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玲
摘? ?要: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有限,因此極其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會有壓抑、孤獨、暴躁等異常情緒,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中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心理存在偏差等。因此,學校應當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本文主要圍繞當代中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展開分析。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措施
根據近幾年的調查結果表明,社會各個部門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我國存在心理障礙的中學生的數量也逐年增加。中學心理健康教學一直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們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新時代課程改革標準下,為了幫助中學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需要學校領導以及各個教師共同思考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措施。各個中學應當積極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促使學生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在學習中形成熱愛學習的良好習慣;在社會中,樂于助人。
1.當代中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
1.1孤獨感和抑郁情緒較重
大部分中學生在家中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可以陪自己玩耍的伙伴。并且,中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基本上沒有可以供自己娛樂的時間。此外,假期時間也會被家長安排的各種補課班排滿,這對學生來說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在如此大的學習壓力下,使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生的心理產生嚴重的問題,極其容易出現孤獨、抑郁的心理問題。
1.2恐懼感和厭倦情緒較重
從教育本身而言,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促進自己發展的知識,加強對自己對外界的認知能力。現階段大部分中學生都受到考試分數的壓力,尤其是排名這個無形的巨大壓力,極容易讓學生產生心理問題。長期如此,就會使學生產生恐慌的情緒,在遇到考試的時候就十分容易緊張,因害怕考試而躲避考試,從而使學生產生心理障礙[1]。
1.3容易產生焦慮自卑情緒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遇到一些學習問題的時候就十分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的情緒。在校期間,對于部分學生而言,最害怕教師公布成績以及排名。其次,在家里,中學生最害怕自己的父母以及親戚、鄰居詢問自己的考試成績。因此,這就使部分中學生形成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所有人只關心考試成績、分數。這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來說,十分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并且這部分學生總是會因為自己的成績不好而過于焦慮,產生暴躁等情緒。長期如此,學生可能因為自己的自卑而不敢嘗試新的事物,經常否定自己,從而使得自己得不到進步。
2.解決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措施
2.1轉變教育觀念
現階段,在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中,學校領導發揮著主要的作用。因此學校領導應當聯合教師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觀念。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應當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中學生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通過生活中的瑣事來感受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幫助自己解決心理問題。在此過程中,學校領導可以安排教師給學生組織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幫助學生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1]。例如學校領導可以安排教師們在班內可以開展誦讀活動,讓生們各自找一些關于心理方面的文章,之后在上課的時候開展誦讀比賽,以此來讓學生們有感情的朗讀整篇文章,從而讓學生們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作者的心理情感,幫助學生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2]。
2.2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各種網絡工具和手機的普及,新一代學生從海洋般的互聯網方面獲得了海量的信息,面對許多新媒體,面對許多復雜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些意識形態和觀念往往相互矛盾、相互矛盾,一些不良信息、誤導思想、歷史虛無主義等,“娛樂至死”的惡性網絡發展傾向對許多新生代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產生了負面影響[2]。所以學校領導在通過各種現代媒體手段和方法引起新生代學生的關注時,應該注意“劃”出來的內容是對學生具有正面影響的,不存在暴力、血腥等等負面傾向,對于學生們來說,其仍舊具有較弱的分辨能力,其思想認識和心理狀態依舊長期處在發展不成熟的階段,如果不能建設出真實存在的一個正向積極的引導,任其自由“野蠻”生長,隨“我開心就好”的心態而定,那么中學生最后的心理健康發展極大概率會偏離正常的人生“跑道”,甚至還會發生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惡性行為,造成的后果之嚴重,應當警醒。因此學校應當采用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3]。
2.3結合家庭開展教育
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校領導還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交流,一定要保證學生家長在交流中所述內容為現實,不夸大、貶低自己家的孩子,在最大程度上“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尊重學生的生活習慣及興趣喜好,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教育情況和在教育方面的父母身份,學校領導應同時了解家庭情況,以便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與此同時,值得所有中學教師注意的一點是,在中學教育階段,中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往往取決于家庭的影響,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也應放在家庭教育上,教師應提高自身教學質量和業務能力,當好學生與家庭之間的關系“紐帶”[3]。例如定期與學生們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加強家校之間的聯合互動交流,確保學生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從而成長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新型人才。
3.結束語
本文主要闡述了當代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隨著課程改革的進展和中學教育面臨的機會和挑戰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項需要中學教師長期“費心、費力”的新研究活動,需要所有教師以及學校負責人繼續探索、創新、深化新的方法,作為教育實踐的一部分,中學生們的實際體驗也顯得尤為重要,所有心理健康教學方面的教師需要共同作出更大的努力,積極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發展和提高中學生的綜合技能,確保學生在中學階段形成健全的人格,消除自身的心理障礙。
參考文獻:
[1]申繼亮,方曉義[主編].《中學生成長導航》[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07.
[2]吳增強,蔣薇美[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05.
[3]劉洋、漆昌柱:《基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鍛煉心理學研究進展》,《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