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
摘 要:有效發揮財政撥款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上的宏觀調控作用,完善財政撥款方式,強化質量導向,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績效撥款關注質量、競爭與效益,符合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發展變革的戰略趨向。因此,財政撥款是整個高等教育良好運行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經歷了近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如政府財政壓力大、經費籌措渠道狹窄、不利于提高辦學質量等問題。通過借鑒國外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的成功經驗,從撥款法律保障、撥款模式、教育經費籌集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財政撥款;財政撥款改革
一、我國高校績效撥款實施的必要性
我國高校績效撥款的實施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必要性。一方面,1996年以后我國高等教育的大規模擴招造成高校學生人數激增,而同時國家財政卻處于緊縮狀況,需求擴大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凸顯提高財政供給績效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公共財政思想和市場化思想對高等教育的滲透日益加深,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關注和績效管理思想的介入要求日益增強。根植于這種深刻的歷史背景,從我國高校發展以及公共財政撥款的現實需要出發,實施績效撥款已成為我國撥款政策改革的必然趨勢[1]。
二、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最早是采用“基數加發展”模式進行的。這種模式下,當年所獲得的經費按照前一年該所高校獲得的經費為基數,再結合高校當年發展的狀況和建設的需要,確定高校當年所獲得的經費總額。這種財政撥款模式易于操作、便于管理,保證高校人員的經費開支,保障高校正常運行發展。但是這種撥款模式一方面由于基數是固定的,無法根據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調配資金的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基數是以高校往年經費支出為基礎,如果高校想獲得更多經費只能不斷增加支出,這樣就不利于高校對辦學成本的控制,也不利于高校對經費的合理使用。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初期,財政撥款方面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不斷根據高校經費支出情況調整財政撥款的數額,因此也缺乏對經費支配合理性的調控[2]。
三、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撥款方式難以體現公平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不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從開始的“基數加發展”到之后的“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這些撥款模式共同反映出撥款模式簡單,撥款參照標準單一,撥款依據不是十分合理,缺乏多樣性評價標準。我國高等教育目前實行計劃人數招生,撥款依據也主要由此確定。雖然國家近些年出臺了相應政策規范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并且明確提出高校和專業差別也是撥款的依據,但是這些差別并不能準確地區分在辦學類型、辦學層次等方面產生的辦學成本之間的差異。而且對于同一類別的高校通過統一的撥款標準,不合理的情況依舊存在。因為重點高校可以通過申報“專項補助”獲得其他高校無法獲得的經費,而普通高校只能通過固定的“基本支出預算”獲得保障日常教學活動和教師薪酬的經費,這就對一般高校產生了一定的不公平性[3]。
(二)撥款機制不利于提高辦學質量
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方式,依舊以政府為經費的主要承擔者,經費由政府到高校單一撥款,其他渠道籌集到的經費數量相對較少。在我國目前的撥款機制下,政府支付給高校財政撥款經費的數額,主要由該所高校計劃招生人數的數量決定。而且一些教學成果的評估工作和高校榮譽的評比也與高校學生人數相關,這就造成高校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不斷地擴大招生規模和校園基礎設施規模,從而擴大社會影響力。同時,撥款機制僅僅是以學生人數的單一變量為標準,這就更加激發了高校對于擴大招生規模的積極性。雖然一些高校會擴大校區面積,逐步加強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但是部分高校會忽視一項重要問題,就是增加教師人數和提升教學質量,大規模的擴招會造成高校師生比例嚴重失衡,將有限的教師資源投入到不斷擴大的學生規模中,這會直接影響到高校的辦學質量。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下降必然會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這會影響財政投入后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4]。
四、改革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的建議
(一)加強對撥款模式的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是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撥款體制的典型特征,國家法制建設對高等教育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但是,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仍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這嚴重阻礙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雖然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但是財政撥款的力度已經逐漸跟不上發展的速度,這導致財政撥款與高校發展之間矛盾突出,急需轉變財政撥款模式。為了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需要營造良好的財政撥款法律法規環境,將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納入到相關立法計劃之中。從法律的角度強化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的地位,確保高等教育財政撥款過程中有法可依,使政府對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更有法律依據。
(二)改變傳統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
根據當前世界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的發展形勢,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撥款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因此,撥款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通過借鑒國外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的發展方向和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發展實際,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的改革方向應是加強績效評價與撥款的組合,增強撥款的科學性和透明度,促進公平與效率。首先,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標準要構建多元化、多標準參數體系。改變以往僅僅以學生人數為標準的撥款模式,促使撥款標準更加公平合理。其次,建立高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將高校辦學成果納入考核范圍,將撥款與評價結果掛鉤。通過使用績效評價體系對撥款數額進行衡量,適當加大對辦學質量較好的高校的撥款力度,促進高校辦學質量的提升。最后,將保障高校辦學的基礎經費和績效提高專項經費分開撥付。基礎經費是高校辦學的根本保障,是高校各項教學活動正常運行的基石。兩項經費分開撥付可以大大提升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的透明度,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確保各個高校教育經費的使用在“陽光下運行”。而且將兩項經費分開撥付,可以確保有足夠的數額用于科研和專項經費,以保證教育經費的質量和使用率[5]。
五、結束語
撥款“中介機構”應獨立于政府和高校,同時還應該隸屬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有獨立的行政范圍,具備獨立運行的能力。“中介機構”的成員應該包括政府官員、教育專家、學者等,其主要職能是為政府制訂高校整體財政計劃,明確各高校使用經費應承擔的義務,與評估機構密切配合,將撥款與評估結果掛鉤,確保經費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為了確保“中介機構”工作的正常運行,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對其機構性質、履行職能、機構地位等加以明確規范,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同時加大其對社會公眾的宣傳力度,使其接受政府、社會、高校的監督,促使整個撥款過程更加規范與透明。
參考文獻:
[1]楊舟.西藏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研究[J].區域治理.2019(32).
[2]舒曉飛.福建省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現狀及效果[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0).
[3]唐寧澤.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管理模式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7(36).
[4]劉曉鳳.地理區域高等教育財政支出與收入分層——內生關系和空間溢出效應[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8(02).
[5]劉曉鳳.區域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空間分布及其變動特征[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
(煙臺南山學院 ?山東 ?煙臺 ?26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