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華
摘 要: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促使市場對于牛肉供不應求,給養牛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牛病毒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本文闡述了牛病毒性腹瀉的臨床癥狀,著重探討了中藥復方對其進行治療的效果,以期為養牛業的穩定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中藥復方;牛病毒性腹瀉;治療效果
引言:牛病毒性腹瀉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與防護,將對養牛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而養殖人員與專業的獸醫人員應加大對該疾病的治療與防護力度,為牛的健康成長提供穩定的基礎保障,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對牛病毒性腹瀉的臨床癥狀研究迫在眉睫。
1牛病毒性腹瀉的臨床癥狀
牛病毒性腹瀉是養殖過程中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之一,需要引起養殖人員的格外重視,在養殖過程中牛感染了病毒性腹瀉,多半是因為不經意間對病牛的種種病理產生了接觸,比如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等等。牛病毒性腹瀉是因腹瀉病毒引發的,其沒有年齡與范圍的限制,非常容易入侵牛體的免疫力防御系統,因而幼牛的染病幾率明顯高出成牛。
通常情況下,牛病毒性腹瀉的臨床癥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感染該疾病的牛會出現腹瀉情況,牛的食欲不振且伴有拉稀現象,因牛的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牛糞中會有殘存的飼料。如果養殖人員沒有及時發現與治療,就會導致牛的消化系統功能喪失,致使牛不再有食欲,牛糞更加稀且伴隨惡臭。其次感染病毒的牛會出現高燒反復不退的癥狀,病毒入侵免疫系統引發的高熱炎癥。然后是牛的口腔問題,病牛的口腔會出現透明的水泡,水泡的顏色隨著炎癥的病發還會變成黃色,水泡破開后會導致牛的口腔粘膜壞死,因而牛在感染了病毒后會出現流涎現象。最后的發病癥狀為對母牛的影響,母牛在感染病毒后嚴重影響幼牛的正常成長,致使產下畸形牛或者流產[1]。由此可見,對牛病毒性腹瀉進行及時治療是刻不容緩的養殖工作內容。
2中藥復方治療的效果觀察
2.1治療理念
牛病毒性腹瀉的治療過程任重而道遠,能夠成功地研究出治療該疾病的藥物是全體獸醫師的工作重點。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中藥復方對于治療牛病毒性腹瀉是有一定成效的,中藥復方可以有效地預防腹瀉病毒在病牛體內的增長,能夠調節牛體的免疫系統,從而完成對病毒的入侵抵抗。
傳統的中醫是這樣進行診斷的,牛病毒性腹瀉是由牛體的溫度過熱引發的病癥,因而感染了該疾病的牛大都伴有高燒癥狀,且反復不退,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精神萎靡不振,出現掉毛現象,后續嚴重的還會出現牛體神經系統功能喪失,進而導致牛肌肉壞死,更甚至于腹瀉病毒使得牛倒地不起,昏迷不醒。所以中醫認為要想卓有成效地對牛病毒性腹瀉進行治療,就需要運用具有溫寒性質的中藥材,選取科學化、合理化的藥材進行比例配置,用以去除牛體內的熱毒。再聯系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牛群進行治療與防護的過程中,逐漸減輕藥量,對牛的臨床藥理反應進行實時監控與記錄,慢慢提升中藥復方的治療藥效,以期對牛病毒性腹瀉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2.2治療過程
以某地的養殖場為例,將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的幼牛與成牛進行分開治療。根據中醫的診斷可知,需要以下藥材:連翹、柯子、石榴皮各5克,厚樸7克,枳殼8克,丹皮、大黃、生地、梔子各10克,秦皮15克,黃芩20克。將這帖中藥方熬成湯劑,對病牛進行接連五日的灌服,每天1-2次。成牛的用藥量為每天300-500克,而幼牛的用藥量為成牛每天的一半,養殖人員需要做到實時監控,對服用藥劑之后的牛的精神狀態進行準確記錄,細心觀察病牛的用藥后癥狀,依照癥狀的緩解程度,對大黃的藥劑量逐步減少,適當增添柯子、石榴皮的分量[2]。
由上述的中藥復方藥劑可以得知,石榴皮能夠有效地治療腹瀉,厚樸與枳殼的通氣化瘀功效顯著,大黃、梔子、秦皮和黃芩等中藥材的主要功效為清熱去火、除濕排毒,而丹皮、生地可以有效地降熱止血。該中藥復方在理論上可以有效的治療牛病毒性腹瀉,與外來的西醫相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安全性與優越性。利用傳統的中藥復方對該疾病進行治療,采用天然生長的藥材,可以有效地對牛起到安全保障作用,且中藥復方的治療基本上沒有太多有害物質的殘余,治療的藥效也相對穩定,在一定程度可以盡量減小養殖業的經濟損失,為市場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牛產品,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
依照中醫的藥方對病牛進行接連五天的灌服之后,針對病牛的治療標準應有如下的觀察。首先,在停止灌服藥劑后治愈疾病,病牛的腹瀉癥狀基本好轉,且不再流涎,食欲慢慢在改善,精神狀態恢復。其次,中藥復方的治療初見成效,病牛的腹瀉和流涎癥狀緩解,部分牛的食欲已然恢復,精神狀態有所好轉。最后一種是并沒有起到治療效果,腹瀉和流涎癥狀沒有減輕,且還有愈發嚴重的態勢。
2.3治療效果
經過五天接連的灌服治療,能夠明顯觀察出病牛的腹瀉以及流涎癥狀有顯著的轉變,成牛的精神狀態好轉,食欲慢慢恢復,而幼牛已然被完全治愈。由此可知,在養殖過程中對出現的牛病毒性腹瀉采用中藥復方的治療方法是有明顯作用的,養殖人員應將對牛群的治療和預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達到更加有效的防范效果。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但凡出現腹瀉、高燒的癥狀,大多是由體內的熱毒引發的,因而通常要清熱瀉火、除濕排毒。這次的中藥復方藥劑便采用了大黃等主治去火的中藥材,又因大黃藥寒,在對病牛進行灌服的第三天,養殖人員就應細心觀察病牛的排泄,若是中藥復方藥劑起效,應適當減少部分藥劑的使用,接著在第四天觀察病牛的排泄,所使用的藥劑應適宜地增添止瀉藥劑,避免病牛因腸胃過于溫寒,進而影響消化系統功能的正常使用[3]。
面對牛病毒性腹瀉,不同于西醫的注射治療,中藥復方更偏向于養治結合,一邊注重對疾病的治療,一邊加強對牛身體的調養。養殖人員在對病牛進行看護的過程中,只要做到用心觀察,根據牛的臨床病理反應,適時地增加或是減少中藥材的使用劑量,就可以實現良好的治療成效,既有助于病牛的疾病痊愈,也有利于調理牛的身體,使其增強對病毒的免疫力,更加健康地茁壯成長。結合以上種種現實性的因素,采用中藥復方的藥劑治療方法對治療和預防牛病毒性腹瀉具有顯著的療效,一旦發現感染的病牛,應迅速地進行隔離治療,將養殖業的經濟損失降低到最小。
結論:綜上所述,采用中藥復方的方法對于牛病毒性腹瀉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保證了牛群的優質健康成長,促使養殖場形成良性經營與發展,更加有效地提升養殖場的經濟效益,也為其他養殖場的疾病治療與防控提供了啟示。
參考文獻:
[1]南東城.中草藥治療牛病毒性腹瀉的療效分析[J].今日畜牧獸醫,2020,036(001):82.
[2]張康,張凱,王磊,等.中藥抗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研究進展[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9,v.38;No.219(06):25-28.
[3]李明,張言召,關佳佳.牛病毒性腹瀉的發病機理與治療研究[J].中國牛業科學,2019.
(吉林省輝南縣杉松崗畜牧獸醫站 ?吉林 ?通化 ?1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