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建設,緊密將教學改革與就業實境相結合,以對接“服務民族文化和民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為指導思想,通過生源分析、課程創新研究,立體式實習實訓,著重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在 “演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探求音樂表演專業課程建設的科學、有效路徑,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專業競爭力。
關鍵詞:音樂表演;課程;建設;專業
一、專業建設背景
音樂表演專業是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稱“廣西幼專”)兩個“質量工程”重點教改專業項目之一,專業的設置與實施以學校辦學定位“三個服務”中的“服務民族文化和民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為指導思想,其目標是在努力探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新完善理實結合的課程體系,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服務民族區域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的音樂表演人才。
該專業于2009年9月開始招生,2019級新生錄取達到58人,創歷史新高。
根據廣西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對生源評估,計劃2019年至2023年每年招生40人左右,將在校生人數控制在120人以內,以在該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做到求精、求新。
二、課程建設
音樂表演專業建設以教改為依托,在課程建設上,廣西幼專緊密將教學改革與就業實境相結合,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加大實訓與表演能力的培養強度,突出音樂及相關能力在表演中運用,創設舞臺表演實境,以舞臺實踐促進技能習得,不斷提高學生們的表演能力。通過人才培養修訂,課程優化整合,結合市場需求,逐步形成了以“注重綜合音樂表演技能訓練為重點”,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符合地方民族表演人才為目標”,突出“演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課程在實施中的優化演變
1.《歌曲編配與彈唱》課程
《歌曲編配與彈唱》課程的演進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將《和聲》與《鋼琴即興伴奏》兩門課程整合為《和聲編配與即興伴奏》,即將在空間與時間上各自獨立而內涵上密切聯系的理論與技能兩大模塊融合到一門課程中,同時,在教授此課程中,以鋼琴為標準教具,引入其他樂器,通過分組合作實踐該門課程。二是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進一步針對廣西幼專就業面向,從課程實踐中合理定位學生在就業崗位上知識技能運用的方向,將《和聲編配與即興伴奏》調整為《兒童歌曲編配與彈唱》。三是隨著專業發展取得成效,生源質量穩步提高,以學生就業重點面向為原則,并擴大就業范圍,將《兒童歌曲編配與彈唱》調整為《歌曲編配與彈唱》
2.《聲器樂教學法》課程修訂
《聲器樂教學法》是廣西幼專音樂表演專業在傳統教學法課程基礎上為突出“技能應用”而進行的有益實踐。學生在《聲樂》、《鋼琴》兩門課程的技能習得過程中掌握聲、器樂的基礎技能及傳統授課模式,通過《聲器樂教學法》的學習獲得對接就業崗位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實踐中,考慮到諸如教師資格證考取等關系到未來就業的各種因素,本門課程逐步優化為《小學音樂教學法》,并與幼專創新開設的《教育戲劇》課程,在知識技能上相互交叉與融合,成為本專業課程的亮點。
3.表演課程的升級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調整優化,音樂表演專業有層次、分步驟的從已開設的如《舞臺表演實踐》《音樂表演實踐》等表演課程中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的教學基礎模式,為更好的提升劇目表演訓練能力并豐富舞臺實踐相關知識技能,進一步創設《兒童劇表演》課程,充分結合學生就業實際,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在兒童音樂教育各方面的專業能力。
4.凸顯核心課程
音樂表演專業在特色課程開設的同時,對本專業核心課程進行創新發展,如重點對《聲樂》、《鋼琴》兩門核心課程進行改革,在教學實踐中融入廣西本土民族音樂元素,如以《聲樂》為核心基礎,開設《廣西民歌演唱》等原生態課程,并在教學內容、方法策略、評價機制上實現系統化,從而更好的培養出服務民族地方的高職高音樂表演人才。
(二)課程開展的必要條件
1.專業研討
教學團隊就課程開設與調整定期進行研討,每學期兩次,為階段性調整作充分轉杯,通過對課程教學反饋的分析,結合就業市場,及時對教學及其相關進行反思并微調,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2.教師隊伍建設
專業教學團隊除了定期進行教學研討外,同時對專業教學團隊進行優化與升級,支持教師進行學歷提升,如根據專業發展、課程建設需要,有計劃地安排青年教師到知名院校攻讀博士學位;為中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到相關教改及科研提供有利條件;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分批次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并聘請企業、機構專家指導實習實踐教學。
3.教材建設
通過對生源的基礎能力分析,在課程建設中教學團隊以原有教材為基礎有目的性、選擇性的實施教學,從而更好的對校本教材進行開發;依托地區民族優勢,在原生態唱法、民族民間樂器演奏、流行音樂等特色課程建設過程中出版自編教材,凸顯課程特色與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
(三)課程建設下的相關實踐
1.校內實踐
校內通過“以賽代考”、定期舉行校級專業技能比賽、匯報演出等多種形式,促進音樂表演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應用能力的提升。同時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校內表演團體實踐,提高學生們的音樂表演及相關能力。
2.校外實踐
音樂表演專業校外實踐形式多樣,在使專業能力得以更好提高的前提下,促進了學生各種綜合能力的提升。見習、實習、采風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展與深入,而各類省級比賽、大型文藝演出等則是舞臺表演能力的實踐與檢驗。校外實踐鍛煉了學生的舞臺實踐、組織、策劃等能力。同時,依托學校與系部的大學生支教活動,學生定期參加支教與公益演出,在貧困山區學校開展授課活動,全面加強了學生的德育、美育建設。
三、音樂表演專業課程的持續性發展
音樂表演專業建設離不開課程的持續性優質發展,在努力探索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緊扣“演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并積極開展校內外藝術實踐是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的有效途徑。同時以課程改革與優化為重,提高課程魅力,力求無縫對接就業市場,走持續性發展路線,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是幼專音樂表演專業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
作者簡介:劉曉莉(1983-),女,漢族,廣西合浦人,中共黨員,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兒童音樂教學法。