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雙
摘 要:初中科學課程的是一門綜合性的理論課程。對學生而言,中學教育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科學實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塑造其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對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的程度來說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敘述了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的必要性,教學課堂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進對策。
關鍵詞:初中科學;有效課堂;有效構建
如今,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蓬勃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日益突出,社會發展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及勤于動手的習慣。由于初中科學課程的內容是一門綜合性和理論性課程的內容,因此有必要正確地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要根據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互動和溝通。構建起與科學的橋梁。
一、初中科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性
21世紀是科學技術進步全面發展的時期,科學技術也將成為巨大的社會網,科學已日益規模化和社會化。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我們與科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提高科學知識涵養變得越來越重要。當今的教育改革已經漸漸適應了高科技浪潮。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努力提高素質教育。在中學,科學課程教學內容的總體目標是:增強學生的科學涵養,塑造學生的基礎科學實驗動手能力,正確引導學生培養科學技術知識和專業技能、感受、心態和價值觀。課堂教學中科學課程的內容制定了更高的規定,更加注重實踐活動。科學知識的學習和訓練不僅是教師的單方面付出,更不能只是注重對課本的學習、記憶和理解。有效地將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而且有利于廣泛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合理提高學生科學的素養,并掌握生活實踐中的科學知識。讓科學真正進入日常生活。中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激發科學興趣的關鍵時期。因此,在中學環節中應注重有效的科研課堂教學,為學生今后在科學領域的學習和培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國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奠定了人才基礎。
二、當前初中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效果,這使得當前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各種問題。如果不能根據合理的對策及時加以改正,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建立阻礙影響課堂有效性提高的因素。這種阻礙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在解釋知識要點時,教師未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合理,有目的的教學。通常都是比較枯燥的理論知識,完成指定的教學目標。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阻擋了整體的發展趨勢。其次,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無論是科學課程還是其他課程,都是基于老師的敘述開展。學生只需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并認真做好筆跡。但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這種以教學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時代對優秀人才需求。在這種教學方法下,課堂氣氛通常比較低,無法積極進行課堂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提升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措施
簡而言之,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對策,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因此,為了提高初中理科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1.重視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完善教學體系
科學不同于語文課程,數學課程,英語課程和其他類型的課程。如果在科學教學課堂上,只有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教師團隊的發展。也不利于達到課堂教學目的,提高課堂有效性。科學課程的內容和自身的實踐活動是非常全面的。課程的性質決定了科學教學應該是開放的,并且比較有包容性的。開放式課堂教學向學生展示了多種教學資源,并增加了整個學習過程的樂趣。更有利于學生科學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追求課堂教學空間和時間的開放,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脫離課本,追求開放性教育資源,課程目標及作業考核標準。例如,當教師在教“常見的植物”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大自然,收集樹木樣本并進行觀察和學習,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總結樹木的特征,并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基本理論知識。也可以設置開放性問題,例如“一棵樹的根被剝奪,這棵樹能否生存?”引導學生正確思考。
2.豐富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科學興致
一直以來,學生都在課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任何教學方法的實施都需要有學生的參與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但是在初中科學教學中,依然有少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片面追求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作用,致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受到很大的抑制,很難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其不僅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 動力,還妨礙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為此,在組織開展初中科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應該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革新和發展,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而實現對學生科學意識的滲透和科學素養的提升。
3.通過實驗提交教學有效性
初中科學是一門比較注重實驗的學科,但是因為有不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實驗教學的重視,導致很多學生在實驗課堂中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不足,為此,對初中科學這門課程缺乏學習的興致和動力,尤其是當前初中科學實驗活動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乏參與實驗的興致和動力,進而導致教學實驗活動的 開展完全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果這些問題不能 及時地解決,就必定會影響初中科學實驗活動開展的成效。為此,在組織開展初中科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去主動地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究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歷程,進而理解科學知識的內涵以及科學家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付出的心血。 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初要為學生設立有效的學習目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教授《觀察蚯蚓》試驗時,可以讓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親自觀察蚯蚓的一些外在特征,小組內討論并派代表總結發言,然后慢慢引導他們深入探究,讓學生們自己發現蚯蚓外在特征的一些作用,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的更加透徹,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4.巧用信息技術,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
課堂是培育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場地, 也是對學生探究本領和邏輯推理能力養成的重要場所,而初中階段又是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最佳時期,足見初中科學教學的重要性。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發展,初中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也越來越普遍,就目前來看,傳統的講授型、填鴨式教學依舊常在。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因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能 力不同,而害怕學生回答錯誤后耽誤教學進程;二是學生已經習慣了由教師講,自己負責記的學習方法, 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為此,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認準信息化技術的功能,結合教學目標,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條件,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通過在實際教學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使其能快速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如在教授《地球的自傳》是,可以利用多媒體發放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到地球是如何自傳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在素質教育發展背景下,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程改革的關鍵一 環,教師要在對教學內容熟練掌握的基礎上,提升課堂知識含量,通過豐富 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來展現科學的魅力,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堅持發揮學生主體性,帶領學生真正走進科學,愛上科學。
參考文獻:
[1]竺張定.核心素養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融入分析[J].華夏教師,2019(02):81-82.
[2]陳伶俐.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科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3]樓麗霞,朱文娟,陳國財,施巧娟. 基于智慧課堂的初中科學核心素養的養成研究[C]. .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三卷).:十三五規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1302-1307.
(鰲江鎮墨城中心學校? 浙江 溫州 3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