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馬佳勇 羅正宏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長河的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如今中國經濟和軍事等硬實力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已經迫在眉睫的背景下。在傳統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基礎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移動智能端的APP相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APP與中國的傳統風格相結合,通過對非物質傳統文化的展示和傳承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徑,增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傳播效果。從而更好的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機APP;傳承與保護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50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里我們各族的百姓創造出了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步!為此國家至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不斷的加深。在當前智能移動端在云計算與大數據設施和應用軟件的幫助下,已經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網絡生活中,并且已經成了主流加之APP也逐漸為人們所認可的背景下,將移動智能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新型傳播媒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征是它沒有固定的物化形式,通常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口頭和精神上的教導。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熱”、“適度”、“一點”等詞語是很常見的,在這里,我們只能有一個大概的概念感,而無法準確衡量,所以如果僅僅依靠文字和圖片的描述來保存和繼承,其后果將導致尋找解決方案的困境。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大量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物品和資料被遺棄或遺失在海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濫用和過度開發時有發生。但隨著過去兩年的經濟和技術進步,人們對文化的渴望也在上升。但是,老一輩最早的繼承者正在衰老;新生代的傳承人也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去觀察,去揣摩;對于今天的00后,大多數人選擇冷漠的對待傳統的非物質文化。因此,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
二、手機APP在非遺傳播中的應用
2.1非遺APP的需求分析
“中華傳”APP應用系統當用戶在手機上安裝了該APP后,用戶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和資源。
“中華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APP的最終的完成的目標是:收集相應的非物質遺產,將所收集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應的分類: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等十大類,使用戶能根據自己的喜歡更加方便的尋找到自己所喜愛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為其展現出精彩絕倫的非遺的精彩資料與其背后的相關故事和傳承人的相關信息,并能與好友進行交友等。“中華傳”APP采用Android的操作系統,通過Android studio使用java與XML相結合的方式來設計用戶的交互頁面。該APP對數據庫的要求不高,于是采用輕型的數據庫SQLite。
2.2“中華傳”非遺APP功能分析
2.2.1傳統非物質文化的分類與呈現:通過網絡收集或者實地考察與調研,對中國現今的仍然存在的各種傳統非物質文化進行收集,然后進行分類如: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等,讓不同的人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進入不同的專區,進入相應的模塊為客戶提供相應的和傳承人信息。讓客戶了解與學習自己所感興趣的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
2.2.2在線教學: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需傳承的技藝與技巧通過制作視頻上傳至“中華傳”APP,然后使用者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的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相應的頁面通過觀看視頻進行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學習,通過發布的教學視頻讓其循序漸進的精通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從而達到對其的傳承與保護。
2.2.3學習交流:對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或遇到的困難與他人分享與交流,他人可根據自身情況與你進行交流,同時也可以與師傅對學習中遇到的情況進行交流。這樣讓學習更加放松,減少壓力,避免疑難不能及時解決等問題的產生,拉近了學習者之間和與教授者的距離。同時使用每日簽到功能,增強用戶的使用積極性。
2.2.4知識積累: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術,可以存于筆記本中,方便下次的復習,在實踐時可以進行參照使用。再根據所選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不同的書籍推薦,方便在課后能夠更加方便的學習。
2.2.5語言選擇:提供使用英語,使國外友人能夠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技藝。使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同時也能使中國文化更加好的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
2.3.視覺設計
“中華傳”非物質文化遺產APP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傳播的一個重要紐帶,我么將在現代風格和傳統的元素相結合。同時以中國紅色為主色調。
三、小結
21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也應與時俱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今高新科技相結合。讓我們將人類在歷史中所創造出的這些燦爛的星,通過現今科技所創造的APP讓非遺重新在人們心中重新閃耀出耀眼的光芒。牢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筆財富能一直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李楠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類APP界面交互設計研究[J].戲劇之家,2015(24):265.
[2]高虹,何立波. 基于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手機APP設計研究[A]. 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0:4.
[3]王詩文,賈海陶.探究手機APP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的應用[J].巢湖學院學報,2015,17(02):72-76+84.
[4]楊佳慧.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手機APP的設計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8.
[5]向光富,姜黎皓.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法保護的障礙:原因及對策[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3(05):390-395.
作者簡介:
劉俊(2000—— ),男,重慶銅梁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軟件開發.
羅正宏(1999—— ),男,云南昭通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計算理論.
馬佳勇(2000—— ),男,寧夏銀川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本科生科研創新項目;項目編號:XBMU-BYL20177.
(西北民族大學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甘肅 蘭州 ? 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