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東 馬威
摘 要:大數據時代,借助于先進技術,政府部門的統計工作如何更加有效的開展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話題。本文將從統計工作的實際出發,介紹大數據的特點和主要應用領域,簡要分析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政府統計工作的難點,并提出若干解決方案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數據共享;指標體系;傳統統計
一、引言
如今,我們已經步入了數據時代,從網絡購物到金融交易,從交通出行到醫學研究等等許多事物實際都是大數據的應用實例。作為政府部門,面臨著如何更好充分利用這海量的數據資源,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這一緊迫課題。從2012年起,我國政府統計便開始著手大數據應用,主要研究和實踐大數據如何與傳統統計調查更好的進行融合,以減輕基層統計工作負擔,改進工作方法,為切實提高政府統計能力建設水平提供可行方案。
二、大數據與政府統計
大數據具有五大典型特征,即數據體量大(Volume)、數據類型多樣(Variety)、生成速度快、數據波動大(Volatility)、數據真實性差(Veracity)、數據價值密度低(Value)等多V特征。一方面,大數據以其高頻率、細粒度、多樣化的優勢,為政府統計開辟了新的數據源,成為政府統計數據的重要補充來源,提升了統計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大數據獲取難度大、數據質量問題多、統計應用難度大,面臨著技術、方法和實際操作層面上的諸多困難和瓶頸。可見,推進大數據與政府統計工作深度融合將會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反復試驗研究,不能急于求成。
三、大數據主要應用領域
大數據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網絡抓取、網絡搜索以及政府部門的行政記錄來獲取數據,也可以通過與電信運營商、線上或線下零售商店、新聞媒體、信用卡公司和移動支付公司等機構建立數據合作伙伴關系,簽訂數據共享機制協議,也可以從大數據公司、信息技術公司等第三方直接購買數據。
大數據的應用范圍廣泛,本文僅對政府統計方面的應用稍加介紹。主要應用領域有:價格統計,基于掃描價格數據和網絡抓取價格數據編制價格指數;二是人口遷移流動統計,利用智能手機進行人口流動趨勢的分析;三是交通統計,利用道路感應器進行道路流量和交通強度統計;四是農業和地理信息統計,利用衛星遙感圖像數據開展農業統計和空間地理分布統計等諸多領域。
四、大數據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國各級政府的統計工作主要是由國家和地方統計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已初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統計體系和統計標準。然而,經過近些年來探索研究,傳統統計工作應該具體如何應用大數據的實踐環節,仍未取得顯著進展。
(一)大數據獲取問題
現階段我國數據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多以指導性為主,很少涉及具體操作層面。與傳統統計數據不同,大數據往往為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所專有,因涉及商業價值、隱私保護、數據轉讓等敏感性問題,單靠政府統計機構與大數據提供方雙方自愿合作關系難以維系,無法滿足長期可持續的政府統計需要。實行大數據必要的隱私保護措施,實現統計應用的合法化和合規性,暢通大數據獲取渠道,增強大數據應用過程和目標的透明性等新課題值得關注。
(二)現行統計方法與大數據指標之間存在矛盾
當前政府的統計工作,主要是以較為封閉的方式進行。單就統計局的統計報表來看,當前最為完善的報表制度是國家統計局搭建的“聯網直報平臺”,按專業主要劃分為規模以上工業、規模以上服務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有資質的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各專業報表又有共性的統計報表,例如“勞動工資報表”,但各專業又有其獨自的統計報表制度,各專業統計指標存在較大差異。而大數據具有海量的數據內容,強調開放性,而“聯網直報平臺”上有限的數據指標無法滿足大數據應用的需要,也無法做到對外公開。此外,在政府其他部門統計中,各項指標設置彼此不兼容,無法進行統一的數據處理與管理。
(三)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建立
首先,部門之間數據沒有統一發布平臺。數據信息在進行采集、發布和共享時,必須依托特定的渠道或平臺,現階段大多數地區信息數據采集、發布流程和共享信息平臺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部門之間數據信息傳遞的方式隨意性較強,如通過QQ、電子郵件或紙質報表,所相互傳遞的數據指標未必可以滿足對方的實際需要,同時統計局出于保密的原則有些數據指標無法向其他政府部門提供。其次,部門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復統計。如統計局會安排轄區內“五上”企業定期填報統計報表,而其他部門也會安排指定企業填報報表,同一個企業或許需要面向多個政府部門報送報表,甚至于重復報送相似同容,給企業額外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
五、推進大數據與政府統計工作融合的建議
(一)制定大數據統計應用規劃,完善各類大數據應用的隱私保護和安全保障立法機制,既要保障數據信息安全可控,又要明確相關主休提供大數據源的法律義務。加快推動政府統計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利用,發揮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作用,制定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總體規劃,推動國家數據資源整合利用、規范管理、開放共享。統籌利用市場主體大數據資源,將其轉化為國家基礎數據資源,實現統一開發、存儲和利用,發揮數據資源的戰略作用。
(二)加強統計制度建設,構建大數據指標體系。相較于傳統的統計局部署報表任務,調查對象按時填報的報送模式,大數據為政府統計提供寬領域、多途徑的數據來源,有效提高了統計分析結果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但大數據自身也存著樣本偏差性和非結構化的缺陷,使得分析結果出現一定的偏差。在具體的改革中,應當根據自身業務的需求以及當前的熱點議題,遵循穩步推進、循序漸進的方式。對不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指標堅決廢除,借助互聯網、云計算等海量資源,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相關指標進行深度數據挖掘。統計調查方法要與大數據技術和相關支撐軟件相匹配,擴大統計范圍、完善統計指標,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升數據價值,構建適應大數據特點的統計指標體系。
(三)加快建立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高效的協作組織。通過運用局域網加密技術,為政府各部門之間建立統一的數據信息共享平臺提供安全保障。數據信息資源共享與規范的信息發布平臺息息相關,各項指標數據的采集、測算、發布需要統一的標準,不同職能部門間的指標數據通過標準化共享平臺實現整合,從而實現指標數據的規范化。與大數據生產企業和政府其他部門進行有效合作,有必要建立一個長期的數據共享組織,該組織應具有行政職能,負責協調溝通,確保數據傳遞無障礙,數據共享落到實處。
大數據已經深刻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能否有效應對大數據的機遇與挑戰,對于政府統計事業發展至關重要。運用大數據時,既要能深入挖掘其價值,又要能隨時抽身出來,不至于“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力求用最少的時間和人力物力投入,獲取最大的統計效益。
參考文獻:
[1] 謝磊.大數據時代政府統計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其策略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3).
[2] 謝雯婷.大數據下政府統計調查升級[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6).
[3] 劉睿.大數據與統計方法創新研究[J].統計與咨詢,2020,(25).
[4] 余芳東.大數據在政府統計中的應用、瓶頸及融合路徑[J].調研世界,2018,(11).
[5] 周晶.加快推動政府統計與大數據深度融合[J].統計研究,2019,(11).
[6] 劉建平 陳光慧.深化政府統計調查改革的思考和建議[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7,(7).
(1.中寧縣公安交警大隊 ?寧夏 中衛 ? 755100;2.西安市雁塔區統計局 ?陜西 ?西安 ?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