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包含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慣和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隨著人們意識的不斷上升,在我國政策不斷強調和要求下,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對歷史的影響以及傳承的意義,越來越注重非遺舞蹈的傳承。但就現階段而言,大部分舞蹈呈現老年化嚴重的現象,缺乏中青年和年輕人的身影,對傳承而言是一個十分不利的局面。基于此,本文對非遺舞蹈的傳承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幾點有效的策略,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非遺舞蹈;傳承路徑;研究策略
瀕危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存在的特點,在我國舞蹈領域上,也存在著這一現象。舞蹈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通過節奏和旋律,利用肢體動作向人們傳遞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并且對他們的情緒也會產生一定的感染。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生活節奏變快壓力的增大,傳承非遺舞蹈的人數越來越少,甚至瀕臨著失傳的現象,國家面對這種情況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和對策,需要人民群眾加強對這方面的認識,將傳統文化繼續流傳下去。
一、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
想要讓傳統舞蹈得到良好的傳承,應當加強對民族舞蹈和文化的調查。我國國土寬曠,歷史文化悠久,并有多個民族的共同生活。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和沉淀,民族舞蹈文化蘊含著極高的教育價值,對人們生活和精神也會造成積極的影響。基于此,社會各方面更應當加強對民族舞蹈的統計和調查,特別是一些知者較少、瀕臨失傳的內容,觀察他們的藝術表達形式,感受其帶來的文化內涵,盡量使用通俗的語言文字將其表達出來,加深人們的理解,方便對舞蹈的記憶[1]。
其次,國家和社會應當加強對這方面的制度保障,根據文化內容的需求和特點,建立完整的保護制度,擴大人員的規模,加強道德培訓,不斷的突出非遺文化的重要性。畢竟非遺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長期、繁瑣的工作,不僅僅需要相關知識,還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完成。因此,建立完成的保障制度,對傳承也有了一個良好的保證,更有效的進行工作內容。如,可以建立“中國非遺舞蹈協會”或“民間藝術文化傳承組織”等,以來保證文化傳承的有效性。
二、與旅游行業進行結合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業越來越火爆,越來越多的人們走進其他的城市,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這是一個傳承的良好契機,在旅游城市中,當地的舞蹈組織和旅游部門可以達成協議或共識,在旅游景點中展開表演活動或藝術文化長廊,將本地的非遺文化展開宣傳,讓外地的游客加強對這些內容的認知,激發他們的興趣,提升對傳統藝術的興趣[2]。
如在我國知名的旅游省份云南,處于我國邊境,包含著三十多種少數民族,其民風特色濃厚,多民族的生活得到了共同發展,外來的游客有著極深的興趣。針對這種特點,當地的旅游業可以在景點中融入舞蹈的元素,如在傣族村演繹傣族舞、納西族的東巴舞、壯族的狩獵舞以及白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等等,這些內容都是非遺舞蹈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手段進行宣傳,對位非遺文化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更多的人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豐富他們的眼界,提升心中的文化意識。
三、在教育融入舞蹈元素
據調查表明,現階段的非遺舞蹈的傳承,呈現老年化的趨勢,很少能看到年輕人、中年人的身影,這也是失傳現象重要體現之一。針對這種特點,可以展開指定的人群進行舞蹈的的傳承,如尋找學生群體,在學校中展開教學,以來達成我們的目的,在新一代的年輕力量中,進行弘揚和宣傳。
教育中融入舞蹈元素,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達成傳承的目的。但是在進行課程研究的時候,要進行不同層次的安排。如在幼兒階段的孩子,可以選取一些內容簡單的知識展開教學,重點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意識;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學業時間相對比較為輕松,可以選擇體育課、音樂課中進行教學活動;對于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學業緊張可支配的時間較少,可以利用課間操的時間展開教學;大學階段的學生時間靈活,可以展開社團活動、選修課程、比賽等形式進行教育。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年輕群體對非遺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還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激發對舞蹈的興趣,在興趣的驅使下展開學習和研究,對傳承和保護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四、提升對民間藝人保護
在旅游業中加強了相應的政策后,在民間藝人的保護上,也要進行加強和保護。現階段大部分的非遺文化保護,都是由民間組織展開的,但其和公認的國家組織不同,缺乏一定的保障,因此在很多事情上,都受到了不同因素的限制。基于此,在進行傳承工作的時候,社會和國家應加強對這些民間藝人的保護,建立相關的政策或者文件制度,給予他們一些權力,幫助他們更好的展開文化宣傳工作。如建立民間舞蹈學習,技能進行文化的傳承還能解決生活費用的問題,還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吸引人們學習這項技能,保障民間藝人的權益,為其提供更加適宜的環境,保障其長久的發展傳承下去[3]。
其次,還可以組織民間藝術者走進社區和群眾中,在社區中進行教學,和工作人員進行內容上的安排,添加一些理論知識和文化常識,讓非遺在社區文化中得以體現,慢慢的走進人們的生活中;或者利用廣場舞的力量,帶領中老年廣場舞群眾進行舞蹈學習,強身健體,展開多樣的活動內容,讓舞蹈走進人們的生活中,提升對文化的積極性,真正的讓其活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達成我們的傳承目的[4]。
結束語
非遺舞蹈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對中華民族而言,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對精神價值、情感表達、思維方式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新時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非遺舞蹈的傳承應盡快提上日程,從生活中細小的環節出發,選擇有效的方式方法,對不同的人群進行保護、傳承,提升他們的民族文化意識,深刻的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將傳承的內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和社會的共同成長,活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尚冉,韓麗.紀錄片《舞蹈·非遺》:用鏡頭記錄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播與傳承[J].四川戲劇,2020(12):149-152.
[2]趙紫芊. 新時代背景下文化創意傳承非遺舞蹈的路徑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20.
[3]趙純基.非遺舞蹈傳承與發展路徑的探索:基于“互聯網+”思維理念[J].藝術評鑒,2019(12):67-69.
[4]于平.“民族舞蹈學”學科建構的若干思考——從“非遺名錄”舞蹈“進校園”談起[J].民族藝術研究,2018,31(01):14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