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凌
摘 要:藝術品有價,但是藝術審美價值幾何?拍賣行會告訴你。梵高的《自畫像》拍賣價為7510萬美元,“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以2.8億人民幣成交,《蒙娜麗莎》1920年時已經價值34.5億美元,現在保守估值已突破百億。價值不足百元的《唐詩三百首》和《春江花月夜》帶給我們的思緒及感慨,引發我們無法言說又無限珍視的情感,是再多金錢也無法衡量的。文章從內心、思維分析了不能以金錢為藝術的坐標,藝術的審美價值在于它自身豐富的內涵。
關鍵詞:藝術;審美;價值
藝術審美價值幾何?拍賣行會告訴你。梵高的《自畫像》拍賣價為7510萬美元,“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以2.8億人民幣成交,《蒙娜麗莎》1920年時已經價值34.5億美元,現在保守估值已突破百億。但我們隱約感覺哪里不對,因為即使花費數百億乃至上千億元,也無法再現《蒙娜麗莎》、《明成化雞缸杯》以及梵高《自畫像》的精妙魅力;《唐詩三百首》曾帶給我們的思緒萬千,《春江花月夜》引發我們的無限感慨。以上兩者的價值甚至不足百元,但我們無法言說又無限珍視的情感,卻是再多金錢也無法衡量的。所以金錢為藝術描繪的坐標,既不精確更不客觀,因為藝術的審美價值無需外界刻意投射,藝術的審美價值在于它自身豐富的內涵。
一、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波德萊爾,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詩人,象征派詩歌的先驅。對于藝術的審美價值問題,波德萊爾曾這樣闡述:“藝術的價值,在于反映當下時代的道德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潮流,并最終反映于未來。”波德萊爾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的藝術實踐使然。《惡之花》,波德萊爾最知名的作品。從題材上看,《惡之花》歌頌醇酒、美人,強調官能陶醉,似乎詩人憤世嫉俗,對現實生活厭倦至極。但實質上,《惡之花》是波德萊爾對現實生活不滿,對真善美的迫切呼喚。正如詩中所述:我早已深刻保存,愛的形姿和愛的神髓。《惡之花》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促使象征派詩歌誕生,受其影響的不只是詩人、小說家,還有高更、梵高等等熠熠生輝的繪畫巨擘。于是《惡之花》超越了波德萊爾當下的語境,直接作用于時代和未來的維度,它成為引發人類最深切情感的火焰,它是藝術價值極為貼切的詮釋。畢加索的故事,則更具說服力。《格爾尼卡》,是他1937年的作品,靈感來自同年德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暴行。作品一經公布,便引起巨大的反響,一方面是西班牙人民感同身受的深切觸動,一方面則是德國納粹歇斯底里的封禁展出活動。
2003年,當美國在安理會上宣布將要用武力干涉伊拉克的時候,這副畫的復制品就掛在會場的墻上。于是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立刻讓人用幕布遮蓋起了這幅畫,即使沒人刻意去提醒他。為何《格爾尼卡》具備如此之大的魅力和威力,歷經66年依然神采奕奕?因為畫面中尖叫的女人、燃燒的房子、驚恐的馬匹是對戰爭最有力的控訴,它超越了當時審美的語境限制,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價值觀。正如當代藝術家西蒙·沙馬所說:“藝術的價值,不僅在于當代的審美觀念,更在于思考未來的價值所在,即可貴的人性。”這也正是藝術審美的意義所在:藝術的審美會讓我們成為一個善于思索的人,一個更好的人。
二、啟迪多元思維
然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得藝術的魅力開始縮減,人們開始沉迷于互聯網特有的復制、拼接、戲仿的文化之中,無論是藝術的價值還是意義,都逐步陷入了虛無。虛無的氛圍,致使藝術家們挫敗感急劇提升,一方面有的藝術家心灰意冷,將藝術隱藏于“少數人群”的受眾面之后,開始為了藝術而藝術。比如古典音樂,其實一直有著廣泛的大眾的基礎,但這個基礎沒有成功抵御互聯網文化的風行,它又重新步入“貴族化”的軌道。正如我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王建感慨的那樣:古典音樂原本就是屬于大眾的哲思,但它現在正在遠離大眾,成了孤芳自賞的藝術。另一方面有的藝術家開始迎合互聯網,拋棄了思考和探索,投靠了吸睛和流量。于是所謂的“針頭射墨書法”以及“后現代行為藝術”開始大行其道,它們雖然都宣稱是當代藝術代言人,但似乎都是流量變現的奴隸。兩種藝術趨勢的合力,使得真正藝術的地位岌岌可危,尷尬萬分。于是大眾不再對真正的藝術心生向往,甚至認為藝術是裝點門面,可有可無的東西。比如流行的審美趨勢,是以怪誕、感官刺激取勝,你要真正演奏一首作品根本獲得不了幾個點擊,除非將自己打扮得性感可愛,外加行為瘋癲、或者口出狂言才行。這樣的“作品”大行其道,已到了避無可避的地步,審美越發朝著眼球與腰部以下發展,藝術不是成了獻媚的手段,就是成為發泄情緒的工具。這種嚴峻的情形,正如哲學家鮑德里亞當初的擔憂:我們生活在一個廣告、媒介、復制和仿造出來的人工世界之中,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是處于一個巨大的迪士尼樂園里。就連可貴的藝術,都無不參雜著商業用意主導的圖像和訊息,藝術正在死去,生活正在成為“楚門的世界”。所以重新強調藝術的價值和意義,這不僅關系到我們個體精神生活健康與否,更是時代能否進步的要求所決定。藝術是我們人類獨一無二、引以為傲的活動,藝術審美的價值,也是我們人類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3:2-3
[2]李? 芳.淺談中國當代刺繡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7(2):932-935.
[3]郝三平.平面構成[J].,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9):24-25
[4]劉? 樂.汲古創新傳承精神——中國傳統造型元素在現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輕工業學院,2008,5
[5]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4:7-248.
[6]johnFernieChristophermooreAlexander LawrieAlanhallsworth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high fashion brand: the case of central London]. JOURNAL OFPRODUCT& BRAND MANAGEMENT, 1997, 6(3): 15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