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儺戲看貴州,貴州儺戲看銅仁”,儺文化是我國民俗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其現在卻面臨著斷代的危險。本文首先通過對銅仁地區儺文化的元素,包括儺戲、儺面具、儺法師的介紹描繪儺文化的豐富色彩,然后對當前儺文化保護中的問題進行梳理,最后針對問題,在法治思維視域下探討儺文化的保護舉措。
關鍵詞:儺文化保護;儺戲;儺面具;儺法師;法治思維
1 銅仁地區儺文化概述
1.1 儺文化簡介
“中國儺戲看貴州,貴州儺戲看銅仁”,銅仁地區位于貴州省的東部,享有黔東門戶之稱。銅仁地區緊臨湖南西部,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銅仁的文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儺是這個地區的民俗特色之一,儺文化最早的形式是一種原始的巫術活動,其目的是驅除妖魔鬼怪,驅邪避疫,祈求平安。它也是一種民間戲曲活動,因為深得當地民眾的信奉而傳承至今。儺戲的藝術價值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之前,儺文化在中國的民間民俗活動中擁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是中國民間藝術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儺文化的演變過程有儺儀、儺舞、儺戲。隨著歷史的車輪向前邁進,儺戲從單純的宗教祭祀性質演變成了當下祭祀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形式。
1.2 儺戲
距離銅仁市區相對較遠的一個縣城——德江縣,素有中國儺戲之鄉的稱呼,也是銅仁地區儺文化的主要聚集地[1]。德江縣的儺堂戲流傳有100多堂,分屬不同的派系,比如師娘教流派、茅山教流派。德江縣位于貴州的東北部,戰國時期屬于巴楚地區,元代以后設有水特姜長官司、水德江長官司,明萬歷三十三年改置安化縣,屬于思南府。在“民國”二年改名德江縣。德江縣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于此,特殊的民族特色和地理位置使得德江儺戲文化源遠流長,因此也被人們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儺戲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祭祀活動,目的是祛除疾病,祈求人丁興旺、老人高壽、小孩平安順利成長,酬謝神靈還愿望。一堂完整的儺戲是按照一個環環相扣的順序來遞進展開的,首先是儺祭,其次是儺儀,最后是儺戲。儺祭祀是指儺法師通過載歌載舞,以獨特的口訣向儺公、儺婆及其他神職人員進行供奉。在表演完儺戲之后則會出現令人拍案叫絕的儺技展示。儺戲開始之前,會提前布置好場地。場地的儺堂布置結合多種藝術的符號,其中的技藝有剪紙、書法、印染、雕刻、書法、舞蹈、神學等。其中儺技則會展示上刀山、下火海、含紅鐵等雜技,讓人們對儺技印象深刻,不得不驚嘆儺戲師技藝高深,對這種文化產生敬仰。儺戲中表演的典型劇目有《甘生趕考》《關公斬蔡陽》。人物形象完全通過儺面具的神態來刻畫,儺面具就是對人物形象的最好展示,其中的甘生面具就形象生動地展現了甘生作為書生的面貌。
在美麗的梵凈山腳下的江口縣,也能找尋到儺戲的身影,在當地,酬謝神靈、還愿沖儺是長期以來的一種習俗。在筆者小時候的記憶中,沖儺還愿的儀式偶有回響。村里的老人臥病在床,家人為了老人早日康復,會請當地的儺戲法師來驅趕依附在老人身上的病魔。儺戲有儺堂戲、沖儺等稱呼。儺法師會戴著儺面具進行舞蹈藝術表演,時常伴隨著當地的方言有說有唱。其中儺技里有許多令人驚奇的絕技,如開紅山,即儺藝法師將鋒利的尖刀釘入自己的頭頂,讓濺出的血液來驅趕妖邪。開紅山據說源于古時候的活人祭祀,即以活人來供奉妖邪,到如今演變成用人血來代替活人。開紅山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在自己身上劃一處傷口,讓鮮血流出驅趕鬼怪。抓油鍋,即在鍋中加入菜油,讓油溫達到能煎好豆腐塊的程度,法師將手伸入鍋中將豆腐塊撈出來,自己的雙手沒有被燙傷。下火海,其中下火海的表現方式有多種,常見的有含紅鐵、頂坳、剎鏵、抱壇墩。
1.3 儺面具
銅仁市德江縣被譽為中國儺戲之鄉,其中儺面具在儺戲的表演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儺面具代表著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由此可知儺面具的制作質量直接與一堂儺戲的表演水平有重要的聯系。而儺雕刻師則是這一聯系的紐帶。在銅仁德江縣有這樣一位從事儺面具雕刻的儺法師,他就是德江縣楓香溪鎮的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王國華。他傳承了祖上流傳下來的技藝,用自己的雙手將這門技藝延續下來。他從事儺戲法師和儺面具雕刻有40多個年頭。儺面具的雕刻成型,工序煩瑣。其中最耗費時間的就是對儺面具神態的把握,光是用的工具銼刀就有20多種。在雕刻的工序中,需要先用大銼將木料的多余部分去掉,然后再用小銼刀進行細雕。雕出一個面具的成品,從頭開始要經過1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對人眼力和技藝的考驗。對于雕刻好的儺面具,還要進行上色,這可以使面具的人物形象特征更突出。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性格來選擇刻畫人物的顏料。儺面具除了可以在表演中扮演人物,還能夠掛在住宅的房中或者大門上,用來驅趕妖魔鬼怪。在儺面具中最具特色的代表面具有唐氏太婆(神職)、仙鋒小姐(勾愿和催愿)、甘生八郎(還愿領牲)、歪嘴秦童(小丑)、開路將軍(開路神)、勾簿判官(判官)、和尚、開山莽將(將領)、土地等人物面具[2]。單從面具的人物形象和職能就可以感受到儺戲的藝術價值。儺面具還起到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情感表達是儺戲舞蹈中動態表現的手段,以面具的形態來固化人物的形象和歷史背景。儺面具展現的情感是儺戲的原動力,是表演中人物信息的驅動力,一看面具的神態特征就可以預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社會評價。受眾以直接的視覺感官就可清晰明了地判斷人物的地位。
1.4 儺戲法師
儺戲法師,也稱為掌法師,是儺戲中的靈魂人物,在儺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通過儀式,化身能夠與鬼神交流的使者。人們的意愿通過儺法師向神靈傳遞,神靈的旨意也通過儺法師來向人們傳達。儺法師在二者之間扮演了信使的作用。正如前文筆者小時候的印象中,村里老人生病,就會以為是妖邪在作怪,此時會找儺法師來進行沖儺,以驅除依附于人身上的妖邪。儺法師有特定的服飾、特定的咒語。這些正是儺法師信使身份的象征。儺法師通過自己強大的法力可以驅趕附著在人身上的妖邪之氣。沖儺就是這樣一種活動,主人請儺法師將主動找上門來的妖邪驅走。筆者小時候曾聽過一個說法,在農村去沖儺人家看完儺戲之后,回家的時候不能說出“回家”“走了”這樣的詞語,因為妖邪聽到這樣的詞語會跟著人回家,然后被妖邪附體。
2 銅仁地區儺文化保護現狀
2.1 儺文化博物館的建立
銅仁儺文化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整合了研究、表演、收藏、展覽的一體式儺文化主題的博物館,在2014年更名為貴州儺文化博物館。里面陳列的藏品豐富,包括儺法器、儺面具、儺道具。該儺文化博物館原在銅仁的東山寺,銅仁市政府為了對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2010年投資興建了新的館舍,這是對儺文化的認可和保護。館藏文物從不同的視角還原了貴州儺文化的原貌,是研究儺文化不可多得的寶地。貴州儺文化博物館的建立,為我國戲劇學、舞蹈學、宗教學、音樂學、美術學等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證材料。同時館內還有專門的表演樂隊,為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讓人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儺戲。
2.2 學者研究現狀
我國著名儺文化研究專家曲六乙在他的著作中曾經比較系統地描述了儺文化的特點,包括儺文化的起源和分布、歷史傳承以及分布各地的儺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貴州省內,儺文化的研究引起了貴州民族研究所的注意,研究所成員庹修明在《中國儺文化論述》中系統地研究了貴州的儺戲[3]。目前,對于儺文化的研究比較權威的專家就是上述兩位學者。在中國知網中,以儺文化的研究為主題搜索相關的文獻,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當下許多地方學校的老師同學也開始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產生了興趣,產生了很多文獻成果,這為儺文化的研究保護提供了更多的理論指引。這是一種趨勢,也是我國對非物質文化傳承的保護效果的體現。
3 儺文化保護面臨的困境
3.1 傳承人認定和保護的困境
如大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要面臨的問題一樣,過度依賴行政手段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不可取的。在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過程中,基于非物質文化活動在當地的影響力,會有很多擁有該項技藝的人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很深的造詣。單純依賴對傳承人的保護,政府通過資金補貼和對傳承人的認定,不能很好地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4]。對于有限數量傳承人的保護,必然會導致其他沒有被行政機關認定為傳承人的人員放棄對該技藝的堅持,使得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效果減弱,甚至走向無人可傳的境地。
3.2 新時代受眾的轉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文化活動大大豐富。古老的傳統文化在這樣的時代很難擁有自己的市場。現代年輕人對一些傳統文化沒有充分的認識,不了解文化的起源、發展歷程,就很難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面臨著這樣的市場化和時代化的難題[5]。必須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年輕一代面前的吸引力,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儺文化。而時代化就是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迸發新的活力,與新時代的產業相結合,帶動新的發展。
3.3 非遺保護機制欠缺
正如上文所說,對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認定是一種固化的形態,一旦認定的傳承人無法找到下一代的接班人,傳承計劃就會以失敗告終。而其他從事此方面技藝的藝人早已退出表演的舞臺。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度缺乏一個動態的評價體系,如今的保護只是靜態層面的保護。要發揮好制度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就應該意識到此問題,建立動態的保護機制。
4 探究法治思維方式對儺文化保護的啟發
第一,在構建儺文化保護機制層面,對于儺文化的保護必須要建立好傳承人認定、行政資助的標準體系,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立法,加強配套制度的建設,完善處罰程序,強化對傳承人和非遺名錄的認定,確保公眾參與。讓公眾對傳承人的認定程序、評價體系提出意見,指出問題方向。構建系統完備、運行高效的非遺保護機制。
第二,在涉及非遺保護糾紛的案件中,要加大對危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對相關案件的審理,發揮好司法的引領作用,讓人們看到法院審理案件的指向作用,提高人民群眾對相關活動的理解認識程度,讓法院的裁判做到為人民所理解,成為理論的指引和行動的指南。同時也反作用于法律的功能性作用。在具體的情況下,發揮司法的指引、評價、教育功能。法院及時處理,做到定紛止爭。
第三,在法治宣傳和法律普及活動中,可以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在甘生趕考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許多關于考試的法制宣傳內容,讓人們對儺戲中的一些優秀的藝術成分有更充分的認識和感受,在普及儺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在當地的中小學開展儺文化藝術進校園的活動,舉辦儺剪紙、儺面具畫、儺戲書法等活動,來增加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體驗。組織基層開展對儺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知識競賽。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5 結語
銅仁市儺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也是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一個側影。銅仁儺文化的歷史底蘊和豐富多彩遠不止本文描述的這些,對于儺文化的了解越是深刻,越是會被其獨特的魅力征服。在當今世界法制十分完善、科技水平極高的背景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手段多種多樣,本文中探索的方式只是遼闊疆域里的一條小徑。如果銅仁儺文化能有一個完善的發展計劃,必將使這個黔東門戶的藝術散發出讓人驚艷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劉敏.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工作——以德江儺堂戲為例[J].北京檔案,2013(6):38-39.
[2] 楊嘉銘.貴州省德江縣儺堂戲及其面具文化考察報告(下)[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4):29-38.
[3] 庹修明.道教文化與中國儺文化資源之現代開發[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7-12.
[4] 黃玉燁,錢靜.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制度的困境與出路[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03):51-57.
[5] 潘天怡.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路徑探索[J].中國藝術時空,2019(02):24-27.
作者簡介:吳剛(1995—),男,貴州銅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