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珉

摘 要: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是福建旅游的重要名片之一,塑造有區域影響力的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對于寧德市全域旅游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章在闡述旅游品牌塑造對全域旅游開發的推動作用的基礎上,理順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體系框架,總結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在品牌塑造與全域旅游開發中的做法,并提出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品牌塑造;全域旅游;旅游開發;旅游品牌;寧德世界地質公園
一、旅游品牌塑造在全域
旅游開發中的作用
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是促進區域旅游產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是指“以抓點為特征的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向區域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加速轉變,旅游業與農業、林業、水利、工業、科技、文化、體育、健康醫療等產業深度融合”。
全域旅游目的地是指,全域范圍內一切可資利用的旅游吸引物都被開發形成吸引旅游者的吸引節點、旅游整體形象突出、旅游設施服務完備、旅游業態豐富多樣、能吸引相當規模的旅游者的綜合性區域空間,是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目的地。
從全域旅游的視角看,通過旅游品牌塑造,可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增強區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更好地滿足全域旅游的競爭和發展需要。
旅游品牌塑造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整體深度參與,既包括政府、居民、投資者、工作人員、游客以及外部社會大眾等文化旅游產業鏈上的利益攸關者,也包括規劃設計、資源開發、主題定位、形象塑造、營銷推廣和運營管理等品牌塑造的各個環節。
二、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塑造
(一)世界地質公園品牌
世界地質公園品牌是我國旅游品牌構成體系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于2002年制定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The Global Geoparks Network,簡稱GGN)項目。該項目從全世界范圍內尋找并吸納具有重要地學意義的地質公園,并鼓勵世界地質公園區域依照完整的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具有國際地質意義的遺產和景觀進行管理。
截至2020年7月,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有41處,居世界首位。
世界地質公園通過不斷提高公眾對地質遺產在歷史時期以及當今社會重要性的認知度,使當地居民對其屬地有強烈的自豪感和區域認同感。在保護地質資源的同時,通過地學旅游業的發展,增加財政收入來源,刺激創新型企業、工作機會以及高質量培訓課程的產生。
世界地質公園謀求區域利益相關者(土地擁有者、社區團體、旅游服務供應商、原住民和當地組織)參與,推動社區合作,發展多元化伙伴關系,以獲得地質遺跡的展示和保護等綜合性發展目標。
世界地質公園發展理念與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極為契合。
(二)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體系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于2010年10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公園位于中國福建省東北部寧德市境內,以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和福安白云山地質遺跡景觀資源為核心,總面積2660平方千米,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山海結合的世界地質公園。
《寧德市“十三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寧德市將以建設“中國著名、世界知名的山海休閑旅游目的地”為總體目標。
通過對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理念的不斷推廣和深化,寧德可依托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以點帶面,以面助點,不斷延伸其內涵及外延,發展出豐富的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體系,在公園不同區域內打造豐富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務業態(圖1)。
三、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參與下的全域旅游開發
寧德市緊密結合世界地質公園品牌塑造,推動全域旅游開發,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發揮特色旅游資源優勢,打造公園專屬節事活動
自2010年以來,連續十年舉辦“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文化旅游節”,全方位展示、推介寧德文旅品牌的優勢、產業空間和營商環境,推動寧德文化旅游產業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舉辦畬族“三月三”歌會、福鼎瑞云畬族村“四月八”歌會、福安穆陽桃花節、全國山地自行車越野邀請賽、福安溪塔“葡萄采摘節”等眾多節事活動,推廣不同季節的、不同品味的特色旅游資源,增加游客黏性。
(二)吸收地質公園品牌合作伙伴,擴大鄉村旅游知名度
通過推廣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理念,不斷吸收地質公園品牌合作伙伴,豐富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體系,盤活全域旅游資源。
1.打造地質公園村,豐富“地質+生態旅游”業態
通過地質公園村的概念,與溪塔村、虎頭村、廉村、赤溪村、浦源村五個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地質公園村各自擁有獨特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及地方特產。公園與地質公園村內的商鋪、酒店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培訓并鼓勵他們向游客推薦和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理念和寧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特色,并利用世界地質公園品牌宣傳各村的特色產業。
2.產業幫扶,全民參與公園品牌建設
扶持鄉村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林下種養、食用菌種植等產業發展,積極引導村民主動參與旅游服務,開辦農家樂、民宿、購物超市,開發白茶、筍干等公園旅游伴手禮,增加山地農業、農家體驗、餐館住宿、旅游產品等多種類型的收入渠道。大力支持鄉村通過“政府+農民合作社+農民”“政府+企業+農民+全域旅游”“旅游+互聯網+傳統產業”等合作方式,打造公園特色農業產業,開發特色文創產品。
(三)緊密結合公園旅游資源,打造研學自然教育品牌
1.挖掘地學旅游內涵,拓展地質科考路線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管委會成立之初,僅下轄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三個A級景區。通過地質遺跡資源調查、景區建設、人員培訓考核、與文旅局合作等方式,新增周寧鯉魚溪、九龍漈景區、福鼎九鯉溪瀑景區地質科考路線,不斷豐富地學旅游內涵。
2.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探索特色研學課程
與大中小學合作,通過環境教育、課程實習、夏令營等活動,引導青少年了解地質公園知識,增強鄉土認知度和歸屬感,從而宣傳地質公園品牌。與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教學和實習基地,探索特色研學課程。
3.緊密依托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平臺,增強對外交流學習,擴大公園影響力
依托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平臺,積極參與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亞太地質公園大會、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學術研討會等區域性或國際性會議,推廣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
與其他世界地質公園締結姊妹公園,互訪互助,吸取其他地質公園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挖掘旅游價值。
連續十年舉辦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增強學術影響力。
四、存在的問題探討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參與的全域旅游開發過程中,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旅游資源之間合作意識、合作深度有待加強
受行政區劃和現行考核機制的影響,各縣(市、區)、各景區、各旅游企業之間相互合作、整體推進的意識不足,在景區開發、線路整合、旅游宣傳等方面各自為政,借助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品牌對全域旅游資源的宣傳及推介不夠。
(二)部門協作配合機制有待理順
旅游發展涉及多行業多部門,部門之間還未形成旅游發展的有效溝通和合作機制,無法時時從旅游市場、游客體驗角度出發,考慮經濟和社會效益。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管委會原隸屬于屬寧德市文旅局,由于機構改革,現已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對于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廣,需要更有效的協調機制。
(三)特色產業和文化元素需進一步融入
公園旅游體驗仍以觀光游為主,特色產業和文化元素有待進一步融合,形成有效的旅游消費產品。
(四)旅游要素配套不足,跨區域調度能力有限
受旅游資源淡旺季分布影響,福鼎、屏南等地旅游旺季接待能力緊張,星級酒店、旅游車輛調配能力有限,旅游配套服務尚需進行有效整合。
(五)地學旅游內涵需進一步挖掘
可通過打造“地學旅游精品線路”“地學旅游商品研發生產基地”“地學文化創意產業園”等,豐富寧德世界地質公園地學旅游產品體系。
參考文獻:
[1]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J].人文地理,2013(3).
[2]張清榮.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區域文化旅游品牌塑造[J].文化旅游,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