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
摘 要:鄉村旅游在優化農村地區經濟結構、促進文化傳承、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潼南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對潼南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對改善潼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積極意義。研究表明潼南存在鄉村旅游業態創新度低、“旅游+農業”模式淡旺季差異顯著、文旅融合獨創性不高、發展聯動性不足、智慧化建設處在低級水平、旅游扶貧模式粗放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全域旅游下分區聯動發展鄉村旅游、加大客源市場開發、徹底進行旅游扶貧、加強智慧化建設增強旅游發展活力。
關鍵詞:鄉村旅游;優化;對策研究
我國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則始于20世紀90 年代初期,鄉村旅游在優化農村地區經濟結構、促進文化傳承、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人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潼南旅游資源豐厚,大力發展潼南地區鄉村旅游,以改善鄉村環境為基礎,以培育旅游產業為重點,全面貫徹落實市第五次黨代會和區委、區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加快潼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精神,做大做強做活旅游產業,為促進潼南經濟發展具體理論和現實意義,為渝西地區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是重慶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對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益,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改善潼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積極意義。
一、相關理論概述
1.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是指鄉村獨特的風士人情和未經開發的天然景觀,以異于城市化的鄉土文化為基礎,整合農村的自然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還原樸素的本色生態旅游,著重表現農村自然樸素而又親近自然的新旅游模式。
2.旅游扶貧
旅游扶貧就是指在一些貧困但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當地農民擺脫貧困,走向脫貧致富的經濟發展道路,且保障當地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和諧發展。與交通扶貧、教育扶貧、項目扶貧相比,旅游扶貧投入小、帶動性強、返貧率低、覆蓋面廣,而且容易形成良性循環,帶動食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3.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概念來源于“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又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具體實踐。智慧旅游的定義,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釋。綜合各種觀點,本文對智慧旅游的定義如下:智慧旅游一直以來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將人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信總技術綜合運用到旅游六要素中(食、住、行、游、購、娛),使其貫穿智慧旅游建設過程,最終呈現出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營銷。
4.全域旅游
全城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全域旅游是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 展理念和模式。
二、潼南鄉村旅游概況
1.地理環境概況
(1)區位。漁南區隸屬重慶市,位于重慶西北部,據重慶94公里,距成都196公里,地處渝蓉地區直線經濟走廊;東鄰合川區、銅梁區,南接大足區,西連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北與四川省遂寧市遂溪縣、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相鄰,與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相望。
(2)地形與氣候。潼南屬盆地淺丘地貌,地勢平坦,海拔高度300-450米,屬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宜耕。
(3)交通。“十三五”期間,潼南將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推進“三高三鐵一江一機場”對外加大交通網絡建設,基本建成“五縱七橫多聯線”區內干線公路網,實現20分鐘上高速、30分鐘鎮際、1小周邊城市。
2.鄉村旅游資源
潼南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有楊閻公舊居、陵園和楊尚昆舊居、陵園等“紅色”旅游資源;有體現世界第一室內金佛等“金色”旅游;有陳摶故里最美花海、桂林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人工運河、東升茶山、菜花節、蔬菜博覽會、玫瑰節等“綠色”旅游。白然景觀、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形成“金佛、古鎮、菜都、花海”為主要景區的“紅色、金色、綠色”三色旅游品牌。
3.潼南鄉村旅游客源市場現狀
通過調查,游客選擇的主要出行方式為白駕游、旅行社、高鐵及長途汽車游。出游人群有青少年,中年,老年。主要客源地為重慶地區城區、成都及四川其他周邊城區,國際游客及省外游客數量較少。
根據潼南網最新數據,2019年潼南旅游市場保持穩定,接待游客628萬人次、增長14%;旅游綜合收入31.8億元,增長19%,接待美國、俄羅斯等外四組團游客195人,同比增長126%。相比潼南周邊區域,潼南國際接待人數近年雖有所上升但其所占比重仍然偏低,旅游接待人數雖增高,但在整個渝西片區中旅游接待人數最低,這反映出潼南區鄉村旅游客源市場開發不足,潼南區較其他地區旅游競爭力低,其旅游發展仍然面臨巨大挑戰。
4.潼南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現階段,潼南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主要以“旅游+”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因地制宜,以“六養勝地”為品牌,結合生態條件打造特色農業企業和家庭農場和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基地,延長產業鏈推動農旅融合;此外,在旅游取得經濟效益助農增收的同時,潼南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紅色、綠色、佛教文化,促進各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推動文旅融合,2018年2月,重慶·潼南鄉村旅游系列節會中,科沃斯公共服務機器人作為特邀嘉賓參與了本次活動,同時在某些地方開始引用VR、AR技術,這標志者潼南旅游業開始引入智能系統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
三、潼南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鄉村旅游業態創新度低
(1)組織形態單一。潼南組織形態主要以農家樂、家庭旅館、中低檔酒店、旅行社等,并且主要的酒店主要集中于潼南區內梓潼街道、桂林街道,旅游景區所在地如雙江、崇龕等地并無中低端或連鎖酒店,更沒有高端星級酒店,景區周圍有少量星級農家樂。貧困村旅游開發更只是單純的照搬模仿,農家樂同質化嚴重,經營形式單一,競爭激烈;家庭旅館,餐飲住宿條件不佳;旅游資源優勢不明顯的貧困村發展相對滯后。
(2)產品形態創新度低。旅游產品形主要集中于自助游、跟團游、賞花游、康養游、農業游、節慶游等,旅游產品僅停留在表面觀光的形式,產品、文化、游客互動性不足。旅游產品體驗性不足,旅游產品單一、觀光性旅游較多使得游客再次旅游意愿降低。
(3)旅游經營形態單一。潼南旅游宣傳營銷模式步入常態,并首次在中央電視臺進行播報,經營傳播仍然處在傳統方式上,沒有結合具體的智慧化手段;其旅游經營主要是景區(線上或線下購買)以及旅行社經營為主,經營形式單一,企業聯合經營缺乏。
2.“旅游+農業”模式淡旺季差異顯著
潼南區鄉村旅游發展以旅游與農業融合的形式打造觀光農業示范基地,打造特色農業企業及家庭牧場,并延長產業鏈,近年推出多種農業觀光節,但這也使旅游季節性明顯,淡旺季差異顯著,再加上潼南的各種觀光節相較于其他旅游較為成熟地區的觀光節品牌影響力不足,使得潼南即使在旺季旅游接待人數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旅游與農業融合樓式仍需升級。
3.文旅融合獨創性不高
潼南有“紅色”、“金色”、“綠色”三色文化。在鄉村旅游開發中一方面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傳承和保護三色文化,但其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導致旅游開發僅僅停留在簡單開發模傷上,如歷史文化古鎮雙江古鎮中的旅游開發中除了景區建筑表現為顯著清朝建筑外,對于其文化內涵的挖掘不足,商鋪經營也僅表現出般古鎮的特質,同質化嚴重,整個景區內旅游產品的開發相較單-,缺乏游客與文化的碰撞,游客僅僅只是在景區走馬觀花,導致雙江古鎮旅游缺乏獨特性,旅游吸引力低。
4.鄉村旅游發展的聯動性不足
潼南區旅游資源多且分布較廣,潼南旅游逐步打造以點帶面,帶動景區周邊的特色農家文化游,但潼南旅游品牌的打造更加注重于“雙江古鎮”、“重慶潼南農業旅游度假區”、“楊閻公故里”、“潼南大佛寺景區”、“陳摶故里·崇龕花海景區”等旅游資源優勢相對明顯的地區,各項政策及社會扶持也都向這幾個地區傾斜,對于那些旅游資源優勢尚不明顯的景區周邊地區或者那些距離景區較遠的地區的旅游開發僅僅停留在興辦農家樂或模仿打造農業園區等層次,未形成相應的旅游特色,導致潼南處處搞旅游,處處冷旅游,仍然不能形成整體聯動發展的態勢,貧困層次也更加分明。
5.鄉村旅游的智慧化建設處在低級水平
潼南區智慧旅游的發展不僅僅是指新興信息技術的具體運用,還要更加注重智慧管理(包括管理層面的智慧管理,也包括景區與景區之間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和智慧營銷。如現階段潼南區未形成旅游開發管理層良好的信息管理平臺,潼南旅游局門戶網站沒有雙語門戶,相關旅游線路及旅游特色介紹不夠完整等,更不用說政府應急救援系統的建立;另一方面景區內部也未有相關流量監控室及客流量即時播報系統、電子門票或自助售票系統、甚至景區相關APP和無線網絡的覆蓋建設也術形成;對于景區的營銷方式也僅停留在傳統的營銷方式上,雖結合普通互聯網傳播,但是對于游客智能體驗中心方式營銷和利用人工智能方式營銷的方法并沒有得到推廣。因此,旅游潼南區鄉村旅游智慧化建設仍然整體處于初級階段。
四、推動潼南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1.創新旅游業態
積極創新旅游組織形態,在景區內包裝打造中高端農家樂或酒店、民宿,同時對旅行社進行規范,對自身村鎮品牌文化進行進一步延伸拓展,打造獨具鄉村魅力的組織形態;加強旅游與文化融合創新發展,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小鎮,增強旅游產品與文化、游客的碰撞交匯,建立游客虛擬體驗游;創新新旅游經營形態新產品形式。
2.推進鄉村旅游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潼南車站、碼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旅游購物店、主要鄉村旅游點等旅游區域及重點旅游線路的無線網絡、4G/5G等基礎設施的覆蓋,保障“旅游+互聯網”基礎條件。實現潼南區內3A級旅游景區和中高端賓館無線網絡全覆。
3.推動智慧旅游鄉村建設
運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的管理、服務、營銷水平。積極支持社會資本和企業發展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推動更多優質農副土特產品實現電子商務平臺交易,帶動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支持潼南有條件的地方通過鄉村旅游APP,微信等網絡新媒體手段宣傳推廣鄉村旅游特色產品。支持有條件的貧困村發展成為智慧旅游示范村或者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鼓勵各地建設集旅游咨詢、展示、預訂、交易于體的智慧旅游鄉村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王宏禹、李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30(2):71-74
[2]黃凌云、李占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9(1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