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圣潔
〔摘 要〕品牌塑造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舞蹈教育對于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品牌塑造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高校轉型發展語境下舞蹈教育對高校品牌塑造的具體措施包括了提高舞蹈專業教學水平以打造優質的教育品牌、從藝術驅動的角度塑造高校的文化品牌以及通過文藝匯演、挖掘與傳承地方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和帶動地方文化消費塑造高校的社會服務品牌。
〔關鍵詞〕高校轉型發展 舞蹈教育 品牌塑造 社會服務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局性重大戰略措施,該項政策的出臺與實施將有力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更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對經濟社會的全面健康穩定發展產生持續和深遠影響。高校品牌是社會對高等院校辦學的理念、特色、質量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能力與成效的綜合認可程度,是對高校自身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心價值理念。舞蹈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地方高校本科轉型發展中將產生其特有的文化驅動效應,對學校的形象提升與品牌塑造將發揮其獨到的作用。有鑒于此,本文將系統探究舞蹈教育對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文化驅動與品牌塑造功能,以闡釋舞蹈教育在學生專業教學與素質培養、高校公眾形象提升及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對地方高校本科轉型發展中品牌塑造所發揮獨到的促進作用與效應。
一、提高舞蹈專業教學水平 打造優質的教育品牌
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在于重視與提升教學質量,而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的核心是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這是國內外高教領域實施品牌戰略的成功經驗。實踐證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塑造品牌的著力點在于“明確辦學方向、轉換辦學理念、凝練辦學特色、優化辦學模式、保證辦學質量、提高辦學水平”。因此,與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所適應的品牌創優戰略要求相比,學校的舞蹈教育在日常教學過程應樹立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結合地方特色優化辦學模式,培養地方經濟發展急需的優質應用型人才,提高教學水平,從而以質量教學打造教育品牌。提高舞蹈教育的教學水平和質量,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優質學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實施品牌戰略的核心內容。
在傳統的舞蹈教學中,舞蹈專業的教學形式基本上局限于課堂教學,而忽視教學實踐和舞臺實踐,認為如果較多地實施了教學實踐和舞臺實踐,既會影響教學進度,又會加大管理的難度。然而,舞蹈教學在課堂中訓練的內容最終必將走上舞臺、面向大眾。在舞臺上進行教學實踐,不但可以使老師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能增長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所以,必須在既保證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要根據實際需要增加教學實踐和舞臺實踐的內容。
改革舞蹈教學模式,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強化教學實踐和舞臺實踐,以培養高素質的舞蹈專業學生,進而打造優質教育品牌的關鍵在于對學生舞蹈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第一、從創新的角度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思想上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塑造優質教學品牌的重要意義。第二、以學生為導向的能動式課堂教學,要充分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展示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在自由隨心的舞蹈中體會創新的樂趣。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察能力,舞蹈創新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動作,需要積累一定的舞蹈動作,觀摩和欣賞舞蹈作品,并以此為創新的前提條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對培養學生的舞蹈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四、舞蹈藝術的理論教育與創作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參加各種舞蹈專業賽事培育學生的競爭意識,開拓學生的舞蹈專業視野,加深其對舞蹈藝術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實現舞蹈教育、舞蹈作品創作與人才培養三者之間的和諧發展。第五、從提高學生就業率的考慮出發,亟需通過不定期的教育見習實習,加強學生組織工作能力、舞蹈創編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社會需求的距離,調整所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對高校舞蹈學專業起到一種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1]
二、舞蹈教育對高校文化品牌塑造的藝術驅動
大學文化作為高等院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所凝練而成的歷史底蘊、創新思維和價值取向,其本質是一個由精神、制度、物質以及行為等層面上的文化因子組合而成的復雜動態系統,是一種兼具著高度的內部凝聚力和強勁的外部擴張力的無形資源。大學文化內在形式是一種文化氛圍,是使這個系統保持活力的最佳催化劑,并借助于高校的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活動外化為高校的品牌。大學文化作為一種思維范式和理解模式,從整體的維度對大學功能進行思考并從文化變遷的視角來理解大學所進行的變革。[2]因此,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塑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就是不斷夯實自身的文化根基,發展自身的文化特色,從而壯大自身的文化競爭力。
同時,大學文化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透過其整體性的準則來影響與規范其機制內的所有個體或群體。[3]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本質就是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優質人才,這就要求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以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校園舞蹈教育作為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對于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強健其體魄以及增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4]舞蹈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能更好地展現高校舞蹈學專業學生個性特長,對此必須及時發現和高度重視,因人而異發揮特長,通過鼓勵和引導,促進健康發展。促進大學生的個性發展是高教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創新型舞蹈音樂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 [5]
要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文藝驅動效應,就必須全方位發掘和提煉舞蹈教育的創新性和多樣性,以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增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從而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藝術內涵。這就需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大舞蹈藝術教育參與的力度,并將舞蹈藝術教育的成果融入高校各級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之中,并通過舞蹈專業學生的專場匯演及大學生藝術團的巡回展演等形式使高雅的校園舞蹈藝術走出象牙塔,面向社會,將大學生的舞蹈藝術表演融入地方乃至與全國文化匯展,使得廣大觀眾在校園文化藝術表演中接受舞蹈藝術的熏陶,從中領悟舞蹈藝術的魅力,通過舞蹈教育的文藝驅動塑造高校的文化品牌,從而提高學校整體品牌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三、舞蹈教育對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品牌塑造
西方教育學家指出,高校設置的課程、研究課題、專業課程計劃以及非教學活動甚至包括高校自身,都是以服務社會為目的的。高校通過教學與研究活動來創造、存儲和傳播知識,并希望貢獻和運用這些知識來為社會服務,而高校服務社會中最主要的內容的就是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6]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說,根據實際需要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是舞蹈教育塑造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品牌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服務社會的具體路徑包括了以文藝匯演貼近與服務社會、對地方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的挖掘和參與地方文化市場等三個方面。
第一、高校舞蹈教育應以文藝匯演等形式貼近與服務社會。
作為舞蹈專業的學生,社會服務的途徑是非常廣泛的。高校的舞蹈教學應通過文藝匯演的形式貼近社會、服務社會,并將此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環節,選派學生組成藝術團文藝開展深入部隊慰問演出、鄉村助力行、社區文化展演行一系列文藝表演活動,為部隊、敬老院、社區等群體進行慰問演出和文藝巡演。在社會服務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在付出辛勤勞動后,得到觀眾的肯定和認可,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實現了自我價值。一個好的舞蹈作品必然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在無形中塑造了學校良好的品牌。所以說以培養高質量的學生為中心,全面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是塑造高校品牌的必由之路。
第二、高校舞蹈教育對地方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的挖掘與傳承
地方本科院校舞蹈院系教師作為本地區高校的教育與科研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到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的實踐工作和理論研究中。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創新不能單憑民間傳承和地方政府的扶持,還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和當地高校的高素質人才資源相結合,從文化傳承到理論研究、再到其文化功能多元發展與創新;依托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為平臺,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掌握舞蹈技術技巧;在掌握傳統形式基礎上進行創新,向高品質的舞臺作品轉化,從而使本地區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做到當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7] 地方高校應利用人才資源優勢服務于本地區舞蹈文化的發展和建設,深度挖掘優質的地域文化資源,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本地區舞蹈文化遺產,提升其審美度和時代性,打造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所需的地方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將民俗性的民間舞蹈表演轉化為舞臺化的優質作品,多元化地呈現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
第三、高校舞蹈教育參與并帶動地方文化消費
文化市場中舞蹈指的是在文化市場中以舞蹈作為主要手段,以獲取經濟效益為目的的歌舞類型,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以特色文化為主調,以民族歌舞為手段的旅游商業演藝成為地方景區核心競爭的決定因素,它們以創意與高科技、多元文化與低能耗的產業優勢,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8]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參與地方文化消費市場并與之密切結合,創造與帶動地方文化藝術消費成為塑造高校社會服務品牌的有效途徑。
高校舞蹈教育參與并帶動地方文化消費的有效措施,在于組建地方舞蹈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從本地區文化市場的實際出發,將市場的文化需求與高校在文化資源開發領域的學術目標進行有機結合;以地區舞蹈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項目為建設平臺,發揮團隊的綜合優勢。從地方舞蹈文化資源的收集、內在特質的挖掘、傳承及保護機制的研究等方面對地區舞蹈文化進行立體式的研究,形成獨具特色的舞蹈文化作品,并將其投放到文化消費市場,從而與地區文化產業對接,通過凝練著優異文化內涵的好作品激活與促進本地區舞蹈文化資源向舞蹈文化產品和社會服務轉化,帶動地區舞蹈文化消費潮流。
結語
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與發展的具體實踐充分展現出大學變革的必由之路。具體而言就是學校完成專升本的轉型并由此實現在辦學層次上的飛躍性提升,從而完成第一步變革;當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成功的基礎上向應用型本科院校邁進的同時,也就進入了內涵式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學校的辦學特色應明確定位為:從精英教育背景下的學術研究型教育向應用技術型教育的轉軌,從而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提升。舞蹈教育在學生專業教學與素質培養、高校藝術形象與品牌塑造及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等領域對于高校本科轉型發展均能發揮獨到的促進作用與連帶效應。因此,如何在高校轉型發展的語境下充分發揮舞蹈教育的教學與服務社會等功能,推動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順利進行,實現學校內涵式的可持續發展,完成學校的品牌塑造,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戰略性的問題,值得去深入地思考。
(責任編輯:黃曉利)
參考文獻:
[1]李蕾,徐曼.大學生舞蹈比賽作品創作與訓練的和諧性[J].舞蹈,2010(12):57.
[2]Peterson M.W.,& pencer, M.G. Understanding academic culture and climate[A].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7(4), 1990:3-18.
[3]Wisniewski,R. The scholarly ethos in schools of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5(5),1984,pp.2-8.
[4]齊峰.校園舞蹈文化建設的功能與作用[J].舞蹈,2010(351):61.
[5]譚順來.乘“荷花”秀色 品校園舞蹈-高師校園舞蹈文化建設的思考[J].舞蹈,2010,347:55.
[6]James J.Duderstad, A University for 21st Centur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2000,p.132.
[7]徐榮.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傳承發展“非遺”舞蹈文化:以遼南金州龍舞為例[J].舞蹈,2013(385):57.
[8]許鈺民.文化消費語境下的舞蹈思考[J].舞蹈,2013(3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