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視覺呈現技術,不僅豐富了非遺的展現形式,更打破了非遺保護的時空限制,對非遺保護項目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不過,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項目中的應用依舊存在諸多困境,比如初期成本較高、專業人員較少、展示平臺分散、沉浸應用不夠等。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就要基于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采取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保護
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沿。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逐漸與電子可視化建設相結合,特別是應用性較強的虛擬現實技術。從當前的應用現狀可以預見,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1 虛擬現實技術概述
截至2020年,我國虛擬現實的市場價值已達550億元,虛擬現實的用戶達到2500多萬。由此可見,我國的虛擬現實技術產業已經獲得較大發展[1]。隨著時代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虛擬現實技術產業的重點,將會從原來的硬件設備研發轉變為展示內容的不斷開拓和與其他產業的結合。
1.1 虛擬現實技術概念
虛擬現實技術是指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創造出虛擬世界的新興技術,因為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在很多時候具有“真實”的特征,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強化人們對事物的了解。虛擬現實技術利用聲、光、電等技術,在虛擬場景中創造出“真實”的環境,并將各種感受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以此帶來沉浸式體驗效果。
1.2 虛擬現實技術特征
1.2.1 多感知性
虛擬現實技術的多感知性是指虛擬世界中的事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從而帶給人們“真實”的體驗[2]。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創造出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各種事物,并且隨著場景變化的需要作出改變。例如,人們進入虛擬世界與之互動時,如果場景中有微風存在,體驗者就會產生絲絲涼意以及微風吹過身體的感受;如果體驗場景中需要閃電存在,人們就可以在虛擬環境中看到真實還原的閃電。
1.2.2 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人們進入虛擬世界與之互動時,并不是被動地接收虛擬世界傳遞的情景信息,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信息進行體驗。例如,江西省為宣傳陶瓷文化,在各種主題性展覽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造了一個虛擬空間,用于多角度介紹陶瓷,強化人們對江西陶瓷的理解。這個虛擬空間包括歷史介紹、各類陶瓷介紹等內容,如果體驗者進入虛擬空間后只是想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就可以通過紅外線遙控切換自己所在的場景,同時體驗者可以與場景中的各種事物互動,達到真實的體驗效果。
2 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方式及價值
2.1 應用方式
2.1.1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復刻非遺作品
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中最為常見的應用方式,便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非遺作品進行復制。在非遺保護中,關鍵的一點是讓非遺能夠具現化地展示出來,而非遺具現化的最主要方式便是非遺的物質載體和實踐活動,這種應用技術能對非遺載體或者實踐活動進行完整復刻,從而讓非遺擺脫一系列的限制,呈現在大眾眼前[3]。例如,2015年,張穎輝與孫傳明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對非遺“撒葉兒嗬”進行復制,并且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打破了“撒葉兒嗬”傳承過于依賴傳承人的困境,讓非遺“撒葉兒嗬”的保護工作更加方便。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復刻非遺作品,不僅打破了非遺傳承活動原本的局限性,更增強了非遺保護的效果和影響力,能夠讓更多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非遺物質載體或者非遺實踐活動,從而激發公眾的非遺保護意識。
2.1.2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互動產品
非遺保護需要一定的公眾認同基礎和社會資金,而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互動產品,可以較好地滿足這些需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互動產品,就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非遺與可操作的文創產品相結合,利用群眾和產品之間的互動來增進群眾對非遺的了解和喜愛。比如內蒙古自治區展覽館內的VR文化創意產品就是將蒙古族非遺舞蹈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打造出全息劇場、VR射箭、VR祭敖包等項目,讓觀眾在互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蒙古族的非遺項目。此外,部分虛擬現實非遺文創產品為收費產品,例如2016年佛山市文化遺產宣傳月閉幕式上發售的VR明信片、木版年畫等,這些都可以為非遺保護主辦方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有助于后續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
2.2 應用價值
2.2.1 豐富非遺的展現形式
視覺效果是人們在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的直接體驗,無論是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藝術創作,還是其形態的多樣性,都需要借助視覺,視覺信息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非遺保護的有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藏在每一個具體的載體之中,正如活字印刷術與金屬或膠泥印刷字塊、書法與紙墨筆硯、剪紙藝術與剪紙作品等的關系。人們在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熏陶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文化載體的外表、花紋、結構等,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基本信息。過去,人們想要了解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歷史以及相關工藝,只能通過解說員的講解或者傳播者提供的各類文字介紹。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人們對非遺的理解,但是無法以直觀的方式讓人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如今,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實現各類非遺產品的數字化表達,在虛擬世界中真實還原每個非遺載體的外觀,并詳細講述每個產品的制作過程及采用的技藝,同時參觀者在虛擬世界中還可以通過觸摸各類非遺產品獲得真實的觸感,增進對非遺工藝的了解。
2.2.2 打破非遺保護的時空限制
過去的非遺保護項目事先需要經過詳細規劃,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進行非遺宣傳或者展示,以增進大眾對非遺的了解,或者依靠文字、二維圖像記錄等方法進行信息保存,這些都具有時空局限性,而虛擬現實技術卻可以打破這種時空限制。比如,要對某個非遺項目進行宣傳與展示,但是礙于部分非遺載體的運輸過程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無法將非遺載體進行多地宣傳,那么此時虛擬現實技術便發揮了作用[4]。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非遺載體向多地區進行遠程展示,從而推動多地區群眾了解非遺,以了解促保護,最終在宏觀上加大非遺保護的力度。
3 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非遺保護項目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的確發揮了巨大的應用價值,不過,由于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領域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因此目前的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
3.1 初期成本較高
虛擬現實技術在我國的發展非常迅速,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虛擬現實技術相關設備的引進價格較為低廉。據筆者了解,一套單人的虛擬現實技術交互體驗設備,價格基本在一萬元左右,而對非遺保護項目來說,VR體驗館、大型的多人VR交互設備更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見,其成本預算并不低。除此之外,部分非遺保護項目要實現優質的交互展示,需要社會上的設計公司對虛擬現實技術與非遺項目的結合進行相關策劃與設計,如此一來,成本會更高。
3.2 專業人員較少
要將虛擬現實技術良好地應用于非遺保護項目,少不了專業人才的推動,然而,能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非遺保護項目的專業人才少之又少。一方面,我國的虛擬現實產業發展較快,許多行業對虛擬現實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比較大。對于非遺保護項目來說,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型人才需求存在較大缺口,難以在社會上吸收到真正有能力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我國相關人才的培養未能及時跟上。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在2019年前后才開始設立虛擬現實應用專業,虛擬現實技術高等人才的培養體系還未正式成型。
3.3 公眾對虛擬現實技術的認知度較低
非遺的傳播與發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傳播媒介以及大眾化的受眾市場進行文化理念的傳播。但是,當前在部分非遺項目的保護性宣傳中,由于大眾對虛擬現實技術的認知水平有限,認知程度參差不齊,非遺宣傳難以發揮最大價值。部分公眾對當前非遺保護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方式比較感興趣但是了解不深,而且這方面的信息渠道多為家人、單位或社會報道,渠道較為單一[5]。由此可以看出,國內群眾對非遺保護及虛擬現實技術的了解,仍然存在不全面及不透徹的阻滯問題。
3.4 虛擬現實技術與非遺保護的結合缺乏傳承性
非遺文化理念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以一定的輔助工具與傳承人員為支撐,并且需要開發創新多種形式來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過,目前對非遺保護與虛擬現實技術結合感興趣的專業技術型學生并不多,而這部分學生又是新時代信息技術接觸最廣泛、運用較多的群體,其對非遺保護的傳承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整個非遺保護的信息化傳承與發展,因此,此類群體傳承意識不足的問題需引起重視。
4 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優化應用
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方面的應用還面臨諸多問題,要想虛擬現實技術更好地與非遺保護相結合,首先需要突破這些困境,讓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項目中得到更高水平的應用。
4.1 加大專項投入,培育專業人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幾千來年的文化積淀,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財富,因此,非遺保護不僅僅是文化部門的事情,更需要多個部門的協同努力[6]。對于財政部門來說,需要加大非遺保護的資金投入,為非遺保護項目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添磚加瓦,為其增添更多的優質虛擬現實設備。對于教育部門來說,需要注重培育虛擬現實技術人才,發展高等院校的虛擬現實應用技術專業教育,為非遺保護提供更多的虛擬現實技術專業人才,充分增強非遺保護隊伍的后備力量。而其他部門和機構需要做好協調工作,齊心協助虛擬現實技術更好地應用于非遺保護工作。
4.2 與地方旅游特色項目相結合
我國大部分民眾對虛擬現實技術和非遺保護結合的認知程度并不高,因此,非遺保護需要與地方相結合,要以虛擬現實技術的方式,向地方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增進民眾對虛擬現實技術與非遺保護的認知。在地方旅游項目中,融入虛擬現實技術和非遺保護項目,開發出具有針對性的虛擬現實非遺旅游項目,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到非遺項目,從而加深對虛擬現實技術和非遺保護的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從而為非遺保護提供助力。
4.3 構建系統化的非遺虛擬現實平臺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非遺保護的宣傳與開發創造了多元化渠道。網絡實時傳輸技術適用于非遺保護項目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的各步驟,大數據、5G實時通信技術、網絡直播、視頻影視等手段能夠促使非遺保護項目構建虛擬現實平臺。非遺保護單位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中的交互功能與共享功能,構建系統化的非遺虛擬現實平臺,激發大眾通過信息交流平臺了解非遺文化的欲望,為之后非遺文化的宣傳及開發奠定基礎。
4.4 與社會力量合作,開發多功能應用
針對虛擬現實技術與非遺保護的結合缺乏傳承性的問題,非遺保護單位可以選擇與當地的高校合作。比如,在虛擬現實應用技術專業設立專門的非遺保護課堂[7],還可以聯合高校創辦一些關于該項目的社團,讓非遺保護意識融入虛擬現實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從而吸引更多具有專業技術的學生投身非遺保護項目,讓虛擬現實技術和非遺保護的結合具有可持續性。
5 結語
盡管當下的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創新,也在國內掀起了非遺熱潮,但非遺保護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的現代性尚未在真正意義上確定下來,未來非遺保護與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合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巍員.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分析[J].智庫時代,2019(30):270-271.
[2] 劉賀,宋立權.虛擬現實交互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以赫哲族魚皮文化保護為例[J].新聞知識,2018(02):58-60.
[3] 張彬.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遺產保護和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04):185.
[4] 呂超.淺論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9):246.
[5] 姜媛媛.虛擬現實技術在現代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6(08):77.
[6] 劉心瑜.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四川瀘州油紙傘為例[J].藝術科技,2019(13):57-58.
[7] 郭喜春.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探究[J].新聞傳播,2020(20):105-106.
作者簡介:耿樂樂(1995—),男,甘肅鎮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