較,參見《南區聲調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具體方言區相同字的讀音,調值有形似、相近、不同等區別。除了聲調,晉南方言在聲母和韻母上和普通話也有一些差別,例如聲母sh 在很多地方就讀f,所以在晉南方言中“水”讀“福”,再比如韻母ei 在晉南很多地方讀i,“美”讀成“米”,在翼城方的言中u 同d、t、n、l 拼時都改為ou,而和g、h、ch、r 拼音時都變為uo 等等,這些方言的變音在演唱地方民歌時都要盡量做到原汁原味的呈現,才會不失風格。另外晉南地區的人說話喜歡用疊字,給手叫“手手”,碗叫“碗碗”等等,這在晉南地區是一種語言習慣,人們用疊字是不分年齡的,這已經成為晉南地區獨特的語言方式,表現出了當地居民的淳樸、熱情的性格。晉南民歌經常用第一人稱來寫,唱詞多是地方色彩口語化較重。口語化是真實自然的反映,讓人們容易理解增添了民歌本身的感染力。在為數不多的晉南民歌中運用了很多疊字,比如“火辣辣”、“哈哈笑”等等,這些疊字讓民歌更加悅耳,語言的回旋美激蕩在民歌中。疊字在晉南民歌中的使用給唱詞增加了美感,也體現了民歌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的音樂性,同時使作品的意境更美,表達方式上更具形象性。以《走絳州》為例,運用了重復和加襯的表現手法,表現了晉南民歌的活躍情緒,形象逼真的塑造了一個具有鮮明性格特征的挑擔者。歌詞中運用“咕咕咕轉”、“喳喳喳喳唱”等疊字,體現了晉南地區的方言特色。
現在大多學者多是對民歌音樂本體的分析研究,本文則是以全景視野觀察分析晉南方言區民歌的分布問題,探討現象和其背后的可能成因。從《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中有關山西民歌種類的分布圖來看,晉南方言區民歌主要種類有小調、秧歌、號子、開花調等,其中小調的流傳最為廣泛,這也許和晉南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晉南小調的體裁形式多樣,主要有優美的抒情歌曲,詠人敘事的敘事歌曲,輕松愉悅的俚俗小曲,以及熱烈歡慶節日和喜慶場合演唱的娛樂歌曲,還有一些幽默詼諧歌曲和貶斥丑惡現象的諷刺歌曲。小調的結構一般比較整齊,基本形式一般都是二句式和四句式,有著“起、承、轉、合”的規律。例如稷山縣的《會情郎》、《思鄉曲》,運城市的《情哥哥參軍我等著》、《全體軍民齊動員》,翼城縣的《離婚小調》、《婚姻自主小調》,聞喜縣的《茉莉花》、《摘花椒》,絳縣的《看瓜園》,垣曲縣的《二八佳人擔水》,平陸縣的《紡棉花》等。晉南秧歌主要有“打花棍”、“花鼓”等,以舞蹈為主歌曲伴唱為輔的一種表演形式。例如襄汾縣的《對花》、《莊園游街》,臨猗縣的《織手巾》、《五更鳥》,侯馬市的《拜新年》、《鬧元宵》,永濟縣的《貨郎與梅香》、《十對花》等。晉南號子主要是流傳在黃河沿岸地區的船工號子,例如河津縣的《拔船號子》、《納船號子》、《行船號子》,芮城縣的《三起頭》、《慢號子》、《“爬山虎”號子》、《拉篷號子》等。通過前期的田野工作及案頭分析,晉南方言區民歌品種整體的調式數量特點,是以微、商調式占主導地位。地方民歌調式分布或數量的多少形成不僅僅是音樂本身,其中還包含了這個地方老百姓的聽覺習慣以及傳統文化和地方方言的作用,民歌的調式形成原因無疑是非常繁雜的。
譜例1

譜例1 是在晉南地區襄汾的小調,是以F 為宮C 徵調式,屬單一調式類。這首民歌屬于上下句結構,兩句的旋律線條基本是相同的,徵音也是在強音的位置多次出現,結束也是落在徵音上,是典型的晉南方言區民歌,從這首民歌的旋律色彩上還可以感受到有晉南戲曲的特征,這也是受地域文化的影響。“4、b7”在曲調中不充當偏音而是占有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晉南戲曲多出現的兩個音,表現了少女思念對情哥哥的期盼和哀婉之情。
譜例2 是晉南地區稷山縣的一首小調民歌,這是一首三句體的非單一調性的民歌,前兩句是ьB 為宮的徵調式,第三句是ьB 為宮的宮調式,其旋律的主干音為“5、4、2、b7、5”,這也是晉南方言區特有的調式色彩。前兩句的完全重復可以加深音樂的表現效果,最后一句的變化更為體現出對家鄉和親人的深切思念,整個作品富有吟誦的感覺。
譜例2

通過以上譜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晉南方言區地區的民歌受西區的影響很明顯,蒲州梆子和眉戶在山西南部的臨汾、運城頗為流行。蒲州梆子和眉戶都是苦色彩的兩個劇種。蒲州梆子的分布區域和晉南方言區民歌基本吻合,這足以說明蒲州梆子對晉南民歌的影響巨大。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民間藝術其色彩形成與歷史文化因素、地理環境因素、風俗語言因素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聲腔”這一詞主要是在戲曲音樂的論述中會經常提到,《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關于“聲腔”的解釋為和地區語言、民間曲調聯系緊密的地方戲的腔調和演唱方式,這些相近或有血緣聯系的腔調以及演唱方式組成聲腔系統。由此可見地方民歌與戲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聲腔”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中包含方言、民間曲調、器樂、聲樂等多種不同形式。本文著重從聲樂的角度出發論述晉南方言區民歌的聲腔特征,也就是所謂的“唱腔”就是把語言旋律音樂化,主要表現形式是人聲。
潤腔技法在晉南方言區民歌的演唱中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多潤腔的手法都與當地的戲曲的潤腔相似,在民歌的演唱中會有很多滑音出現,有上滑有下滑,這些滑音的出現一方面是受到地方方言的影響,另一方面會受到歌曲風格的影響,比如悲傷的民歌下滑音出現的就會多一些,號子或是歡快的民歌上滑音可能出現的就多一些。還有波音、嗽音等一些民歌特有的潤腔技法,這些特有的潤腔給民歌增添了濃濃的鄉土風情,展現了晉南民歌獨有的藝術魅力。每個地方的民歌都有不同的潤腔技法,合理的運用一些潤腔技法使得民歌的演唱更加的靈動。潤腔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對唱腔加以裝飾、美化、潤色的技法,是使歌唱語言得以進一步美化和形象化的藝術手段,演唱晉南民歌的唱腔同樣也時因為加入了這些特有的潤腔技巧,才使得其風格更為濃郁。
民間音樂的根源是民歌,無論是民間歌舞、戲曲音樂、民間器樂、等它們大都來源于民歌,或是以民歌為素材,在民歌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晉南的地方戲曲蒲劇就是以晉南民歌音樂為基本素材,加上板式的變化發展而來的。因此蒲劇音樂中的很多聲腔特點與晉南的民歌聲腔特點極為相似,系如晉南民歌中的“歡音”如永濟的《拜年》曲調清新活潑,旋律圍繞“3、6”音上下跳躍;“苦音”如襄汾的《五哥放羊》的曲調悲涼低沉,旋律以“4、b7”為主等。前者出現“歡音”是為了表現過新年時相互拜年的熱鬧氣氛,表達的是愉悅、高興的情緒;后者表現的則是少女對情哥哥的思念,表達哀婉期盼的情緒。這兩首民歌中運用的“歡音”和“苦音”這種聲腔特征與蒲劇中的聲腔特征顯然是一樣的。
晉南地區的人民源自于生活編創出來的民歌,旋律的起伏,聲音的明暗,都是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再運用晉南方言的演唱形成了特有的聲腔體系。蒲劇作為晉南地區最受歡迎和喜愛的地方曲種,如果沒有晉南民歌這個基礎,要發展成今天備受老百姓喜愛和歡迎的腔調,是不可能的。
晉南方言區民歌因為獨特的魅力展現了本土特色。晉南民歌感情細膩、表達感情婉轉曲折,雖然其數量不多,傳唱度也不高,但是晉南民歌是一個深邃的領域,它是我國文化的一塊瑰寶。我們應該致力于不斷發揚晉南民歌的獨特美,讓晉南方言區民歌更加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